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教育教学 >

关系第一

发布时间:2017-02-22 10:16   来源:《江苏教育》   作者:常生龙   我要收藏

读史金霞老师的《重建师生关系》,我的脑海里蹦出了四个字:关系第一。



  2012年上半年,我提出“教师应具备的几个观念”,其中之一就是:“关系第一,知识第二。”
  
  为什么将关系放在比知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主要出于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关系。简单地说,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人总是生活在由自己、他人以及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关系之中的。

  第二,学习是从对关系的认同开始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强调大脑认知系统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各种信息在进入到大脑之时,有98%的信息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淘汰掉,只有大约2%的信息有可能被大脑感知到。那么,是谁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是大脑中的自我系统,是它决定了某项学习任务是否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自我系统会判断这个信息对于自己是否重要;其次,自我系统会判断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能力或力量,是否可以帮助自己来实现这一需求;再次,自我系统会审视自己和周围人以及周边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看这些关系是否有利于自己实现需求一当以上三个方面都能给自己提供学习支撑时,一个内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产生了,信息才会被推动到认知系统,从而启动学习活动。

  第三,学习在和谐关系下才能自发进行一和谐的关系建立在无条件的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一人们相互尊重,共同生活,彼此相悦,孩子们能够在这自然的关系之中自主学习到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而不需要额外再增加教育的尝试一当“关系”面临着失去平衡的危险或者说已经失去平衡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机制来调控,以使得“关系”回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一机制就是“教育代因此,要启动教育,一定要首先分析导致“关系”失衡的根源是在哪一方,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这方的力量,使彼此双方再次回到力量对等的稳定状态上来一所以,受教育者可能是学生,更有可能是家长或者教师。



  今天的教育环境中,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一成人的威权意识根深蒂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情况屡屡出现-孩子从一丁点小开始,就不断地接受着家长和老师的各种安排,并告知不能越雷池一步一孩子和家长、教师之间很难沟通,家长和教师也很难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心理状态。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各行各业之间因为利益而相互倾札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育也以竟争为出发点,以胜过别人为唯一目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因为竞争的氛围和压力,导致了相互之间的戒备和抵触一孙中山先生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一物种以竟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一”正确的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教师、学校向互助合作、共存共荣的愿景进发,但在现买中非常难以做到。

  是什么导致了上述各种关系的失衡?教育上的“GDP主义”以及“分数至上”的观念难逃其责一我们处在一个数据化的时代,政治人物需要GDP数据,企业家需要GDP数据,连教育也被彻底地数据化了一但很显然,人的价值是不能数据化白勺。
  今天,经济和社会领域正在做着艰难的转型工作,以便努力修复过去粗犷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失衡状态一教育也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机遇期,要从分数至上的教育转向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的教育一教育转型的抓手是什么?就是对各种关系的修复。

  在所有的关系之中,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教育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有序,能够促使其他各种关系也趋于动态平衡的状态-《重建师生关系》这本书,显然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的“牛鼻子”,在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找准了教育转型的方向和抓手,就不会在教育实践中无所适从。但仅仅满足于此还不够,还需要把重建师生关系的工作具体化,变成一个个可以在实践中去探索的操作点,才有可能落到买处。

  史金霞老师为此提炼出了“爱”“理解”“对话”“尊重”等若干个关健词,这也是重建师生关系过程中需要着力去买践的操作点。不仅如此,在本书中,她还给出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以便于读者体会、借鉴和运用。这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但在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经常存在两种扭曲的“爱”:一是受宠爱。孩子被动地接受多于主动的施予,双方在爱的力量上不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关系;二是做可爱状。为了能够迎合父母或者老师的要求,博得他们的欢心,孩子往往宁愿栖牲自我,在父母或者老师的面前做可爱状。这是我们在重建师生关系时要着力避免的。

  理解这个词,我们每天都挂在嘴上,但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吗?很难。要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需要把握这样一些特点:其一,理解常以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考察对方、理解对方,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其二,要理解学生,需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经验。史金霞老师特别强调教师保持自己求学时代的记忆,以此来塑造自身,成就自己,其意义就在于此;其三,善于倾听,是理解对方的前提。听比说要困难得多,能够听懂别人的话语,往往是因为自己尊重对方。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在交谈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教师抢了去,而学生其实表达的并非这个意思。

  人和人之间的交谈,大体上有四种类型:一是“聊”,没有目的,海阔天空。聊字的本意是耳鸣,聊的结果,就是徒增耳旁的嗡嗡声而已;二是“辩”,通过辩,证明我对你错。当两个人都认为真理在自己手里的时候,这样的辩是很吃力的;三是“商”,不管相互之间的对与错,相互妥协、相互让步,达到一个折中的结果;四是“谈”,它关心的是真正的真理所在,不存在对真理的折中和妥协。

  “谈”不在乎谁输谁赢,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追求平等、自由、公正的交流和沟通。
  对话指的就是“谈”。要对话,你就必须对他人袍着“绝对尊重”的态度,发自内心深处地尊重他人作为一个人的本质价值一对话有两个核心概念:关系和理解一二者是认识对话的基础,也是对话的力量所在。而对话本身也能够培育、促成和增进理解。

     而尊重,就体现在爱、理解、对话等的所有环节之中。

     因此,史金霞老师这本《重建师生关系》,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四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在发生变化。没有哪个历史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地日新月异、多元开放。这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重建的契机。

  作为教师,不能被这变化的世界搞得眼花缭乱,要充分意识到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在师生关系的重建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为此,给有意于重建师生关系的教师提三点建议。

  第一,明确探索路径师生关系涉及的面很广,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史金霞老师提出了几个实践操作点,教师自己也可以找寻影响师生关系的其他操作点,选择你自己最有心得或者师生关系中问题最大的某个实践点切入进来,明确研究的路径,选择恰当的方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扎扎买买地去做改进的研究。

  边界和路径清楚了,实践起来目标会更明确,也容易取得成效。一个点上的买践经验,具有样本意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建立信任机制。

  信任是学习产生的条件,也是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

  有了信任,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够敞开心扉,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也才能够奉献出各自的真知灼见;有了相互信任的环境,才会有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才会促成新思想的形成,才会有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

     第三,保持适度距离。

     在自己和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和距离,是重建师生关系时必须要注意的一点。

     没有距离,往往分不清你和我;距离太远,往往看不清你和我。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只有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够维持“我一你”的关系形态,互不干扰.又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