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教研科研 >

中职教师科研能力“区域互培”模式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6-01-18 14:17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夏蕾 谢长法   我要收藏

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判断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尺之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凝炼办学特色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存在普遍偏低现象,成为制约中职教师专业成长、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障碍之一。“区域互培”模式着重提高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区域内的资源互动和共享,突破了单一学校培养模式的限制,具有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区域互培”模式的构建

“区域互培”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多所职业学校为了共同的目的,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不同学校资源,搭建的一个教师之间交流、学习、互助的平台。这一模式包含若干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模式整体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明确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区域互培”模式建构的现实基础。

首先,中职学校和参与教师构成“区域互培”模式的主体。学校要积极调动一切资源支持培训,参与教师要积极把握机会,充实提高自己,向有经验、科研实力强的教师请教、学习。与中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相关的内容是“区域互培”模式的客体,包括科研认识的改变,科研目的的明确;外部科研条件的改善,内部科研素质的提高;个人科研精力充沛,科研合作的加强;抽象的科研能力提升,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

“区域互培”模式是通过多个联动主体的参与、多层次联动广度的辐射、多样化联动方式的推动等为中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路径与框架,如图1 所示。区域内多所学校“多位一体”构成了“立体多层”联动模型的外层,是该模型的着力点和支撑点。通过相互联动、相互影响,使各主体处于共进退的局面。该模型的内层具体关涉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制度保障、管理调控实施、辅导交互实现、科研基地建设。这些层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围的各主体紧密联系,如学校间联动平台的构建,增强区域内学校之间资源的共享性与有效利用等。外层与内层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区域互培”联动模型。

二、“区域互培”模式的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如果两个经济体之间在稀缺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存在互补性,则主体就会有交换的动机。因此,从交换理论的视角,构建“区域互培”模式的运行机制,如图2 所示,动力机制、共享机制和交流机制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激发教师主体参与“互培”的积极性,提高学校之间资源互补与共享效率,切实加强交流合作。

(一)构建“区域互培”模式的动力机制

中职教师在科研问题上普遍存在认识错位。一些中职教师认为科研是高校的专利或者是科研专家的义务,职业学校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搞科研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对教学、学生以及自身都没有作用。在“区域互培”模式下,首先,将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的中职教师纳入“共同体”中,通过开展和宣传活动、观摩相关科研展示、参与科研沙龙等,使科研水平较低的教师看到自身差距而产生压力,科研较高水平的教师会有成就感而肯定自我并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其次,在交流过程中,通过组织凝聚,使参与教师之间合作、互动共享,在区域内形成“沟通—协调—参与—合作”的流程和体系,从而使那些“科研无用”、“科研是副业”的观念逐渐得到改变,提高教师的科研需求。最后,通过项目开展或课题实施,以及加强自身能力的学习需要,教师之间的辅导交互就会越来越频繁。借助这一平台,参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潜能和进步,从而激发参与热情,进而真正把科研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情,使参与教师从认识层面到行动层面有积极改变,进一步加强了学校间的联系。

(二)构建“区域互培”模式的共享机制

大多数中职学校不重视科研工作,有些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中职科研专项经费,中职学校不设科研专项经费,中职教师没有科研专项开支。有的学校拥有较丰富的图书资料但是缺少仪器设备,有的学校有空置的科研实验室而没有科研骨干,有的教师因为刚进入学校懂科研理论和方法却没有科研经历等,学校之间的资源不均衡,教师的能力、优势也有差异,导致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区域互培”模式是通过将区域内参与学校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根据现有条件建立一个乃至多个科研基地,方便参与主体根据需要使用;同时,还要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将他们合理分配成多个科研团队。在每一团体内有针对性地传授系统的科研知识、训练科研操作能力,并将科研经验在教师间分享。另外,在区域内可采用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公益募捐、建立社区教育基金等方式解决科研经费问题。共享机制不仅使学校的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学校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也充分发挥了每个教师的能力,使其优势得以体现、劣势得以弥补,进而使区域内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三)构建“区域互培”模式的交流机制

由于各学校的规模、历史、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为了自身利益和发展,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尽如人意。如学校在承担某一科研项目时,不敢邀请别校科研实力强的教师共同参与,既担心合作过程的财力支出,也担心校际竞争,就只依靠本校教师完成,结果无法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另外,有些教师在进行科研时单打独斗,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也难以取得成效。在“区域互培”模式下,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和专题研讨会,要求各成员在合作的前提下,积极承担相应的工作,并主动交流工作进展,将会产生团体凝聚力,学校之间也会加强交流。

三、“区域互培”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互为联动,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在互培机制下,区域内中职学校建立联动网络,以此为“区域互培”模式的出发点。首先,根据教学和专业优势整合资源,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并形成科研团队,使区域内中职学校的硬件设备和人力资源实现有机整合与有效凝聚。其次,针对不同层次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培训,根据不同教师存在的具体问题分组分班,集中解决,并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使教师互相了解并产生联系。最后,要密切关注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新问题,共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及时查缺补漏,审时度势,根据教师科研水平状况采取相应措施。

(二)搭建平台,鼓励校际间科研经验交流

在互培机制下,区域内中职学校搭建交流平台,以此为“区域互培”模式的切入点。在区域内开展研修培训,组织专题研讨会及经验交流活动,通过专题报告、实践考察和主题交流等分享教师间的研修成果及经验,加强区域内中职学校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要提前策划,有秩序,不能由活动组织者“一言堂”,不能走形式主义。同时,邀请科研骨干在校际间进行科研业务培训,发挥其科研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尤其是要增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意识。定期开展科研讲座,分享科研成果。支持教师参与外校科研工作,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三)捆绑帮扶,创新教师互培管理机制

区域内中职学校应建立起捆绑帮扶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区域互培”模式的结合点。参与学校要制定合作协议,明确互培的目的、任务、各自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坚持民主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有层级分明的、必要的管理部门,有专事管理的专职人员。首先,建立中职学校内部帮扶机制。学校要营造一种激励教师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和行为规范,并通过合理的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培养科研人才,建立科研梯队。学校科研处应对教师的科研提供帮扶,为教师科研提供培训与指导,使其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学校的新老教师之间也要建立帮扶机制。由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新入职教师。其次,建立区域内中职学校间的帮扶机制。通过科研骨干学校带动落后学校以促进区域内中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时,参与的各中职学校要通过协商提供一定的经费,以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研究机构的正常运行。最后,优化科研管理机制。走“教学、科研、生产、开发”一体化办学之路,创办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产业实体,在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的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科研平台。

(四)一校一课,提高校际互培整体效益

在互培机制下,区域内中职学校提高互培整体效益,以此为“区域互培”模式的落脚点。互培机制并不是要求中职学校在整齐划一、统一的步伐下进行科研,而是要求每所学校根据已有资源和特色,建立优势领域,进一步弘扬特色,弥补不足,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各中职学校应建立一支高效的科研团队,确立科研带头人,以点带面,由小到大,壮大科研队伍的实力,通过科研团队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水平。同时,各中职学校要积极创新,拥有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课题和项目,通过一校一课一活动的方式形成特色,人人参与、用心用脑,校际联动、资源分享,提高校际互培的整体效益。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