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文化建设 >

论学校文化管理策略

发布时间:2017-11-28 13:57   来源:《中小学管理》 2010年   作者:张东娇   我要收藏

校文化是学校成员所认同的符号系统,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校个性特色相融合的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体系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
 
  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以文化竞争力为核心的组织管理学说,是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管理中心工作的管理模式。学校文化管理是驱动学校持续能动发展的动力,是学校获得凝聚力、竞争力和打造学习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学校文化管理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的创建和培育过程,这是一个多结构、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是在学校师生员工中培植学校价值观、打造学习共同体的过程。

  那么,中小学如何进行文化管理呢?笔者认为:“齐步走”、“三人行”、“四抓手”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齐步走策略

  “齐步走”策略是指学校文化管理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策略,包含如下含义:。
 
  1.领导与管理齐抓  

  本尼斯和纳拉斯认为,管理是正确地做事情,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情。科特指出,管理压倒一切的任务是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化和运动。管理寻求秩序和稳定,领导寻求适应性和建设性的变化。
 
  学校文化领导是把握学校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并激励全体成员为之努力和奋斗的过程;学校文化管理是确保每个措施和步骤有效落实和实现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高屋建瓴和脚踏实地的结合,需要战略和战术的配合。
 
  2.思考与行动共在 
 

  学校成员是讲究“述而做”的务实的行动者,主张及时行动。学校文化建设不能等待,在适当的条件下需边做边思考。把学术思考和行动思维完美地结合起来,既需要有系统的沉思,更需要有力的行动。
 
  3.事实与概念同构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发的事实文化和情境文化,而不是由上而下的外部可以直接建构的纯粹的概念文化。因此,建设者需要在学校组织的历史事实和情境中寻找文化。即进行学校文化创建必须从事实文化入手,直面自身所处的组织现实,体会组织活动和历史事实中的文化内涵,进而寻求或建构能够用来推动组织活动的精神动力。在学校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可以参考合适的概念来概括和提炼文化,为表达文化提供词语参考,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和逻辑,并且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三人行”策略
  
  “三人行”策略是指校长、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文化的能动创建者,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他们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心协力。这是所有能动者全员参与和投入的策略。
 
  1.校长领导学校文化创建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设计者和倡导者。校长领导学校文化意味着校长的责任在于对人的影响和引导,重视人的需要、情感、兴趣、人际关系的社会属性,确定方向,构建远景,制定战略,以引起学校组织必要的变化。校长在务实的同时必须“务虚”,对原有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进行新的阐述都需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说服力;校长还要有能力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参考概念和框架。校长行为方式主要指向其领导方式及其领导风格,包括校长的自我领导、领导他人和领导团队的方式。其领导行为与学校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相联系,是和学校的活动或者特色项目结合在一起的。校长可以抓住学校的强势项目或传统特色彰显学校文化。如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活动,就是在学校文化意义上挖掘和设计的特色仪式和活动。
 
  2.教师创建学校文化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积极推动或者消极阻碍的作用。教师对学校文化的正面态度表现在信念、态度和行为规范上。其作用的发挥方向与程度取决于教师权威的发挥方式和师生关系、教师之间关系的构建。教师行为方式主要指向围绕其专业发展所建构的行为规范与活动等,包括教学行为、研究行为、课程文化等,与学校的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活动等密切相联。学校可抓住学校教学模式、教师教学风格、教研特色、名师、教学关键事件等,努力打造有个性特色的活动或项目。例如: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经济学课程是很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也很有功底,由3个拥有经济学学士以上学位的年轻教师开发和主讲。
 
  3.学生创建学校文化  

  学生是学校文化重要的创建者之一。哈格里夫斯把学生文化分为学术型文化与反学校文化。前者通常指好学生所具有的一心一意支持学校的立场,而后者通常指那些喜欢嬉戏和瞎闹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反抗学校的态度。  

