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为何名师辈出
——来自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教师发展报告
2015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揭晓,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王培坚榜上有名。9月8日,他不仅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当面交流,更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翻开王培坚的获奖记录,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劳动模范……在上信校计算机系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任教30余年,王培坚已是职教界公认的名师。
在校长邬宪伟看来,王培坚并不特殊,他是计算机系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教师,更是学校众多优秀教师中的一员。就拿最近五年上信校教师获得的市级以上主要奖项来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指导教师、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园丁奖、星光三星金牌指导教师……共有30余位教师获得20多个市级以上主要奖项,其中90%以上都为中青年教师。如此耀眼的成绩,不禁令人慨叹追问:在上信校,到底蕴涵着怎样的名师培养土壤?
一校五劳模的神话
“选择信校,就是选择对职教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学校没有高收入,只有责任和压力。”“能在学校工作几十年,我们学校有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学校给一线教师有比较多的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每位员工都有获得成功和出彩的机会。”……2015年11月4日,在上信校“劳模面对面”学习交流活动中,盛晓东、张士忠、李关华三位劳模把自己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和体会分享给年轻教师。
凝聚了几代信校人心血和汗水,上信校已连续两届十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实现了十二连冠,还涌现出了邬宪伟、张士忠、盛晓东、李关华和王培坚五位劳动模范.以五位劳模为代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学校发展、专业建设、精品学生培养上不遗余力,在学校的转型创新上不断发光发热,在学校发展的关键点上把稳航向。
2000年,学校从“上海市化工学校”更名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这一次的转型发展无疑是需要壮士断腕般的决心。作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张士忠站了出来。面对困难和压力,张士忠和他的团队并未被吓倒,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了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扬长避短、创新求真,在短短六七年间,学校就已初步建立起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覆盖现代资讯、现代化工、现代装备和现代检测四个领域的颇具信息技术学校特色的专业体系和办学规模。
老一辈信校人把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提升到上海职教系统的领先水平。青年一代如80后、90后教师同样能够迅速崛起,加深专业造诣,扛起学校继续发展的大旗。2014年,在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召开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先进表彰座谈会上,一张稍显稚嫩的脸吸引了集团公司领导的注意。他们本以为这位男生是哪位员工的孩子,没想到他就是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信校年龄最小的实习指导教师姚志峰。1993年出生的姚志峰,三年前于上信校数控专业毕业后留校执教,并在当年的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数铣加工组)中力压全市好手,勇夺第一。
看到本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留在本校做教师,年纪轻轻就获得如此殊荣,邬宪伟心里说不出的快乐,他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自己的影子。那时的他,工作才三年就被学校推荐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学校发福利,领导会尽可能多地优先照顾到年轻的他,让他能安心在学校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这在邬宪伟心中埋下了种子,如今成为学校领导,他也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让他们在学校打拼得无怨无悔。
借助学校搭建的大舞台,上信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显得非常迅速。赵俊卿,2004年7月入职,已连续数年带学生参加“星光计划”大赛获金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011年和2013年作为技术翻译辅导学生世界职业技能大赛获优异名次;任健,2011年7月入职,在第六届上海市教学法评优比赛上夺得一等奖,去年成为学校团委书记;陆步,2014年7月入职,次年即在“星光计划”大赛中,包揽一、二、三等奖指导教师荣誉……
执著,名师成长的试金石
为了推进专业开发和校企合作,适应日新月异进步的信息化社会需要,张士忠很少有完整的休息日留给自己和家人,在办公室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李关华利用休息日、业余时间,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深入到企业,向工人师傅学习,向技术大师学习,参加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课题攻关,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邬宪伟在职教界首次提出“变教育的选择为选择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职业教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理念”,在全国职教界首推完全学分制……无论是张士忠、李关华、邬宪伟,还是信校其他名师,都是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在坚持不懈地历练中成长起来,从学习钻研走向改革创新。
在通往名师的道路中,先得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更少不了养成吃苦耐劳的韧劲。张士忠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他初为人师时,专业发展尚可,但英语水平不佳,自己也不太愿意花时间多学。他的师傅章世伟发现后,送给他一本英文原版国际计算机数学期刊。师傅什么都没说,但张士忠读懂了师傅的良苦用心:“师傅是希望我形成勤学习、善钻研的良好习惯;养成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在之后的工作中,引领计算机系从学校的一个专业发展为多个专业,再到后来学校的更名和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张士忠始终坚守这一信念。
全身心地投入事业、钻研专业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对自己所处专业的持续热爱,以及向着成为高水平教师不断努力拼搏的精气神。李关华从投身职业教育开始,就立志成为“双师型”教师。他先后在上海中央商场维修中心、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企业机构学习;与松下、索尼公司上海技术服务部的专家一起制订“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新岗位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和要求;参与从中级工到高级技师“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鉴定项目……“踏实、谦和、埋头苦干、勤于学习,喜欢钻研机电电子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是同事和学生对他的评价。
