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资讯 > 教育天地 >

校园空间应指向学习需求和学生成长

发布时间:2019-08-21 19:46   来源:福建教育   作者:施清杯   我要收藏

2018年,我作为泉州市首批教育领航学员赴京沪名校跟岗学习。一些学校的新型校园空间引发了我的教育思考。新时代新教育,我们需要怎样的校园空间?我们如何基于育人需要改造、设计校园空间?

一、用开放自主的学习空间变革学习方式

2018年3月,我随同上海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参加一个校长领导力课程研修,并结识了上海市市西中学董君武校长,后访市西中学。
董校长认为,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除了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性课程,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和学习主动性的学习空间,并提供时空上的保障,以学习时空的开放性,引导、激励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思维广场的创设,就是市西中学构建开放性学习时空,试图改变“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达成“由教学环境和空间的变革,迫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根本变革”的宝贵尝试。“思维广场”有何特点?它整合了图书馆、网络阅览、现代教育技术等功能,有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宽敞空间,有供8~16个学生交流分享的半开放研讨室,师生可独立学习也可合作交流。
从学习空间看,思维广场突破了传统教学空间“教室”的封闭———880㎡、上下两层、6个大小不一的讨论室,不同色彩、形状、功能的座椅、沙发、茶几,体现了学习空间布局的开放性;45台平板电脑和30台台式电脑供学生自由上网,体现了空间资源的开放性;半开放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区,和半封闭的分组讨论区,只要尊重思维广场的规则,学生可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学习,也可提前自由选择、参与任何一场讨论,体现了空间选择的开放性。比起传统教室,思维广场宽敞、通透、舒适、互不干扰,学生能在其中享受学习的愉悦,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互动式交流。教师想要像在普通教室那样面对整班学生进行讲解的条件不再存在,为教学方式变革提供可能。
在思维广场讨论的学生


思维广场的讨论室和学习区
《中国桥中国造》课堂一角

从学习时间看,思维广场一样具有开放性。思维广场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学习,“根据自己的选择”参加学习。非上课时段,学生领取自主学习任务书,预约讨论室,参加讨论或辩论,改变了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设计教学的习惯。学校规定,学生在思维广场的一个学习时间内,至少要参加两个主题讨论,且分属不同学科。师生互动讨论每场最多16人,学生组织讨论每场最多5人。像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罗马恺撒大帝与埃及女王相爱结合所生之子,能否获得罗马国籍?”这样有故事、有情节、有悬念的议题,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就被预定满了。
总之,思维广场学习空间的开放性与学习时间上的开放性相互共存,为学生个性化学习、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学习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让交互应用的创意空间激发学习潜能

2018年5月,我到访上海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以下简称“同创中学”),参观校园并观摩政治教师高丽霞、物理教师魏娜共同执教的《中国桥中国造》公开课。课上,政治教师和物理教师共同执教,教室就像“工坊”。教师鼓励学生实践参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向问题解决能力非常显著。
这节课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为何有这样一门课程?原来, 同创中学用60%的课时完成基础课程。与基础课程“科目导向”分科教学不同的是, 他们另外的40%课时是“跨学科工作坊”课程, 实现“D+STREAM” (设计+科学、技术、阅读、工程、艺术、数学) 的学科交互融合, 引导学生用知识点串联真实问题, 培养学生交叉应用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中国桥中国造》便是《梦之桥———多元视角下的思维创新》项目课程中的一节课, 目标是学生小组团队合作, 完成以黄浦江滨江大道为背景的人行天桥设计, 并接受承重试验。
支撑这些课程实施的几个关键要素,有一个是同创中学的校园空间设计———同创中学的校园空间就是一个处处有交互应用实践的大型“创意工坊”,是满足了“跨学科工作坊”核心课程需要的交互应用创意空间。如,学校有多种形态的讨论空间,常规的教室、实验室外,设计了大量的小型独立工作室。这些讨论空间、公共空间功能布置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学生只需动手拖动沙发桌椅,稍加布置,就可以按需完成空间再造。学生在团队工作空间、开放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情境中,实现学科与空间的交互应用。学校还有很多独立的工作室,学生可自由布置,平时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交流。项目制课程进入中期或终期汇报时,又能作为展示课程阶段性成果的展馆。如此,场景变换使得校园空间的交互应用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建构主义者认为,传统教室及单独的学习空间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应用和迁移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如果校园空间能以创意空间吸引学生参与空间改造的实践,校园以功能分区、空间分隔为学生多样化需求创造条件与可能,学生成为校园空间的真正主人就不会止步于口号。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同创中学,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学生不仅可以在“跨学科工作坊”等创新空间合作完成实践作业,还可以在公共空间动手布置和改造空间,组织作品展示,亲自参与创新空间带来的劳动快乐与成功体验,主动参与空间内各种资源的管理和再调配,实现教育空间激发学习潜能,促进空间育人。
不仅如此,同创中学作为一所以创意设计见长的学校,正在构建“垂直绿链”垂直农业生态系统。在虎丘路校区的一栋四层教学楼内,学校建设了一条从顶楼盘旋至一层的“绿线”,收集屋顶雨水,用于浇灌室内各类盆栽植物。教学楼内的不同区域,垂直绿化、雨林生态、都市农业、室内种植、鱼菜共生等生态聚落,共同形成生机盎然的生态循环系统。从设计创新的角度,这是真实的生态空间景观;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这是“D+STREAM”“跨学科工作坊”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这个“垂直绿链”空间设计,汇聚了最先进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为学生跨学科学习、实践、游戏、创作提供真实的教学场景;也和其他数量众多的创造工坊、3D打印工作室一样,为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实践空间。学生置身其中,带着问题发现、解读、研究,潜移默化感受空间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思维和应用实践,并“反哺”空间,实现空间为学生潜能赋能的效应。

