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学校管理 >

新媒体时代校园危机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7-02-09 17:22   来源:《中国培训》   作者:易娜   我要收藏

  新媒体,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数字化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微博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代表,它正以“核武器”式的裂变效应,为社会交往及传播方式带来颠覆式革命。近年来校园危机事件频发,且事件发生后的消息迅速在各门户网站和微博中大量转发并评论,新媒体时代的校园危机应对策略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校园微博及其特质分析

  (一)校园微博及使用现状。
 
  微博,即微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增幅达到23.5%,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二)校园微博的特质分析。
 
  1、掌上上网设备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及应用推动了学生微博用户的剧增。根据易观智库Enfodesk发布的《2010年第2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手机网民71.2%集中于10~29岁的青少年群体;学生群体在手机网民中所占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群体,35%左右的手机网民为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在校大学生比例最高,有85.7%的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新浪微博中就有学校加V官博、加V青协、团委、学生会、广播站、舞蹈队等数个微博用户,粉丝数千人。
 
  2、微博的新媒体特性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微博单一简洁的基础功能,具有开放性、实时性、跟随性,新颖的传播特性吸引众多学生参与,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主流表述方式。海量的信息满足了学生的探求欲,各种形式的组织机构微博、专题微博的出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微博让“每日新闻”变成了“每秒新闻”这是任何一家传统信息媒体都无法企及的,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3、用户草根化为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开放平台。
  微博的加入门槛非常低,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描述自己的心情,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学生群体更加看中这一平等的交流方式,开放式的讨论不必受到身份等的束缚,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4、学生通过微博参与媒介事件彰显其单纯、理想、活力、热血的青春。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学生群体,他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渴望交流,渴望受到关注和肯定。
 
  在微博上可以方便快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对于社会管理和国家发展的见解和看法,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交流,彰显青春活力创造了便利条件。
 
    二、微博环境中的校园危机特点及其应对现状

  (一)微博环境中的校园危机特点。
  1、区域特定性。与一般公共性危机不同,校园危机具有区域性,特指发生在高校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对师生的安全与声誉等构成威胁的危机事件。
 
  2、特殊群体性。其主体特指为师生,相对于一般共同危机的主体来说其人员组成范围较狭窄,较之一般公共危机主体,学生相对敏感、冲动。
 
  3、高度敏感性。学校的社会地位特殊,学校发生的危机更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群体的特殊性,管理者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和突发事件。
 
  4、外显辐射性。校园危机不是隐藏在学校内部的隐形危机,而是通过诱因大规模爆发并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校园危机发生后影响极易扩散,辐射范围广,又难以控制,产生因素复杂多样。
 
  (二)校园危机应对的现状与缺陷。
 
  1、学生危机意识不强。各大中专学生处于生理、※易娜新媒体时代校园危机应对策略——以职业院校校园微博环境为例DOI:10.14149/j.cnki.ct.2016.21.005中国培训CHINATRAINING2016.11(上)17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很多学生的“随手拍”、“随便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法律,并对学校、他人造成了影响和损害。2011年4月公安部门在广东白云学院附近发现了一具女尸并到学校调查情况,而该校一男生出于好玩和吓唬女生的目的,在微博上发了“…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案,已经有7位女性受害了,此变态目前还没落网。”的内容,该微博在数小时内迅速被转发129次、评论42次,一时间校园内人心惶惶,流言四起,最后学校对该微博予以驳斥。

  又如“…原来是昨天有服装班的同学回学校交实习报告的时候被人在途中杀害”一条微博,被转发268次,评论48次,并很快被南方某都市报报道。网络谣言在媒体的助推下严重影响了学校社会声誉,对在校学生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以至于警方不得不出面辟谣。
 
  2、学校危机教育缺失。普遍来说,一般学校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正规、专业的危机教育和训练,直接导致了学生这方面知识的缺失,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降低了他们的认知和行动上的应对能力。
 
  由于学校没有完整的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尤其是预防阶段的仿真模拟实践,没有设计标准作业程序,师生不能及时了解事件发生状况,现有的组织结构体系无法满足预警和快速反应的需要。
 
  3、管理体制和组织保障松散。学校管理缺乏危机理论的指导,学校管理者应对校园危机的态度多为“亡羊补牢”而不是“未雨绸缪”,管理体制和组织保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旦危机大规模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面临危机情景时没有有效的管理应对计划,只能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边应对边摸索,缺乏战略顺利实现的制度保证。
 
  (三)校园危机处理不当的后果。
 
  1、损害学校的品牌形象。发生危机时公众的心理特点是高关注度、有罪推定、同情弱者、跟风从众,学校长期努力的形象很可能会在顷刻之间毁损,美誉度下降。
 
  2、降低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校园危机引起的原因很多,甚至可能是因为失实的信息或者谣言,如果运行机制不畅、决策失误等很容易破坏师生对学校的忠诚度。
 
  3、削弱社会大众对学校的信任感。家长和学生选择一家学校就读的前提条件是信任,危机处理不当会使得不明就里的公众被负面信息误导,从而动摇了就读的信心。
 
  三、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校园危机应对策略

  (一)防微杜渐,建立校园危机防范组织和预警系统。

 
  危机应对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根据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提出的“4R管理模式”对危机应对非常有帮助,其内容包括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
 
  我国各大中专院校领导机制系统完备,各部门分工细致明确,比较适宜建立校园危机防范组织,可由校长或者党委书记担任组长,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并下设各部门。
 
  建立预警系统要遵循集思广益、成文制度化、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包括危机的原则、具体分类,预防、处理、恢复的具体措施,沟通渠道和方法,评估体系,经济预算,奖罚惩处及其它事宜。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指标预警、电子预警、人工预警,其运行由信息系统收集、加工、决策、警报等组成,做好监测,危机到来时可以最快的速度将事件发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二)临危不惧,利用微博双向传播的功能理性应对校园危机。
 
  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重视态度,害怕、逃避将会错过“黄金24小时”,带来工作的被动;其次,防范而非应急,合作而非对对抗,对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事件及时沟通,避免误解的产生和谣言的传布,坦诚公布信息,让师生、网民、媒体参与危机化解,以积极、主动、合作、负责的姿态出现,利用微博等平台及时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控制局势;再次,善于整合、利用资源,依托网络加强沟通和联系,积极疏导主动引导,使正面言论成为主导舆论,引入公信力、权威性强的第三方介入,尽快消除负面消息,防止危机反复。
 
    (三)居安思危,做好危机后评估和反思分析。
 
  应建立科学危机评估体系,包括危机前的风险意识和危机后果的计算、评价、认定责任等。首先处理好危机遗留问题和滞后效应;其次从制度、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危机后的形象恢复工作,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再次形成;再次制定形象恢复计划,用实际行动表明学校的决心和期待获得公众理解、认可的愿望,以法律文化为支撑,建立和谐校园。
 

相关文章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