  学生文化管理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所建构的行为规范与活动等,其策略是树人为先。把最能够体现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的学生树立为楷传和表彰,有利于学校优秀文化的形成和积淀。学校应善于发现学生楷模的原型,注意培养和激励,塑造楷模。通过多种方式,如学校的象征性行为——设立校长奖,学校的仪式——升旗、毕业和开学典礼等,学生故事——知名校友和英雄校友的故事等,抓住学生楷模标准体系,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的机会。如北京二中的“作家群现象”就是利用有文学成就的模范毕业生群体形成号召和激励作用,十几位知名作家的画像和成就被镶嵌在精致的橱窗中展示,成为永远的传奇。
 
  “四抓手”策略
 
  “四抓手”策略就是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点为抓手,有序、有效地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的管理策略。

  1.明理  

  明理是创建和明确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和逻辑的策略。精神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在充分的、成熟的文化事实基础上,总结和寻找学校教育哲学或教育宗旨的过程,是把学校理念系统体系化的过程,也是学校精神获得标签式表述概念的过程。明理的四步曲是: 
 
  (1)在事实中寻找和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文化凝练也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智慧。提炼者可以是学校成员,也可以是教育专家。提炼者要让学校成员都参与这一过程,让他们陈述学校现有的所有理念,讲述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和传奇。提炼时,提炼者必须尊重学校文化事实,利用历史叙事方法,挖掘原有经验和传统;运用调研方式,让干部、教师、学生写出能够表达学校精神的关键词;开展头脑风暴,让大家贡献灵感;共同凝练和明晰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用一个或几个短语或句子把核心价值观朗朗上口地表述出来,合适的时候可以修正和完善这一价值观。
 
  (2)把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化  
 
  找到学校教育哲学这个核心线索之后,就可以围绕其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使其逻辑顺畅、合理、一致。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办学目标、校训校歌、学校标识等。其中,校训是学校确定的对师生具有指向和激励意义的高度凝练的词语或名言、综合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训词,是师生员工的座右铭,要有明显的个性,要利于传播。如广东揭阳华侨中学在高焕祥校长的带领下,提出“日新其德,日勤其业”的校训。

  (3)提炼出学校精神  
 
  学校成员要在全面了解学校文化发展状态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出与学校教育哲学一致并符合学校文化事实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准确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概括学校精神的难点在于既要尊重经验又要跳出经验。如北京丰台区第一小学概括的学校精神是“唯实、尚和、同济”。
 
  (4)获得合适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活的事实文化,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提炼一个能够表达学校文化的概念。如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北京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等。
 
   2.善人  
 
  善人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的行为文化管理策略,是塑造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过程,也是贯彻和积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善人的两步棋是: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应领导团队积极尝试分布式领导,培育教师进行自主研究和教学,让他们领会自己在学校愿景中的角色、责任和任务。例如:北京中关村四小刘可钦校长期待的是一批教师的成长而不是一个教师的成长。2005年8月,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项目研究(简称LDC)在该校启动。鄂尔多斯东胜区教育局和中关村四小组成一校一区的国内研究团队,并与加拿大UBC(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教育学院以及澳大利亚MUA(澳大利亚莫什纳大学)大学共同组成了一个跨国、跨文化的研究团队。学校借助“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加澳三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比较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教师行动研究和合作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带动全校发展。中关村四小每周都有国内外的校长、教师、高校研究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学校充分利用每一次活动的机会,让教师站在前台。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培育学生的和谐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最必要的理由。例如:除了学科课程外,北京丰台一小在培育和谐人格方面的特色探索是实施“六小”公民教育,2004年9月,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3.治事  

  治事是学校制度文化的管理策略,包括组织设计、学校制度安排、仪式管理等方面。
 
  (1)学校组织设计 
 
  学校组织设计是学校正常运转的框架。组织结构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和有机式组织结构两类。机械式组织结构也称官僚行政组织结构,坚持统一指挥,有正式职权系统指挥链,形成窄跨度、高耸、非人格化结构,规则多,包括职能型、分部型组织结构。在实践中任何一个组织都不会具有纯粹机械式组织结构的所有特征。有机式组织结构也称适应性或参与型组织结构,具有结构松散、灵活、高度适应性、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和分权化等特点,包括直线型、矩阵型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组织设计是指以校长为首的管理者设立或变革学校组织结构并做出结构决策的工作和行为过程。学校组织设计可以参考如下程序:确立组织框架。李·鲍曼和特伦斯·迪尔提出框架模型,分别把组织看做工厂(结构框架)、家庭(人力__资源框架)、丛林(政治框架)和庙宇(象征框架)。多数学校愿意选择家庭框架——以心理学为基础,认为组织是个大家庭,住着有需要、有感情、有主见、有技能又有局限性的一群人,他们有学习能力,有保卫旧的态度和信仰的能力。这一框架的最大挑战是:学校组织应该适合于每个人——找到让每个员工都既有岗位又对工作感觉良好的方式。
 
