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教育教学 >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来自754所职业院校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23 17:33   来源:未知   作者:author_isig   我要收藏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佛朝晖 张宇泉

    要:
 
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754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研发现,七成以上职业院校有劳动教育传统,劳动教育的认同度、实施速度、覆盖广度、措施多样性、与其他课程结合度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都出现可喜现象。但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总体效果一般,主要是由于课程缺少顶层设计,管理缺乏统筹,保障不力等。建议将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教育首要任务,加强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与指导,系统设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做好长周期、综合化的劳动主题式教育,完善劳动教育保障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教育。他在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如何进行劳动教育给予指导。“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2],在劳动教育实施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全面分析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特点、重点和难点,有利于职业院校全面落实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完善劳动教育内容、方法和路径,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和以劳强体的功能,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质量。
 
为了解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促进职业院校更好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内容和实施,本课题组对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学习的职业院校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了解当前职业院校实施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期对职业院校更好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借鉴。问卷内容包括劳动教育实施概况、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劳动教育课程和管理等。课题组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745份,回收率近83%;访谈20余人。从学校类型来看,非“双高”校423所,占调查总数的56.78%;“双高”校152所,占20.4%;中职校86所,占11.54%;技工院校等84所,占11.28%,基本覆盖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从调研的对象来看,校级领导177人,约占23.76%;中层干部230人,约占30.87%;专任教师237人,约占31.81%;辅导员及其他101人,约占13.56%,基本覆盖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主体。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
 
调研发现,70%以上的学校有劳动教育的传统,普遍认同劳动教育;职业院校贯彻劳动教育政策速度快、覆盖面广、措施多;与其他类型课程结合紧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初步完善。
 
(一)七成以上的学校有劳动教育传统,对劳动教育认同度高
 
职业院校以培养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与劳动生产联系紧密。调研显示,570所职业院校有开展劳动教育传统,占总校数76.51%,这与职业院校发展历程有关。很多高职院校是在原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而且大部分中专校建校时间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处于百废待兴,资源匮乏时期。在建设初期,学校师生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传统。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称他们学校是“用小车,一车一车推出来的学校。”学校自建校以来就有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的传统。2010年,学校开设公益劳动课,以值周的方式进行,形成了有安排、有指导、有学分、有考核的劳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将这种劳动精神更有效地传承和发扬。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起对全体新生开设义务劳动课,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劳动观念,树立热爱劳动的风气。调研还发现,大家对职业院校劳动认同度非常高,认为“职业院校劳动是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精神”的占92.08%;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91.81%人认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二)职业院校执行劳动教育政策速度快、覆盖面广、措施多样
 
《意见》和《纲要》颁布后,职业院校积极落实要求。受疫情影响,90%以上的职业院校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劳动教育。《意见》和《纲要》都指出,职业院校要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从覆盖年级来看,34.23%的院校将劳动必修课程覆盖到所有年级,每年开设;25.77%的院校从第一学年开设劳动必修课程;9.8%的院校从第二学年开设劳动必修课程,30.2%的院校不定期开设劳动必修课程。为解决“有劳动没教育”和“有教育没劳动”的问题,职业院校采取多种措施,如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独立开设、在各个专业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调查显示,69.53%的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建设趋于规范;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的累计占69.8%;设置学分的院校占60.27%。设置劳动教育学分是劳动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印发《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实施办法(试行)》,规定2个学分,课程性质为“理实一体课程”,其中理论占30%、实践占70%。从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每期16学时,共计0.5学分,每周五第9节课为《劳动教育与实践课》。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除实习、实训外,专门落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的意见要求,特别注重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把劳动教育放在学生第二课堂中的“综合素质”模块中,设计了“大美广科”和“垃圾分类”两个主题的教学项目。
 
在评价方面,《纲要》中提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既有平时表现评价,也有学段综合评价。调研发现,56.78%的职业院校将平时表现和学段综合考核相结合;50.87%的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考核纳入综合素质考核平台或档案中;49.26%的职业院校采用书面考试、调研报告、实习实训心得感悟、口头谈话、项目考核等方式进行考核;38.39%的职业院校将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纳入劳动教育考核中。
 
