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特色学校发展的要素关系及策略思维

发布时间:2016-03-10 13:58   来源:教育科学   作者:熊德雅 向帮华 贾   我要收藏

序言:特色学校发展是基于问题的学校发展方式,它着眼于学校生存发展,遵循学校内在生成逻辑。特色学校发展的结构及其要素关系的互动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特色学校发展是以特色为突破口引发学校系统性的改革和变化,探索基于学校内涵发展视角的特色学校实施策略,凸显学校优势资源和问题改进,战略的思考方式,改善学校的思维方式,主张学校对需求、环境和人的发展主动适应,进而产生一种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

立足教育发展趋势审视学校新发展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立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人才。”办出特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早在 20 世纪 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就先后推行“磁石学校”和“蓝带学校颁奖计划”, 英国推出“灯塔学校”,要求学校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不少地区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特色学校发展战略顺应了这一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特色学校发展是基于问题的学校发展方式

特色学校建设最早是建立在学校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是一种问题驱动的研究。笔者认为,特色学校建设和学校管理一样,是实践取向的内涵发展行为,需要丰富的支持性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作为一种研究,特色学校发展应属于“问题驱动式”的研究,而不属于“范式驱动”的研究。要分析学校变革和特色学校建设之间的关系,需要很强的学校实践的问题导向。笔者曾对重庆市!黑龙江省大庆市、河南省濮阳市、江苏省赣榆县、福建省厦门市和贵州省织金县等地的特色学校建设进行调研,获得了丰富的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资料。初步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其主要表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学校和校长重视转变办学观念,重视学校的特色规划,重视学校办学理念的解读,强化“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 和校徽等文化图标设计。

然而,随着特色学校建设及相关研究的深化,一些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就上述总结出的几个特点,有的专家批评“其实是对特色学校表面化、浅显化的解读,是认识上的误区引发了行为上的偏差”。作为一个实践性明显的概念,“特色学校的解释需要借助对具体经验的感受和体验,要有足够的事实和理念做基础”。如何破解浅表化的问题,是特色学校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点上做些反思并深化研究,合理建构理论模型并恰当运用建设策略。

二、基于学校优质发展的理论假设与内在逻辑。

中国语境中的特色学校建设与英美发达国家的情况既有相同的一面,更有其本土特色。它不仅要着眼于学校的生存发展,遵循学校内在生成的逻辑,还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对教育服务多样化的需求而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有效策略。如此,特色学校内涵发展价值观体系构建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学校优质发展是潜在的理论假设。

实际上,从学校本位出发,每一所学校都存在自身发展的现实优势和不足,即使是传统的优质学校,随着教育观念、资源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环境、人的需要的改变,也会产生新的发展需要和动力机制。学校在这种自适应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优化自身的资源条件,在实践中,这往往是一些“传统名校”与“后起之秀”角色换位的威胁或者机会。如,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一些“考试优势”型学校就面临着这样的风险。笔者认为,现实语境中的特色学校就是优质的学校行为过程及活动的良好结果,优质化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发展办学特色是增强办学竞争力的策略之一,学校特色发展给每一所学校的优质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生存发展和自主发展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两个阶段,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和学校的现有资源条件下,学校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内涵发展能力增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而培育学校内涵发展能力的突破口就在于特色学校的错位发展,这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战略思维方式。

(二)个性价值选择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

对“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的厘清是对特色学校进行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特色学校”研究的普遍观点认为,它应该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优质性的特征"以“问题驱动”的研究范式思考,我们会产生新的认识。独特性一般被认为是特色学校的核心观念,它表现为对学校本身教育资源和办学客观规律的科学而独到的认识,通过它对学校行为过程即活动的优质属性与非优质属性进行判别和甄选。但是,这种表述没有表明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组织在整体上所应具有的教育功能“优质性”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此学校与彼学校特色上的比较差异。我们的理解是,特色学校的质量预期是学校的“优质性”特征的功能要求,这种优质基于学校的生存和符合社会各方需要,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特色”。“稳定性”也不是指学校恒定不变的某种“特色“,而只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在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核心价值和附加价值的统一”。 核心价值 (或称主流价值) 指学校必须贯彻和遵循的国家

