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职业学校发展规划:程序、实施及相关思考

发布时间:2016-03-16 09:41   来源:职教通讯   作者:顾晓波   我要收藏

学校发展规划是关于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要。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在制定发展规划,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但由于对规划的理论、方法及程序等缺乏系统认识,往往难以达到规划的预期效果。本文主要是探讨职业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程序性方法,并就一些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期望对职业学校制定规划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职业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构架与一般程序

制定职业学校发展规划一般由以下环节和要素组成:一是规划文本的编制,包括确立指导思想、分析发展环境、确定发展目标、落实发展举措和提出保障措施等;二是规划的组织实施,是将规划文本细化为具体和可操作的过程,包括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具体操作实施两部分。

1.规划文本的编制

首先要确立指导思想。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明确规划本身的目的和意义,即为学校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描绘蓝图,选择和设计符合职教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认识前提和基本出发点。制定职业学校发展规划应力避指导思想上的“形式主义”倾向。一些学校制定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因为有没有一份象样的发展规划是检查评估的基本内容之一,由此大做“表面文章”。笔者在参与制定某职业学校发展规划时,学校领导曾坦言,此次规划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只要能通过就行;至于真正的规划,等评估完了再说。此种情况不在少数。二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认为,当前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坚持三个“紧贴”。即紧贴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贴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创业的需要;紧贴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和学校的现实基础。

其次是分析发展环境,包括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地区(行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变化、区域人口变化对学校生源的影响、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取向、地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对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等。分析外部环境要有前瞻性,要能够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脉搏和走向,以利于作出科学、理性的决断。分析内部环境则重在“解剖”,既要分析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更要从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人手,对照设定的目标,寻找差距和不足,注意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般来说,内部环境是可测、可控的,通过自身努力大多能够解决,而外部环境往往具有不可控和不稳定性,因为许多因素并不能事先预料,如政策的多变性问题,这是由我国的体制特征和决策机制所决定的,制定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因此在分析外部环境时,应更多听取专家学者和上级领导的意见,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同时在设计目标和举措时,应有一定的弹性,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第三是确定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对学校规划期末图象的勾勒,是对学校整体水平、教育质量、社会影响以及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等的精炼描述。发展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发展环境的科学分析和理性判断的基础之上,要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既不能太高,也不宜过低。当前,特别要防止发展目标制定上的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倾向,即脱离学校的现实基础,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提出的目标和措施不切实际,动辄“三年达到省级一流”、“五年达到国家级水平”一些学校规划制定还没几年,学校即告衰亡甚至撤并。这种盲目定位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极易导致发展机遇的丧失。

发展目标一般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对总体目标的分解和细化,主要围绕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列出具体指标,并尽可能量化,以利于发展举措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期限较长的规划,要有分阶段或分年度目标。

第四是落实发展举措。发展举措是实施规划目标的行动指南,既要有战略思路,又要有具体对策。譬如专业建设,要在关于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框架下,明确进一步加强重点和骨干专业、改造薄弱专业、开发新专业的思路和策略;在如何实施“产教结合”上,应在专业或项目的选择、“结合”的形式与途径等方面有清晰的思路和策略,同时明确界定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最后是提出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发展举措得以贯彻落实的政策、制度、机制和经费保证。学校发展规划不同于区域性教育发展规划,其保障措施一般可不包括政策建议(因为政策具有普遍适用性,上级教育部门一般不会针对一所学校制定某项特殊政策),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科研奖励制度、产教结合制度,以及经费筹措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等。

2.规划的组织实施

首先,规划文本编制完成后,印发给全校教职工,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以体现民主决策的思想,并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其次,制订分工实施的具体方案。遵循“统一领导、分工实施、责任到人”的原则,按照“发展举措”所列内容,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分工实施。具体分工计划包括:专业建设计划、课程改革与开发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德育工作计划等等。由于各分工实施计划内容上多有重复,如专业建设计划、课程开发计划都必然涉及师资队伍问题,因此制订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各有侧重。

第三,各条块提交分工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中,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明确各分工部门的阶段目标和工作重点。

第四,汇总条块分工实施计划,形成总体实施方案,并作为规划的附件和实施的依据。

为保证规划的贯彻落实,必须成立“规划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主要职责是检查督促各项任务的执行情况,及时协调和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发展目标。

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二、制定职业学校发展规划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对一所学校而言,制定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种利益和多重关系的处理。当前,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并将其贯穿于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

1.社会需求与学校基础的关系

学校的发展定位取决于需求和条件两个方面,“以需求为导向”和“以条件定发展”是学校规划的两个不同的指导原则,但都有失偏颇。一味强调社会需求而忽视现实条件的承载力度,会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过分强调现有条件而不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益则无法提高。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理论界普遍主张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发展策略并非认为无需考虑现实条件,而是指如何通过重组资源和优化结构,充分挖掘办学潜力,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2.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

追求数量规模是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普遍倾向,我认为这是对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缺乏辨证理解所致。“做大”的目的在于“做强”,“做强”才能真正“做大”。在学校规模未达到基本评估标准时,适度时仍不顾现实条件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则可能导致管理成本上升、边际效益递减,从而影响教育质量。职业学校“做强”之基在于内涵发展,即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只有建立在内涵发展基础之上的规模扩张才是有意义和可持续的。

3.就业目标与升学目标的关系

职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就业服务的教育。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职业学校与高等教育之间升学“立交桥”的架设,一些学校将升学目标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在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方面逐渐与升学目标接轨,客观上引发了职业学校间的“应试竞争”,这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易将职业学校引向歧路。因此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应坚持就业为主,适当兼顾升学的指导思想,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升学服务和教学安排应以不影响学校总体就业目标为前提。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在政府经费支持不足的情况下,适度追求经济效益是职业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需,但教育的公益性本质决定了职业学校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社会效益同样也是职业学校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何况,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各种技能培训,积极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各类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也是职业学校赢得政府和社会信任支持的重要途径,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学历教育与各类培训的关系

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已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方向转移。如果因循旧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不从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出发,不树立终身教育观和大职业教育观,而局限于传统学历教育和职前教育,就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并举的发展策略,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是职业学校实现产业化运作的主要领域和基本途径之一,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学校的市场空间,并通过与学历课程的融合促进学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提高。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