  设计有机的附加结构。管理者保持学校总体上的机械式结构,同时需要获得有机式结构的灵活性。有效选择是管理者将一个有机式结构单位附加在机械组织之上。任务小组和委员会结构就是有机的附加结构设计。任务小组是一种临时性结构,用以达成某种特定的、明确规定的复杂任务,目标完成后就解散。委员会制是将多个人的背景和经验结合起来,跨越职能界限处理一些问题的设计选择。其形式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临时的或永久的。这种形式可集思广益,使决策接近合理;能够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避免专权,促进沟通和协调。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成本高、责任分裂、个别或少数人专断等。在学校中常见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人事、管理、学术、外事等方面的委员会就是对这种形式的应用。
 
  (2)仪式管理  
 
  要让学校文化繁荣昌盛,就必须把重要事件仪式化。
 
  学校应创造一整套的仪式和庆典活动,包括冲突调节仪式、欢迎新教师和培训新教师仪式、新同学入学仪式、教师工作仪式(上课、备课、评课、着装等)、管理仪式(会议频率、会场布局、会议桌形状、座位排序等)、奖赏仪式、员工晋升和退休仪式,等等。仪式让学校文化以一种富有凝聚力的方式表达出来。当学校完成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和工作时一定举行庆典活动,使文化得以充分展现,将价值观、英雄形象深刻植入师生脑海中,形成行动的驱动力。
 
  没有这样有表现力的事件,学校文化轻则萎靡不振或业绩平平,重则消亡。
 
  4.化物  
 
  化物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策略,是由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具象表达。化物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 设计并物化学校标识  
 
  学校标识是学校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要素之一。它代表学校实体,表达独特含义,突出个性特征,被视为学校精神文化的第一表达。标识的设计可分为具象类和抽象类。具象形式以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形式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诠释所要表达的理念。
 
  广东揭阳华侨中学的校徽设计取材于“进贤门” (“进贤门”城楼建于明天启元年即1621年,因其通抵学宫,取招纳贤能之意,故名“进贤门”)。构图以“进贤门”楼体、“进贤门”字体和书本造型为主要元素。校徽的基本含义:荐举、畜聚、吸纳贤能之人,振兴侨中和揭阳教育;“欲贤进门来”,“进得此门近于贤”。
 
  学校如果没有标识,可以发动全校师生和家长参与设计,也可请专业公司进行设计。但无论设计主体是谁,都需要形成多个备选方案。方案必须经全校师生员工充分研讨、论证和认可。学校标识一旦确定后,可以广泛应用在学校办公系统和宣传系统中。
 
  (2) 美化学校环境  
 
  环境文化管理包括为学校建筑选择颜色及其寄寓的意义,为学校楼宇和道路命名,增添人文景观,设计楼道、办公室和教室文化等。
 
  学校建筑样式的变化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式方法变化的一种表现。例如:北京海淀区实验二小的建筑设计非常有特色。他们在各个校区大胆使用颜色和几何图形,如楼体的浅粉色和灰色的搭配,门厅的大红和大蓝的搭配都很经典,大胆而有视觉冲击力。
 
  校园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二者往往融为一体。如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主楼即依树而建,颇具特色,号称生态楼。这里还有冰心的题词和翦伯赞的故居等。
 
  在校园环境中,楼道、教室和办公室的美化和“说话”比较重要。如北京161中学启动了富有特色的“民族化校园”建设工程,营造校园特色景观,彰显“一炉火”和“一滴水”的学校文化精神。他们精心设计了由“松、石、竹”组合构筑的进校“第一景观”,告诉师生做人的品质;在办公区,有四副对联,每一副都富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