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教研科研 >

我是这样做科研的

发布时间:2017-04-17 11:35   来源:网络 2017年   作者:陈洪菊   我要收藏

教育科研,对我们来说,就是案例、论文、课题。那它离我们远吗?好像是忽近忽远,评职称的时候,我们需要他,但平时我们又都想远离它。它难吗?好像不难,但获奖也没那么容易。今天,我们就以前来谈谈这个离我们其实很近的朋友。
 
  一、 永葆一颗进取之心
 
  今天,我们在这里谈如何做教科研。我想在问这个问题之前先问问自己,也问问大家,我们是不是永葆一颗进取之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你压根就没想过做一个好老师,那么你不会太多的精力用在研究教学上,也就更不用谈教科研了。在班级中我们最怕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什么都漫不经心,自己丝毫没有进取心,老师和家长逼紧一点他就学一点,稍一松懈就完全放任自己。我们常常这样教育他:如果你自己都不重视,没人能帮得了你。这样的道理对我们教师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不能永葆一颗进取之心,那教科研也仅仅是空谈。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想着当一个好老师。可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发现好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现实中有太多的难题阻挠着我,比如学生不写家庭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平时不喜欢读课外书……我被这些问题困扰着,便埋头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公交车上我常常发呆,吃饭时常凝神静思,睡觉时常辗转反侧……一有时间我就会拿出一些教育著作来研读,找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为要当一个好老师的想法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我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几年的磨练,我对“好老师”的理解已经更全面,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喜欢你就可以了,而应该是一个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的老师。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好的语文老师因为我的课而爱上语文,让孩子因为迷恋我而迷恋语文。我知道这个要求比较高,但是这是我的奋斗目标。迎着这个目标,我会阅读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记录,不断成长。
 
  二、 带着思考观察教学
 
     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深夜,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卢瑟福,披着外衣来实验室检查,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做实验。卢瑟福就问他:“你上午做什么了?”学生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又问:“那你下午做什么了?”学生回答:“做实验。”卢瑟福提高嗓门问:“那你晚上又做什么呢?”学生挺直了胸脯回答:“我还在做实验。”他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不料卢瑟福对他说:“你整天做实验,还有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我们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不受自己控制。当被问及有没有看书、有没有思考时,我们总是回答工作这么忙,我哪有时间啊!这便是可怕之处,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忙下去,而不停下来思考,迎接我们的将是一复一日单调乏味的工作。
 
  带着思考教学,就是让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保持对教育的敏感。比如我们在听课时 、备课时、与学生相处时。举个例子,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听很多课,好课让我们学到很多,那不好的课是否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记得夏蕾老师曾说:“自己做评为时,也会从青年教师身上发现自己的问题。”她的话对我启发很大,以后听课,我也会想,这位老师存在我的问题,我身上有没有。这样的课我不想听,我会跟同事聊天,那孩子走神,说话不是狠正常?在备课时,我们是不是常常思考?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教过两次五年级,记得第一次上《在大海中永生》时,我极其讨厌这种歌功颂德的文章,所以就草草地带着孩子们读了几遍就完事了。这次再教,从教语文的角度去看,还是很值得教的。首先,能为邓小平逝世写通讯稿的必然是高手,高手写的通讯稿必然有课推敲之处。我仔细研读,发现果然有,比如排比句,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范围越来越大,拟人句、对仗句的使用,用字的精准……这些都是孩子可以学习的。于是,我把三年前的教材解读和上课思路和现在上课的教材解读和上课思路记下来,等我再教这篇课文,我对教材地解读或许又会不一样,到时候一比较,一篇案例就有了。所以,平时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做科研的素材。   
 
  三、 勤于动笔
 
  在我们每天的工作中,会发生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会让我们终生难忘,有些事情我们当时感触颇深,不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如果我们平时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每年案例评比的时候,我们选一个比较好的,整理一下就可以提交了。
 
  记得刚上班那会,自己一旦我受到启发或者想到解决方法,我会很兴奋,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把自己的思考记下来。如果某些方法对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我也会把它记下来,作为自己的经验。那时候的书写只是一种倾吐,如果不让我写出来,我会觉得憋在心里难受,然后整晚都睡不着。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写的博客被评为精华日志,被推荐,被点评时,就会特兴奋,后来教研员陈老师也会给我留言,甚至市教研员芮琼老师也鼓励过我,我开心极了。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被放到了首页上用大字显示出来,我的名字也变得大了一号,我高兴了了好几天。那种兴奋会刺激我继续写。所以就更加卖力地写。每次写完之后,都会看一看,是不是又有人点评了,有没有被评为精华日志。就是这样一种简单心态,一直促使着我坚持下去。
 
  后来写论文、案例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平时记的一些素材可以直接拿来用在论文中,这种“实用性”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写下去。写着写着, 案例、论文获奖了,写着写着,有文章发表了。当我接到电话让我去领稿费的时候,我的开心是溢于言表的。
 
  四、 适当逼一逼自己
 
  人都是有惰性的,很多时候,我们也想把听到的一些课的感受写下来,或者自己的一些小感触写下来。可是,忙着忙着就下班了,忙着忙着就该睡觉了,后来就干脆推到第二天再写,结果,推着推着就没时间写了,时间久了也就淡忘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逼一逼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目标。 以前听陆华山做讲座,他就给自己定了任务,每周必须完成一篇博客,如果本周不能完成,下周必须完成两篇。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我想与严格要求自己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是分不开的。每年的案例论文评比时,我都会强迫自己交一篇,不管能不能获奖,教育科研应该是伴随教育工作始终的,我们必须用一个研究者的态度去对待教育,才能把做好教育。
 
  工作中,我们或许的确存在一些困难,像我,自从当了妈妈精力大不容从前,如何协调好工作与家庭?如何同时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摆在我面前的又一个大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放弃地研究教育应该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变的存在状态!

相关文章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