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常量;附加价值就是学校自身的个性追求和独特传统,特色学校的“独特性”更多的指这种基于附加价值的个性追求的特性,体现的是一种可供学校选择的变量,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选择和自身发展的共同需要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既可以是学校个性价值的表面维度,如特色活动,也可以是个性价值的深层维度,如办学理念。同时,这种选择既可以关注特色发展的项目指标,如参与度、信效度,也可以关注特色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如价值的增值与创造。主流价值和附加价值两者的和谐发展,就能生成“优质学校”所应具有的特质,它应内涵地依附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只不过“优质性”不只是学校传统认识当中的“学业优质”这个单一的指标,还应包括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文化环境、教育理念、管理水平、校长领导力、师资专业能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此,在学校优质化的过程中,“量的积累生成质的生命力”才是特色学校的真实生存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稳定性”表现为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它只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的基本稳定,而不是学校的“特色”的基本稳定。

三、特色学校发展在学校自身系统优化中的动力机制。

(一) 特色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

特色学校发展的结构及其要素关系的互动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在特色学校发展的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中,需要我们辨别出决定因素或子系统行为的关键机制和结构,按照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存在于复杂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反馈环里有系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该系统的结构,正是这个结构成为系统行为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的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优质发展,可以导致学校相关因素的改变,起到“杠杆作用点”的作用,从而引起学校从管理到内容再到方法,甚至价值观的变化,进而反馈给最初的基于质量设计行为,形成一种“正增强反馈环”。当然,其中面临的风险是“负反馈环”的形成,所以学校的特色发展的目标定位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说学校特色建设只是如前文所描述的当前现状,把目标定位局限于学校目前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上,就可能产生只有文化符号(图腾的和语言的) 参与的外在特色样式,从而导致学校对文化仪式、英雄 (精神崇拜)尤其是价值观的忽视,不能建立“在这个循环中存在一种强大的稳定力量,生物学家称为自我调节机制”的东西,进而可能导致学校的生存危机。

所以,我们主张的特色学校一定是前文所述的“学校的优质化”。根据这个定位和前文的论述,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特色学校在学校整个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由此可见,特色是学校优质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和发展抓手,以特色为突破口引发学校系统性的改革和变化。学校可以实施差异化的战略,引领学校变革,避免出现学校的同质化;聚焦于个性,创设有自己学校个性特征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氛围。

(二)特色引发学校的系统性变革。

在笔者看来,学校特色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它包括学校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组织、计划与控制的过程。高鸿源认为,有的学校“艺术

特色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学校教学成绩不太好,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学习也比较沉闷。结果一些兄弟学校嘲讽他们驴粪蛋,表面光”。 不能把特色本身作为学校追求的价值对象,它只是学校优质化进程中的一个发展抓手,学校系统性的改革和变化才是我们所期待的特色发展。特色学校发展的持续深化,还在于对学校“优势后”发展的关注。学校如何利用特色发展解决学校问题成了特色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把学校已有的特色与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探寻特色项目怎样切入到影响学校

发展的主要问题上去”。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一种“突出对学校教育质量提高、能力成长和价值提升的过程”。

重视特色学校发展的过程控制,探索学校组织系统关于特色建构的动力机制在特色学校发展深化进程中尤为关键。首先,确立特色学校建设的学校主体。特色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培植学校的自主发展力、尊重学校的主动发展愿景、立足学校的办学价值观为主。其次,更加注重特色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特色学校发展和自主管理模式,强化主体的反思性实践。第三,制定评价标准,运用质量分析工具进行学校专业诊断和评价反馈,支持学校动态发展的合理性,支持学校长期稳定、优质地发展。

四、基于学校内涵发展视角的特色学校建设实施策略

学校特色是把握学校显在或潜在的办学资源,植根于学校自身传统,着眼于当今挑战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作出最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性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学校“实现某个领域的卓越”,“这一领域”集中反映学校的价值观体系,并能将价值观融入学校的生活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其他行为方式之中。其中,学校发挥主动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挖掘发展的资源,凸显发展的特色。

(一)特色选择的“工作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策略。从本质上讲,特色建设还是属于学校内涵发展的范畴,它应当也必须具有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一所学校内涵发展能力表现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上,它需要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平台,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提升校长团队的教育领导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水平,让学生获得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显然,课程与教学、校长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这四个要素及其关系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内涵模型。围绕这几个要素,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建立学校特色选择的“工作域”。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可以关注教师特色发展、学生学习特色发展以及社区与学校互动的发展方式等;从学校组织视角,可以关注特色战略、特色管理特色评价等;从学校工作领域视角,可以关注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德育、特色科研、特色校园和特色环境等;根据“特色”产生的来源可将特色学校分为地域文化特色型、价值观念特色型、教学特色型、科研特色型和组织管理特色型等;根据“特色”对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指向可分为德育特色、智育特色、体育特色和美育特色等。当理念的核心价值关联课堂的时候,其生命力才会得以张扬。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课程和教学改革。“质量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支点,要把优质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上,以此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而特色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切入点,能够凝聚学校内部力量,引领学校发展方向,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的相对优势。特色学校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做支撑,才具有生命力。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其标志之一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否得到改善,在于师生通过课程改革是否获得成长和发展。

