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学校管理 >

关心:一种最自然的教育管理方式

发布时间:2017-02-22 10:49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方青   我要收藏

说到“关心”,大家一定会觉得太熟悉不过了,尤其作为教师,似乎我们从没有缺乏过关心。但你是否发现,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关心,许多是单向的、自我的,甚至是带有强迫性的。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关心”。

  什么是关心

  关心是一种关系。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处于同等地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被关心者否认他在被关心着,那么关心的关系就不存在了。在学校,很多教师都自称是关心学生的,可事实上学生仍然认为没有人关心他们;也正如许多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可是孩子却总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这些情况的存在,意味着关心的关系是不存在的。

  关心是一种接触和交流。这种关系并不是将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像标签一样永久地贴给不同的人,而是在交流和接触的过程中,双方总在交换角色,关心者可以同时变成被关心者,而被关心者也可以变成关心者。正如教师不是一味地付出自己的关心,学生也不是一味地接受关心,彼此的关心是双向流动的。

  关心是一种生命状态。我们的孩子希望得到关心,他们不愿意被视为数字,不愿意被视为像方程式一样的东西。你如果要去关心一个人,必须敞开心扉去接纳他,而不能说:“哦,这个家伙需要关心,让我看看怎么做。”可见,关心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关心不像我们的一些课堂模式那样分几个操作步骤,而必须用心灵去全身心地悦纳。

  关心是一种能力。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关心的能力,就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强迫性关心行为,成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为你好”就是一种典型表现。一项调查表明:一些“优秀教师”反而是个别学生“最惧怕的老师”,因为这些学生认为,老师的掏心掏肺为的是“捞取更多的分数从而获得个人利益”。在学校,这样的老师被公认为优秀教师,但不可否认,他们可能牺牲了学生对学业的兴趣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信赖,他们的关心能力是有所欠缺的。
因此,我们将对关心作如下理解:学校有责任教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关心是学校教育的真谛所在;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会关心,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界……

  为什么在学校管理中需要“关心”

  有人说:“现在这些孩子是物质富有、精神饥饿的一代。”他们享受着应有尽有的物质生活,接收着纷繁复杂的资讯,但他们还是觉得生活无聊、学习无趣。谁来哺育这饥饿的一代?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学校教育在为孩子提供和喂养知识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提供体贴和关爱?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富有爱心的教育人来哺育这些饥饿的孩子。

  暂时抛开这一代孩子精神饥饿的共性,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多重身份。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刻,以什么身份出现,都需要被别人关心。在学校,有时学生需要教师正式的尊重,同伴非正式的交流;有时教师需要校长的建议,同事一瞬间的承认。

  值得警惕的是,在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局限于“量化考核”。不少教师也因此处于“饥饿状态”。教育情感的枯竭,教育理想的迷失,让我们的教师不知所以,一边随着社会声讨教育痼疾,另一边又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边坠落一边升腾。我们的教师需要被关心。
  可是,现在学校发展的内容中是否包含关心了呢?仍然有许多人认为,只要设计一个好一点的课程,改进一下教学方法,提炼一个教学模式,或者采用一个更有效的课堂管理系统,就会改进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事实上,这些改革措施有的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在我看来,关心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中心。关心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指导他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这一教育目的并不与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业进步相抵触,相反会为智力和学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心是走向教育成功的基石。

  如何践行“关心教育”

  3年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明确:学校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别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

  培养关心的能力。我们认为,关心不是单向付出,教师也需要在孩子爱的回馈中获得职业幸福。这不仅出于对教师的关心,也是对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

  学会恰当地表达关心,是我们对学生关心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

  每年教师节,我们都会引导学生向教师表达节日祝福。可能有人会因为现在教师节过于功利化的风气而避讳对教师的节日祝福。但我们认为,学校有责任告诉孩子如何大方有礼地表达祝福。我们在晨会上倡议孩子送老师3份礼物:一声甜甜的问候,一道专注的目光,一本整洁的作业。几年来,我们就这么倡导和要求。孩子们的内心因为有了评价坐标而变得坦然了,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向老师表达节日祝福。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成人给他们一个爱的尺度与标准,如果你不给,他们就会内心迷茫,就会另外去寻找。

  建立关心的关系。校长应该成为教师的“样本”,教师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学生的“样本”。这是关心文化的根基。

  我们不需要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如何去关心,只需向学生展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内怎样关心。譬如,学校管理层不能一味地以各种考核制度约束或以威胁手段迫使教师关心学生。这种严格的要求、严厉的处罚,最可能导致教师转向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如何爱护他们的学生。我们无须告诫教师如何关心,只需学校管理层与教师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

  在关心的关系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关心的样本。

  在我们学校,每天的中餐,教师总是照顾好学生后才开始自己用餐,这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有一天,我发现一位新教师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于是提醒他以后要先照顾好孩子。可是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我在想:教师是要照顾好孩子,可是教师们每天吃冷饭冷菜也不行啊,我的教师需要我的照顾。第二天,我让后勤部门给每位教师准备了一个保温的饭盒。我意识到,关心不只是提醒,更是帮助。

  校长关心教师,教师才会关心校长;我们大家关心孩子,孩子才会关心我们。

  让关心的意识在校园流动。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我们要努力建设关心的氛围来感染学生的心灵。

  作为校长,首先要努力让关心的意识流动起来。当校长后,我每天有几件事是雷打不动的。比如,我每天一早会给教师送上精神早餐——每天一个小故事。没有要求教师一定看,但是我相信他们在看,因为我发现有的教师把这份“早餐”送给了他们家属,有的送给了家长,有的送给了学生,有的自己珍藏。我从不要求教师去作评论,更不会要求写读后感,但我相信教师会有自己的思考。

  我不强求教师都去写博客,但我每天都去关注,每篇都给予评论,而且往往是第一时间。作为管理者,我对他们的关心只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我也希望教师们对学生也是如此。

  学校要提供必要的载体。还记得2011年学校剧本会演活动,其中有一幕是根据学校一个真实案例编写的。有一个重度残疾的孩子,每天由他的妈妈背着来上学,很辛苦,很累,因为教室在四楼。我当时想,能否为这个孩子调整一下教室,把他的教室调整到一楼。我和相关教师及后勤人员商量,最后大家觉得还是不要调整为好,原因若干。想想这些理由似乎也有道理,于是就没有调换教室。可是从那天起,我每天早上都不敢直面那个孩子的妈妈。

  直到那年教师节,等这个妈妈送完孩子回来,我把学生送我的一束鲜花转送给这个妈妈,真诚地对她说:谢谢您,您辛苦了!只见这个孩子的妈妈愣了一下,然后一把将我拉到校门的角落处,向我诉说内心的苦,她说:孩子一天天长大,她背不动了……边讲边流泪,我看到她在颤抖。送走这个妈妈,我再也不能等待了,立即召集教师和后勤职工,商量好要立即行动。为了不让这个班显得特别,又让另外一个班陪伴着一起搬到一楼。

  我们之所以要把这个故事写成剧本,搬上舞台,是想提醒教师们,教育应该给特别的孩子特别的爱,而且这种爱应该是无痕的。直到今天,这个孩子身边都有许多默默提供帮助的同学、老师。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让学校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看得见,我们是这样下决心去关心身边的人。

  我们希望这些关心的枝蔓在不停地抽芽、生长,让更多的人获得关心的能力,让更多人的关心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我也知道,在学会关心的道路上,我、我的学校、我的老师和学生们还需要继续修炼。

相关文章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