在拼搏数年成为业界认可的宗师后,真正的名师决不会固步自封地“啃老本”,为了学生,也为了学校的发展,会千方百计寻求着专业领域的突破口。甚至,当奋斗几十年的专业遇到发展断崖时,会主动白手起家,重新起步。
从教30多年的李关华,在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领域可谓一代名师。由他指导的学生在“星光计划”及全国技能大赛中多次获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全国技能大赛贡献奖”,被授予“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但2013年,李关华所在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被上海市教委列入本科“预警专业”名录,专业对口率越来越低。曾经招收六个班学生的电子专业,只有两个班的学生。
彼时已五十知天命的李关华,面对沉重打击,重新出发。2013年暑假,他花了大量时间走访全国各地的近百家企业调研论证,形成了几十页的调研报告,并与全球著名工业机器人开发生产企业ABB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于2015年为学校开辟全新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李关华完成了电子专业的“凤凰涅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全新内涵。
驰骋,学校的赛马场效应
今年,共有29位新教师来到上信校,占教师总数的15%。面对如此多新鲜血液的涌入,上信校并没有急于把他们推上讲台,而是对这些新教师开展全脱产培训。这样的大手笔不仅是绝大多数学校没法做到的,更远远高于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所要求的脱产培训时长。能在教师成长的起点就做好准备,因为上信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目标,就是打造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一流教师队伍。
怎样让新教师们也能紧随名师前辈,迅速成长起来?上信校对所有新进教师开展系统、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新进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教师持续的自我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专题培训”“理实一体化演练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关培训”……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今年新入职的29位新教师已经参加了十几场培训,不仅增进了对职业教育、学校历史及文化、学校管理架构及主要制度的认识,加强了对中职教学、学生、专业的了解,更提升了职教理论素养、教学及实验指导能力、教师育德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要让年轻教师近距离接触名师,树立榜样,上信校的“青蓝工程”做得有声有色。学校为每位年轻教师都配备了优秀师傅,王培坚就是其中之一。有了名师的从严指引,年轻教师在工作的起步阶段,工作规范度的提升十分显著,在专业和技术上的成长也更为迅捷。在王培坚的悉心指导下,才工作两年的年轻教师左骋皓迅速成长,无论个人数字媒体技术水平还是带教学生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2015年的全国中学生文明风采大赛,左骋皓首次带学生参加微电影制作比赛,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面对教师的自我提升需要,学校会倾力满足。在2013年考察形成新的机器人专业时,李关华要求学校不给自己安排任何课,大半年都在各地跑,深入企业交流,为专业的转型打基础、作铺垫。在此过程中,学校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全心全意地出去打拼,结果是全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诞生。
更为重要的是,在上信校,没有论资排辈的概念,能力越强,机会就越多。这就使得教师人人愿意努力向上,人人甘当辅助角色。任健2011年7月才入职上信校,三年后就竞选当上校团委书记,更在市第六届教学法评优比赛中取得一等奖。而在参加比赛的选拔过程中,任健与年长于他的老教师同台竞争,但他们相互学习,互相听课给意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在上信校,就是有一种家的感觉,大家开心工作,无私奉献。”这也就是任健放弃大学给予的保研机会留在上信校的理由。
孕育“马文化”的土壤
2015年lO月13日,上信校2015级800多名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次班会课,迎来了一位位两鬓斑白的老教师。来自学校“关工委”的15名老教师,由原校党委书记杜孟镛带队,精心准备了此次以“讲述信校故事,传承奔马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老教师们将马文化与学校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相结合,一节课的时间匆匆过去,学生们似乎还意犹未尽。
在老一代信校人的心目中,上信校56年来总结凝练出的马文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信校人涅槃重生,走向成功。“56年,穷信校五代人,我们站稳了中职教育的高地。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形成的是独具信校特色的‘马文化’。”在邬宪伟看来,信校教师有“四匹马”。一是“老马识途”,学校的老领导、老教师一心一意做事业,一代代传承发展;二是“一马当先”,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做别人不愿做做不了的事;三是“万马奔腾”,形成了集体利益大于个人的集体人格和荣誉感;四是“马不停蹄”,不断地树立新榜样新目标,永不停止前行的步伐。
在一代代信校人对马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中,老一代教师将这面旗帜交到新一代信校人的手中,这意味着作为信校的一份子,每位学生都担负着传承马文化的重要使命。但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普遍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同时还存在许多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能够让这些学生担负传承马文化的使命,就需要教师用智慧让学生沉浸在马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提升自我。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最能让学生触动。
“王培坚老师把我从被学校开除的边缘救了回来,没有王老师就没有我的荣誉和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夏家辉如是感慨。夏家辉曾是系部出了名的“捣蛋鬼”。但王培坚常常陪伴在他身边,及时纠正他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上的缺点,用放大镜去看到他细微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王培坚逐渐成为了夏家辉的朋友,并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改变,夏家辉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赛项中荣获一等奖。
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信校的教师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探索和创新的快乐中茁壮成长。社团活动中感悟成长与创新的“制模高手”朱惟其,走自己的“成长路线”、不走寻常路的薛震洋,努力做“下一个乔布斯”的柴吉琦,从0分黑客少年到游戏工程师的姚洋杰……让越来越多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学生成为更适合社会的人才,在信校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