(二) 学校对需求、环境和人的发展的主动适应。学校系统处在一个变化发展的环境中,考量学校组织内部因素之间!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学校应当能够主动感受环境中涌现出来的变革要求,并且“在许多不同情境下,某些确定的事件会以完全一样或基本相似的方式改变一组确定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机制的常规秩序会促使这些要素发生类似转变。

特色学校创建是各种结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选择某一学校内涵要素作为变革的切入点,必须关注其与其他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学校主体的内在需求是特色学校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及成效大小的决定因素;还必须研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政策等外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分析其为学校创建特色实践提供的条件;还要分析信息技术!物质条件等资源配置情况,预判所选择的要素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例如,笔者对贵州省遵义市一所优秀学校进行特色分析,采用SWOT、PEST、根原因分析和对立价值分析等工具,通过学校观察、深度访谈和师生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校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专业诊断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我们把学校发展状况作为因变量,把特色文化!学校管理!教师发展、课堂改革、质量评价、保障条件、学生成长和教研科研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学校管理和管理效能,而其他因素对学校发展没有直接影响"这表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是影响学校当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我们把学校发展状况作为因变量,把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学校技术因素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他三个因素没有直接影响。这里的学校技术因素主要指:选用正确的科研方法开展小课题研究,并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工作有效性的帮助;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效果等。这表明,当前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学习方法!策略和工具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基于这些分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发展思路就更为明晰。

五、特色学校持续改进过程中的文化聚焦

(一) 特色学校发展的文化追寻

如前文所述,把特色学校建设放到学校内涵发展的框架内来看,在学校的特色选择中,笔者主张优先发展优势特色项目,但这只是一种基于学校视角的战略思考方式。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中,随着学校的持续发展,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一些学校由具体的学校发展的领域或项目实践活动,进而引发关于学校文化的思考。“人的社会经验总是受文化透镜的过滤。”例如,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办学者认为,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总是以它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存在。该校在建校伊始,曾以科技教育为抓手开展学

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此后逐渐将其演变为“美的教育”,追求一种学校文化的自觉,并以这种特色文化浸润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人。顾明远先生为该校题写了“崇和尚美,一生相随”的办学理念,这种特色文化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学校师生思考的不断深化,即由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逐步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许多地方的品牌学校更多地选择了这条特色发展的道路,如重庆市第一中学、树人小学、人和街小学,厦门市的松柏小学和贵州市的航天中学等。

(二)学校文化取向决定特色发展的持续性。

我们需要观照学校的文化规划,设计学校的文化方案,改进学校的文化行为,从而获得学校文化的持续改进。一个组织的文化根基在于“价值观、思考方式、管理风格、处理问题方式等……当价值观、基本架构、目标设定没有改变时,即使程序和策略发生了改变,组织会很快恢复原状”,学校领导“可以并且一定可以掌握到多数人对于组织文化的态度、如何改变文化的类型的方式,以及组织将变成什么状态”。

我们从文化一致性的角度出发,建构了学校文化的基本类型,包括“共享与民主”、“制度与等级”、“服务与竞争”、“个性与创新”。如,笔者对某省一所知名学校的特色发展进行文化诊断,得出学校当前的文化变革应该“向适应的文化类型转变”。

“共享与民主”应当成为学校主导型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学校首要关注学校内部的文化提升;从学校优质发展和问题解决的视角出发,学校管理领域问题解决是学校关注的重点领域,应建立合作团队,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对学校特色资源的分析也支持这个观点。

笔者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文化的理论架构,构建了一套学校特色文化诊断和建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学校文化调查和文化参与,对学校管理的效能与学校发展现状的相关分析,确立学校实践中组织管理的改革重点;研究学校生态环境!学校特色资源条件及其匹配情况,确立学校特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竞争力水平,确立学校在未来一个时期发展中学校的资源优势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学校主动发展的前提下,专家适当介入,最终确立学校的特色发展思路、模型和方法。这套系统的适用,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特色文化的有力工具和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