(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其他课程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意见》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中,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一大特色。调查显示,78.93%的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在实习实训中,79.6%的职业院校注重劳动素养、劳动安全等方面教育。63.89%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职业劳动素养课程或章节来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在与其他课程结合方面,69.13%的职业院校选择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结合与创新创业课结合;60.13%的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50.07%的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课融合。
 
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参加校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志愿服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稳定的劳动价值观。调研发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中,校内公益劳动占比最高,为81.34%;定期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的有64.56%;进行校园内环境清洁和秩序维护的有72.35%;进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有83.22%;大国工匠、劳模等进校园举办讲座的有53.83%。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校园文化五个方面,形成“五融五促”的劳动教育模式。[3]四川铁道职业学院过“德育实践周”安排学生从事劳动实践,并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实训活动,在专业实践中强化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
 
(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外部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场所具有开放性,需要建立内部与外部组织相衔接的合作机制。在与外部的合作上,职业院校与群团、社区和其他组织合作,开展志愿劳动最多,占86.71%;与家庭合作,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开展生活技能劳动的不到一半,占47.79%。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假期到来之前会寄给学生家长一封信,建议家长支持、监督学生进行家务劳动。
 
职业院校在做好自身劳动教育的同时,也为中小学及其他高校提供实践场所和生产技能教学,这样的职业院校约为32.62%。2019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江苏省要重点依托职业院校,设计、建造一批师资充足、课程完备、体系健全、运营良好的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4]文件的出台促进了职教资源向中小学开放。徐州教育局依托职业院校建立了未来科技城体验中心、青春电商谷体验中心、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和守护者训练营4个体验中心,助推中小学劳动教育。[5]
 
(五)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初步完善
 
师资队伍是保障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将使得教师在参与劳动教育时有意愿、有能力和有动力。调查显示,41.48%的职业院校建立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定期到校进行专题教育制度;33.96%的职业院校建立保障劳动课教师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制度;37.72%的职业院校建立劳动教育师资共享交流机制。开展全员劳动教育培训的院校占45.64%;对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进行专项培训的有41.74%。由此可见,师资队伍建设是大部分职业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在劳动教育的教学中探索更加创新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地从“进课表、进课堂”转变成“入脑、入心”育人过程。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与原因分析
 
调研发现,一半以上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效果一般,学生崇尚劳动的观念有待加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在顶层设计上,劳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在管理上,校内劳动教育统筹力度不够,甚至交给后勤部门负责;在保障条件上,师资、经费和场地不够充足,特别缺乏科学指导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效果一般,学生“崇劳”观念有待加强
 
调研发现,53.56%的教师认为目前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一般,28.32%的教师认为当前劳动教育效果很好。47.11%的教师认为本校学生职业技能强;50.6%的教师认为本校学生职业技能一般,仅有2.28%的教师认为本校学生职业技能差。这与学生崇尚劳动的认同有关,学生中崇尚劳动观念的占31.95%,一般的占63.36%,差的占4.7%。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崇尚劳动的观念有待加强。
 
(二)缺乏顶层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劳动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尤其要系统思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调研发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合适的劳动教育教材。调研发现有近56.78%的职业院校没有劳动教育教材,18.52%的职业院校自编校本教材,13.96%的职业院校使用专家编的教材,10.74%的职业院校使用其他院校编写的教材。二是缺乏劳动教育方法。劳动与教育怎样一体化设计、劳动教育如何指导、成效如何评价等问题有待思考和探索,45.5%的职业院校缺少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三是课程管理简单。60.27%的学校采用学分制,或16学分、或32学分。对于实践分与理论分的分配、评教考核标准、综合评价体系等规定比较模糊,难以操作;四是融合程度不够。44.3%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其他实践课的融入度不够。
 
(三)校内管理劳动教育的部门不一,难以统筹
 
劳动教育实施是一项系统育人工程,对管理的统筹度和协同度要求高。调研发现,约39.19%的院校由学工部门负责;32.08%由教务部门承担;2.95%由专门机构管理;25.77%由团委、后勤等部门负责。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侧重点不同,学工管理部门重实践,易形成“有劳动无教育”;教务管理部门重理论,易发展成“有教育无劳动”。如何实现部门协同,促进劳动与教育同步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人、财、物保障不足,特别缺乏科学研究与专业指导
 
