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教育教学 >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两种课程结构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01-11 09:26   来源:   作者:王晓勇   我要收藏

  教职成[201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对接职业标准,指导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教职成[2015]6号文《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又具体提出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专业建设中,课程作为细胞,要从体系架构上考虑左邻右舍,要讲究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全局观,只有如此,课程才是活的,才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应用性。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但是,如何科学的调整课程结构,如何更新课程内容,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
  有些老师们很困惑,学校进行了行业调研,召开了行业专家研讨会,为什么得到的课程结构与原来的学科式课程差不多?因为这些学校是用CBE的岗位能力分析法进行工作分析的。
  采用DUCAM方法的实践专家研讨会,主要讨论该专业有哪些岗位,这些岗位有哪些职责,对应这些职责有哪些常见的工作任务,然后分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及这些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再来分析这些知识点、技能点用什么课程学习。但是,能力是知识、技能与思维的合金,越趋于高级阶段,思维、策略与经验所占比例越大。当能力细分到知识点与技能点时,思维、策略、经验等隐性作用就丢失了,能锯会锉不一定是好钳工呀。另外,虽然运用职业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但对这些知识、技能进行组合时,由于没有相应的科学方法,导致人们按习惯又组合成了学科体系。
  比较典型的是2013年出版的由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其中的课程结构如图1。

 
  图1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是:
  一、课程结构仍然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排列是由理论到实践。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安排背离了该教学标准前言中“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生产与生活实际,大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合理规划,集综合项目、任务实践、理论知识于一体,强化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和知识点,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的原则”。
  二、课程内容仍然是以去情境化归纳的学科知识为主体,如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气动与液压传动、电器与PLC控制技术等。虽然有实践环节,但这些实训属于学科课程的附属,先学后做,是理论的实践化。
  三、学科课程有个缺点,在一门课中学生经历了新手、生手、熟手、能手、甚至是高手的阶段,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不了解加工工艺和零件的作用的情况下,就要画装配图。还没有熟悉机床电路,就要在《电器与PLC控制技术》中设计电路,而且课程之间安排不合理,例如机床电气线路安装应该与PLC有时间差,因为梯形图的识读应该在电气图识读的基础上才容易理解。同样钳工技能应该与机械拆装有时间差,机械拆装要用到钳工技能。
  四、虽然文化课程设置打破了三段式的课程结构,每个学期都安排了文化课,使得专业基础课程提前进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但是语文、英语各为194学时,数学162学时,平均每周2节,这样的蜻蜓点水式的安排违反了学习的规律。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重要的文化素养课程应该每周需安排4节。
  五、课程体系属于20世纪90年代“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学科知识体系是由技术基础到完整工作,体现了课程设计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建筑基础观。专业方向分为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产品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运行、机电产品营销也是不对的,专业方向本身面对的是岗位群,不是某个具体岗位,职业的分类也不合理。
  六、虽然将第五学期列入校内教学值得称赞,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典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典型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都有机电安装的内容,通过工作过程描述,会发现三者仅是工作对象有些不同,工作与学习内容没有原则区别。
  用什么方法才能避免回归学科课程的歧路呢?这就要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通常由8~12位有经验的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实践专家,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参与过的记忆深刻的工作项目和事件,然后归纳总结得到学习领域,有些项目可直接作为学习情境。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是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整体化工作分析,更加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创造能力,而不是像DACUM一样,将工作任务分成各个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实践专家访谈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一般的、日常的工作任务和常规的工作过程,而是寻找一线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有一定复杂性和综合性、对人的职业成长有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实践专家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创造性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享受成功的快乐。得到这些任务不是为了去情境化剥离出能力点,从而得到独立的、点状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而是要得到这些情境化的工作是如何做的,完成这些工作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包括策略、经验等隐性知识)与情感态度。
  某技校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得到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床维修方向)课程框架如图2。




该课程结构的特点是:
  一、课程结构遵从人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人的认知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螺旋上升。就像一棵树的根一样,是从细到粗、逐渐扎深。基础不是不变的,基础不完全是事先打好的,基础的形成是生成与发展的过程,这就是生物学基础观。“厚理论、宽基础”应当是学习的终点目标,而不是学习的起点。
  这种以职业成长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得出的项目课程框架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符合人的职业发展规律,各课程中有的重点内容每个学期会有所重复,学习就是这样从最邻近发展区,或曰“支架作用”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这种教学安排体现了由易至难、适度重复、螺旋上升的思想,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
  以机械制图为例:在《钳工修配》中建立起图纸的概念,然后系统的学习“机械制图”,再在《组件的普通机床加工》与《零件的数控加工》中熟悉零件图并认识装配图,在《普通机床部件装配》中熟悉复杂机构装配图并绘制零件图纸,制图能力在这种有意的反复强化中得到提高。
  二、培养要求不是低水平的企业岗位要求,而是能促进学生成长的职业发展要求。
  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学习领域是有学习价值的工作,由于学习的要求高于工作要求,所以学习内容取自于工作但高于工作。例如《开瓶器的制作》是学习领域《钳工制作》中的学习情境,它不仅要学习划线、钻孔、锯、锉等基本技能,还要学习相关的力学原理、材料与热处理知识,将实践进行理论化。它不仅是一体化的学习项目,也是情境化的学习单元,其内容不仅包含技术,还有环保、节能、经济、标准、工作态度等工程性、整体性思维,有看得见的成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会工作、学会学习并关注安全、节能、环保、节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内容,将工作、学习、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不能变、学习内容可以选择,“外圆内方”,符合灵活性、开放性原则。
  学习情境是可以变化,可以根学校的条件、校企合作的项目及当地社会的需要进行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有所选择,这种开放性的框架结构,有利于校企合作,有利于分层教学。
  四、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化整为零,减少课时,降低难度,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
  该课程结构通过操作机床来认识机床,通过安装机床学习机床的结构与原理,通过维修机床巩固深化以上学习并学习故障诊断方法,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有的学校将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两大门,每门课都近300学时,其实学生学的很辛苦,厌烦情绪很大。我们应该化整为零,每门课不超过90学时,中间留有学生的消化时间,便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及时跟上。同时,一体化的课程尽量安排的紧凑些,同一学期的课程可串联安排。
  五、构建了以工学一体化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
  虽然工学一体化课程中也有教师拓展讲授的内容,考虑到学科课程有其知识面宽、适于总结归纳的优点,该课程结构中,保留了少数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按照初级阶段先做后学,中级阶段先学后做进行排布,例如在《普通机床部件装配》后面安排了《机械基础》作为归纳,在《机床项修》前面安排了《设备零件的修复和加工工艺》作为铺垫。这种安排符合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六、课程结构与岗位群相关职业标准联系密切。
  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学生职业发展兴趣,职业学校培养对象面向的不是单个岗位,而是岗位群。该课程结构对接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维修电工、机修钳工等职业标准,后期课程的难度参照中级工职业鉴定的要求。
  总之,该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符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生产与生活实际,大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合理规划,集综合项目、任务实践、理论知识于一体,强化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和知识点,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的原则”。
 

相关文章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