三、让资源为用的专业空间提升学习品质

2017年9月,走进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中学(以下简称“亦庄实验中学”)时,他们的学科教室吸引了我的关注。见惯了普通教室的我,是第一次接触学科教室———大教室中间摆放着课桌,两边各配置三组分组实验台,装配全套专业实验仪器,课桌与试验台相距2米左右。
于是,我请教了李长青校长和几位教师,这种兼具教室和实验室等功能的学科功能教室为何要这么设计。他们告诉我,学科功能教室摆脱了将教室和实验室分设带来的来回奔波影响上课、集中使用不够、不用之时又普遍闲置等问题;高考改革到来了,各种形式的选课走班势在必行,选课带来教室数量普遍不足的问题将随着今后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选课走班而日益突出,学校应对又必然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室等空间资源、今后规划建设什么样的教学楼等空间资源。
亦庄实验中学的化学学科教室



亦庄实验中学的物理学科教室

亦庄实验中学的门厅一角
我们的传统校园设计,教室和实验室长期分设,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学科学习不能很好衔接、穿插,教室学习与实验操作错时错位影响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甚至,有些学校嫌组织学生到有一定距离的实验室做实验“麻烦”而放弃,或以看视频等非实践方式替代,如果长期如此,必然严重弱化学生实践技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必然受影响。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领》第14章第93条提出:“让最需要资源的人员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取资源。”故而,北京十一学校多年前积极学习借鉴国外中学教室建设与管理方式,率先尝试把普通教室与理科实验室整合起来,推行学科功能教室,尊重教与学的规律,消除了教室和实验室分设的弊端。
在此基础上,亦庄实验中学的建筑设计进行了整体规划,打造了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学科需求为导向的语文、数学、英语、动漫设计、雕塑、戏剧、模型制作、厨艺、平面设计、录音、摄影摄像等全学科教室。学科教室集实验操作、图书阅览、电子查阅、研讨交流于一体,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最大便利,让学生走到学习的中心。学科教室还成为教师的办公室,为学生的自主研修、答疑问题、学术交流提供最便捷、最专业化的支撑。
此外,学校的多功能体育馆、大剧场、排练厅、健身房、游泳馆、演播室、中央图书馆、餐厅、超市等公共区域,合理分布于以地面百米长廊为核心的三层立体空间的各个不同方位,机场航站楼式的校园动线设计,便于学生短时间实现聚集性流动。学生课间公共交往活动,不受天气影响,人文、便捷、高效。为全校学生全员全面选课走班设计的创新校园楼群空间,也保障了学科教室发挥其日常应有功能。
总之,以学为中心的学校,校园建筑及其空间资源,应该真正服务于学生,紧紧指向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应该基于学校育人的需要,反思当前校园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如,如何运用环境科学、环境心理学和认知学习理论改造现有校园空间,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如何增加选用耐用、非固定可组合材料因应学习需求和空间迭代要求,实现以学习为中心调配空间资源?如何基于办学理念让校园建筑空间与其他资源相融相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着眼未来,我们如何构建不同学段的校园空间标准以指导校园建设,评估校园空间?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