师资、经费、场地和安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条件。调研发现,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被调查者中,47.25%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充足情况一般,24.7%认为师资不足,20.4%认为师资充足,7.65%没有回答;在经费方面,45.5%的院校经费充足情况一般,22.82%的院校经费充足,31.68%的院校经费不太充足;在场地方面,45.37%的院校认为他们的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充足情况一般,32.35%的院校劳动教育场地充足,22.28%的院校认为场地不太充足。“缺乏科学研究和专业指导”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最大障碍,55.44%的人将这一问题作为当前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问题。45.5%的人认为,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缺少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39.06%的人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缺少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在中国知网学位论文中,118篇以“劳动教育”为篇名的硕士论文中,只有2篇以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占1.7%;在2 886篇以“劳动教育”为篇名的期刊论文中,有105篇研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约占4%。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是总体数量不多,涉及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
 
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劳动教育观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管理、保障和指导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将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纲要》中提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劳动观念树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丰富,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劳动的价值: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劳动三创造”理论,即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二是劳动的经济价值,即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剥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本性,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三是劳动的教育学意义,即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
 
其次,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态度的形成源于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内化为价值判断,进而形成稳定的心性,建立劳动精神。
 
再次,让学生继承和发扬劳动精神。一方面,必须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贡献、诚实守信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时代特点,通过新劳动形态、工具和技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新时代劳动精神。
 
最后,要以工匠精神的培养为核心开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工匠精神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因此,工匠精神培养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题中之意。
 
(二)加强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与指导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普通教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中高职劳动教育有何不同?职业院校应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有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以上问题的解决是做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基础,但目前的研究没有很好地回答以上问题。因此,“缺乏科学研究和专业指导”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中最大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和课程设置方面具有相同点。在总体目标上,都要将崇尚劳动精神作为总目标;在基本内涵上,都是通过三类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基本原则上都必须“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在课程设置上,都必须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形成综合性、实效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载体、地点和功能上与普通教育不同,高职和中职劳动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调研发现,职业院校领导和老师认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特色体现为职业性的占90.87%;其次是专业性,占70.2%;最后是安全性,占65.37%。从内容上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具有职业性,规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少于16个学时,要提高技能水平;具有专业性:既要结合专业特点,注重规范安全教育,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又要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具有产业时代性:产业进步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都是必须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现创意物化和向创业转化。从载体上看,实习实训课和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特色载体。从地点来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主要在学校和社会,校外实践多于校内实践。从功能来看,职业院校还肩负着服务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责任。职业院校应适时适度地向中小学开放实训室、网络资源,设立职业院校向中小学校的开放日;职业院校应与中小学开发螺旋式职业体验课程、生产技术课程,日常劳动课程;联系合作企业、园区,开启学生去企业、工业园区、技术开发区等地参观学习的研学之旅。北京初中联合职业院校,开展新型“学工”“学农”活动,北京劲松职业高中为即将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开设日常生活服务课程。调研对中高职劳动教育侧重点,咨询被调查者意见,发现63.49%的教师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应侧重劳动健康与安全、劳动法律、劳动关系、职业病预防方面的教育;55.3%认为应侧重专业实践和职业体验;52.08%认为校外实践、志愿服务和家庭劳动教育。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应更侧重日常生活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更重视劳动的规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教育。
 
(三)做好长周期、综合化的劳动主题式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周期性,如农作物生长周期,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周期等,此外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的训练,没有长周期的设计与坚持,不能达到育人目的。因此,长周期、综合化和主题化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职业院校可以从时间、地点、内容和载体不同角度设计主题式劳动教育活动。
 
