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教研科研 >

科研需要精心的制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3-17 11: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郑金洲 ,程亮,林存   我要收藏

特邀嘉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郑金洲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程亮博士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林存华博士


  学校重视教科研的一个显性标志,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制度化成为学校教科研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很多学校都开始有意识地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制度安排、制度设计,开始注重用制度规范科研,用制度引导科研,用制度管好科研。但是,制度的实施、过程的管理,在一些学校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或者没能有效加以贯彻执行。随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日前,本刊集纳了一些校长在教科研制度建设和管理上的困惑,就如何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等问题,约请了三位专家答疑解惑,以期深入探究,寻求佳策良方。
 
  学校科研制度作用何在学校教育科研一定需要制订制度吗?为什么一些学校似乎没有什么制度也在做教育科研?郑金洲:对于学校教育科研的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制度可以起到规范作用,即规范相关的教育科研行为,使教育科研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二是制度可以起到保障作用,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可以对科研活动的进行起到支撑性作用;三是制度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引导教师使自己的科研行为更好地符合有关制度的要求。
 
     学校教育科研是否一定需要制度,应该说需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学校中形成了一种大家共同关注科研每个教师积极实施科研的状态,科研已经与教学结为一体,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当然也就用不着再制订制度,这样的学校里,制度要达到的效果或目的已经达到了。但如果在一些学校,科研还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或者科研远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科研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需要借助于制度来规范。一般说来,后类学校占绝大多数。

     程亮:虽然制度建设不是学校科研的必要条件,但是制度在塑造制度中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完备的、优良的制度,可以防止“专制”和“随意”,提供行动的依据。

     通过制度建设转变教师观念,驱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我们常常说要教师转变观念,如何转变观念?靠说教、讲道理、宣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认识问题,相比较而言,制度可以解决行动问题,可以从行动入手,在行动过程中逐渐转变教师观念。科研问题,也不一定非得从观念转变开始,可以从行动开始,从做开始。

     没有制度也能将教育科研搞好,这是最好的境界。制度是保障和驱动科研实施的,它之所以必要,主要是因为学校在推进科研方面遭遇很多问题,碰到许多困难,有许多观念要解决,有许多关系要理顺。

     林存华:没有明确的、成文的科研制度,并不意味着不能搞科研了。除了显性的、文本的外在制度,还有内隐的、体现在具体行为中的内在制度。比如说,一个对科研不是很积极的教师,如果处在一个人人都搞科研的群体中,处在一个科研与个人专业发展紧密联系的环境中,那么就会觉得有一个外在的力量在推动自己搞科研。这种情况就可以理解为内在的科研制度。

     “制度的作用不宜夸大,学校教育科研中有许多行为或活动是制度不能规范的。”不知专家是否同意这种看法?林存华:刚性的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没有必要去追求面面俱到。制度的作用当然有一个限度,也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学校教育科研的良好开展,需要在制度中找依据,也需要在制度之外找条件。

     规则能不能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主要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规则本身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规则应该与行为、考核、监督、个人和集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学校科研制度缘何失效有的学校已经设立了比较健全的教育科研制度,但似乎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这是什么原因?郑金洲: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既要制订制度而且还要切实执行制度,没有执行的制度所造成的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会使教师蔑视制度,也就是对制度不尊重。所以,我们在制订制度时,要切实分析制度实施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障碍,定了制度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学校科研制度有些零乱,应该着眼于学校教育科研在新阶段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一整套在各方面更加定型的制度。也就是变单一的制度规定为整套的制度规定,用这些制度解决学校教育科研中的突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提出了好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教学主张,却无法落到实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对实施理念、贯彻思想提出相应的制度,没有精心进行制度设计,更没有着眼于制度的落实,使得很多年以后,口号还是口号,实际还是实际,非常诱惑人的理念还是理念,激动人心的主张还是主张。

     学校教育科研一方面是缺乏制度,另一方面是制度得不到真正执行,后者需要关注和考虑的是,制度建立的立足点究竟是什么?如果学校管理者在制度制订之初就没有把制度当真,仅仅当作墙上挂挂、嘴上说说、纸上画画的东西,学校其他成员也就很难将其当真。如果学校管理者制订制度的思路明确且正确,就需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在执行中强化制度意识。只有执行的制度才是真正的制度。

     程亮:制度很多,但有效用的很少,这可能与制订制度的主体、目的和程序等偏差有关系。

     第一,有些制度是学校管理层决策的结果,有“防教师”的嫌疑,即多数教师没有参与制度的制订,因而他们的声音得不到反映。第二,领导制订制度时,实际上是为“管理”方便,而不是为“教师或学生的发展”服务。第三,有些制度是为了显示“政绩”。第四,制订制度的程序和过程,没有走“民主”路线。如此,作为制度的执行者,广大教师当然不一定认同这种制度,甚至会抵制这些制度,从而使制度流于形式。