从时间来看,可以设计蔬菜等种植类课程;可以按照不同年级设计主题课程,中职一年级或高职大一以校内为主,适当校外活动,以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培养劳动精神;二年级或大二劳动教育地点校内和校外各一半,以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培养职业精神和劳模精神;三年级或大三劳动教育以校外为主,以企业实习实训为载体,培养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从地点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劳动主要在假期进行,学校给予建议;在校园内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安排学生在实训室、教室、教学楼打扫,实行寝室卫生比拼等活动;在校内外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园或创新创业基地开展职业体验、实习实训,培育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品质;在企业或农场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在街道社区、养老机构等单位和群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内容来看,可以分别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设计主题。例如,日常生活劳动可以结合校园清扫,与垃圾分类再利用结合,倡导学生收集校园落叶,转化成有机肥料,赠予农民,促进农业生产。从载体来看,将劳动周与劳动课程相结合;劳动课程中要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相融合。以职业院校的国学教育为例,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可以分别从谚语成语、唐诗宋词、儒学经典和家训格言中寻找一二。儒学经典中,有《论语》中的樊迟问稼、孔子六艺教育;《孟子》中的“大匠诲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礼记学记》中“不学杂服,不能安礼”等,可以让学生讨论,理解精神内涵。
 
(四)系统设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基础。调研发现,87.38%的教师认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与其他就业、创业课程合并;81.48%的教师认为,要让学生参加校内外服务性劳动;58.39%的教师认为,要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总之,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既有显性课程,又有隐性课程,二者相得益彰,方能实现劳动教育育人成效。
 
显性课程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一二课堂结合三个方面。第一课堂由职业院校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要落实好课程劳育、思政劳育和专业劳育的责任。课程劳育即劳动通识课程,包括劳动的理解、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等内容;思政劳育是在思政课程中加强对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的认同、体验和内化;专业劳育是在专业课中渗透专业劳动素质、专业劳动伦理、专业劳动技能和职业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日常安全文明生产,包括工具摆放、机器保养、工作后场所打扫等实训细节,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团队协作精神。第二课堂主要由学工、团委、后勤等多部门负责,在校内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安排校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每个年级设置了清洁打扫的值周活动,每个班级每学期负责对校内和教学楼开展清洁打扫工作,由后勤处负责组织和评价。第二课堂还要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厦门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与无人机协会合作,带领学生研发灭火机器人、火灾事故评估和溯源机器人,为火灾救援和救援零牺牲率做出贡献。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主研发户外扫地工具,进行推广和使用,提升劳动效率。第二课堂也要设计好劳动周(月),开设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系列讲座,进行劳动成果展示和技能竞赛等活动。第三种显性课程是将第一和第二课堂联系在一起。将课程劳育和思政劳育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将专业劳育和劳动周(月)活动、与劳动相关的节日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相联系,注重学生对活动的反思和交流,通过主题演讲、项目实施和调研报告等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隐性课程体现在院校文化育人方面,建校时老一辈艰苦创业、克勤克俭的精神、行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都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建立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完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保障制度
 
要落实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劳动教育空间和载体的开发,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学方法和评价改革等方面着手。
 
首先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和保障。按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要建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落实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一方面,增加专门的劳育课程,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或环节;另一方面,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双创教育等合并实施。其次,要拓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空间和载体,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如实训室、教室、教学楼的边边角角、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的空间,进行种植、养殖等,培养学生生产、生活劳动能力;校外基地可以包括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校企合作企业、农场、乡村,开发校外劳动基地。第三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全员劳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养,进行专任教师专题培训,又要加强管理,从激励、交流和共享方面激发师资队伍活力和增强劳动教育育人能力。例如,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级劳动教育教研室,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组建团队负责全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第四是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方法源自德国行动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发挥教授知识、答疑解惑的作用。学生通过信息收集、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等,自主安排学习过程和进度,通过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和榜样激励等关键环节,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并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最后要完善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制度。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加强过程性评价。根据这一要求,一些职业院校设计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明确目标和内容;一些院校将劳动成果评价纳入学生实训课程评价体系中。落实劳动教育评价主体,例如,在图书馆、体育馆和学生公寓等场所劳动实践活动的考核主体是各场所负责人。将日常评价和学段评价相结合,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11-25)[2020-12-3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282627473007258&wfr=spider&for=pc.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0-12-3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 中国教育在线.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探索“五融五促”劳动教育模式[EB/OL].(2020-12-28)[2020-12-31].https://www.eol.cn/jiangsu/jszy/202012/t20201228_2063468.shtml.
 
[4]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EB/OL].(2019-03-28)[2020-12-31].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9/3/28/art_61418_8290613.html.
 
[5] 张乐,梁燕.徐州以职校资源优势助推中小学劳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20-12-29(9).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