     教育科研制度要发挥效用,可能需要考虑几个原则:第一是效率原则,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方便和保障的;第二是参与原则,与制度有关的利益主体都应该参与制度的制订,都应该有机会表达他们的需要。

     再好的制度也是人去操作的,许多好的制度,都在一种没有价值体系的环境下被扼杀了,学校科研制度在执行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郑金洲:在中国,确实存在一种重人情、轻制度的现象,这种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改变一种文化传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在大力倡导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今天,人们的规则意识在增强,制度规范意识在提升,依法执法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凡此种种,都有助于我们在学校中建立并执行教育科研制度。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不能无限夸大制度规范的作用,也需要注意到,并不是所有行为都需要借助制度规范的。无论在人的其他行为还是在学校教育科研行为中,都有大量的非制度规范的模糊地带,对这些地带,要用非制度的方法来管理,而不是一味用制度规范。否定制度不正确,制度全覆盖也不见得正确。

     制订制度离不开学校价值观的确定,如果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观产生偏差,那么制度就有可能成为“助纣为虐”的帮凶。从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从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出发,才能使制度的制订符合正确的方向。

     林存华:制度本身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倾向,制订学校科研制度的时候,也需要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不能盲目去做,不能想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的、一定的指向。

     建立合理分配的价值体系,可以作为一种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绝对合理的分配价值体系,只有相对的。在建立的时候,可以考虑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正常利益,要保护小部分人的正当利益,等等。

     学校中存在着许多“潜规则”,怎么才能改变这些“潜规则”?郑金洲:“潜规则”害人,“潜规则”害学校,“潜规则”也害学生。作为学校中的教师和管理者,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些规则的存在,认识到这些规则是什么,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和方式存在着的。然后分析这些规则与学校的“显规则”有什么联系,是相互冲突,还是相互交叉。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种规则进行统整,统整的立足点就是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要强化“显规则”,大张旗鼓地实施“显规则”,在这些规则的正面强化中将“潜规则”边缘化直至祛除。

     如何创新学校科研制度常看到有关制度创新的提法,在学校教育科研中如何实现制度创新?郑金洲:制度创新首先要增强制度意识,要将制度切实纳入学校教育科研的总体战略之中,同时就是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清理,看哪些制度需要重新调整,哪些制度需要制订,另外对制度进行总体设计,将各种有关制度形成为制度体系。制度设计、制度实现路径分析、制度体系的建立、制度实施效果评估等,都是制度创新需要考虑的内容。

     在制订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郑金洲:在我看来,一是要注意把握形式制度与实质制度之间的反差,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科研中既有形式上的制度,这些制度大家常常提及,也是白纸黑字予以公布的,同时也有实质上的制度,也就是大家常谈到的“潜规则”。如果两者反差太大,学校种种形式上的制度就难以真正实施,反而是那些“潜规则”的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破除学校教育科研的“潜规则”,使得两者的反差不至过大,是我们需要从管理等方面破解的难题。

     二是要注意把握制度的内在协调性与现实冲突之间的反差。良好的制度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都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在制订学校教育科研制度时,在学校中至少取得一定程度的认同,让广大教师参与制度的制订会增强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三是要注意把握制度规定的刚性与制度约束的灵活或者说软滑之间的反差。制度的确是要约束人、规范人的,但如果一种制度过于突出其刚性,变得不近人情,有时反而会影响大家工作的积极性,这种制度执行的成效也不见得好。

     程亮:制度一旦制定,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朝令夕改”,制度本身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就会受到挑战,就不会对制度当中的人的行动起规范作用。如何既使制度创新,又保持制度的稳定性,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如何监测教科研制度的成效怎么才能保证或检验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成效呢?监测制度实施成效有什么工具或手段吗?郑金洲:制度一旦制定,一是要看执行情况,二是要随时监测制度成效,要根据跟踪监测了解制度运行中存在问题,以便在日后适当的时候予以修订,使其更符合教师实际和学校发展实际。

     对制度成效的监测,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制度受大家认可的程度,制度实施后实践水平改进程度,制度的落实解决了哪些问题或矛盾等。制度成效的监测,应成为学校管理者的重要管理任务,不能制度制定或落实了就到此为止,还要看成效如何,效果何在,还需要做哪些工作等。

     监测的主要依据是看制订制度的预期目标是不是达到了?达到的程度如何?如果没有达到,原因是什么?是制度本身的原因还是制度实施层面的原因?这些问题或缺陷应该如何去克服?靠制度完善可以克服还是靠制度严格落实来克服?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监测时需要考虑的。在具体工具或手段上,可以通过与教师访谈、发放问卷、实践效果反馈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将制度落实成效当作学校科研室的基本职责,由科研室或其他单位承担监测任务。

     林存华:制订学校教育科研制度仅仅是科研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它还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有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这就涉及到了制度的评估,要放在实践中评估,要形成评估制度的标准和操作方法,以及将评估结果作为制度改进的机制。

相关文章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