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资讯 > 全球视野 >

任怀鸣:台湾的“十二年国教”及其评析|蓝皮书

发布时间:2016-03-24 09:11   来源: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作者:任怀鸣   我要收藏

2014 年8月15日,当2万多名参加第二次“高中职免试入学分发”的国中毕业生赴各录取高中职报到,“十二年国教”这个继1968年实行“九年国教”以来台湾最 大的教育改革算是勉强完成着陆。8月初,当整个入学作业还没完全落定,执掌改革兵符的台湾“教育部部长”却遭阵前换将,但舆论的负面评价似乎已难挽回。台 湾的第三大党“台湾团结联盟”在8月26日公布民调指“63.3%民众认为十二年国教实施失败”;尽管台湾“教育部”随后也发布民调指“逾八成高一新生及 家长满意即将就读的学校”,但舆论似乎并不领情。

事 实上,自马英九先生在“建国一百年元旦文告”宣布“民国103年(2014年)全面实施十二年国教”以来,此一改革方案即纷扰不断。知名学者投书台湾执政 当局与“教育部”,质疑十二年国教之免试升学将葬送竞争力;继而引发后续一连串“菁英派” 人士“反十二年国教”的联署活动。此外,还包括地方首长反对“中央请客,地方买单”,要求“免学费排富”,以及后来针对入学技术的各种争议(例如:是否可 以“先特后免”,是否可以“一试二用”,是否应该废除“志愿序”,以及对其他免试入学各种“超额比序”项目的质疑等等)。截至笔者完稿之际,即使台湾“教 育部”早已宣布新年度的修正方案,这些质疑仍未完全消除。

究竟,台湾“十二年国教”实施第一年的实况如何?是真否如批评者指称为“一场骗局”?整个“十二年国教”政策的转折及未来的可能发展又将如何?此皆为本文探讨之重点。

第一年(2014学年)实施概况

2011年9月20日,台湾当局核定《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实施计划》,描述了十二年国教的基本内涵。其中,后三年的高级中等教育才是此次“十二年国教”的政策重点;而其所指的七项“主要内涵”中,有四项较为核心:

1普及

2014 年8月14日,台湾“教育部”发布之实时新闻《15个就学区已公告第二次免试入学学生录取结果》指出:“2014年各高级中等学校提供近31万招生名额, 第二次免试入学办理完竣后,尚有5万962名缺额。”显示高中职之入学机会大幅供过于求;若对照今年的国中应届毕业生人数,也确实如此 。

然 而,此是否即代表“就学机会之普及”实有讨论空间。例如,研究显示,台湾各县市“境内高中职招生容量”能够满足“本县市内国中毕业生”的比率(就学机会 率),就仍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以致于许多学生必须跨县市就学。其实,即使同一县市,都会区与偏乡之就学机会也就不平均。此外,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收费 (虽有“免学费”政策,但并非全面免费,详后)与质量亦普遍存在差距,而此前私立高中职之学生数仍占约四成五。虽然今年情况如何,仍有待官方数据呈现;但 “城乡差距”与“公私立差距”的情况,相信并未消除。

2自愿非强迫入学

为 因应十二年国教的实施,台湾当局于2013年6月27日三读通过《高级中等教育法》(整合原有之《高级中学法》及《职业学校法》),将“自愿入学”之高级 中等教育,与“强迫入学”的九年国民教育作一区分。换言之,“高级中等教育的入学”从此被定义为台湾人民的权利,而非法定义务;而适用于九年国民教育的 《强迫入学条例》,则因此得以排除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适用。

3免学费

由 台湾“教育部”今年初的对外说明可知,2014学年度实施的“免学费”政策,其实并非全面适用。其中,就读高职(含五专前三年)的一年级新生,不论公私 立,一律免学费;而就读高中者(亦不论公私立),则必须是家庭年所得在新台币148万元以下之学生,才得以免学费。至于家庭年所得在新台币148万元以上 者,公立高中学生无补助,私立高中学生则提供每人每学期约新台币5,000至6,000元之定额补助。至于在学的高三、高二学生,则维持现行的规定:符合 补助条件者,“就读高职免学费”及“就读私立高中学费比照公立”,但补助条件由家庭年所得114万元提高至148万元。

4免试为主

自 2014学年度起,台湾后期中等教育原有的多元入学方式将整合为“免试入学”及”特色招生”二种管道;其中,七成五以上国中毕业生以免试入学,但各招生区 得保留小比率的入学名额采特色招生(如图1)。因此,在新订的《高级中等教育法》及修订后的《专科学校法》当中,皆有“以免试入学为主”的规定。其实,“免试入学”又细分为三种管道,最大宗为“各就学区之申请分发” ,另二者为“校内直升”及“免试单独招生”,前者系针对高中附设国中部之应届毕业生,后者则针对少数技术型及单科型高中职有特殊招生需要者。

而 免试入学的名额,“高级中等教育法”亦有规定,包括:一、各就学区免试入学总名额应占核定招生总名额75%以上。二、各校提供免试入学名额比率,不得低于 该校核定招生总名额之25%。三、各高中所开之”直升名额”比率,国立不得高于国中毕业生之35%,私立不得高于核定招生总名额之60%。

未来展望

为 了平息民怨,也为了压制争议,台湾“教育部”在2014年8月30日,火速宣布新年度(2015学年)的十二年国教修正方案。其中较重要的修正项目为:第 一,将今年“先一免,后特招,再二免”的流程改为“免试入学、特色招生考试分发入学一次分发到位”。第二,特色招生考试分发入学,由各校单独或联合办理考 试,教育部不再统一办理。第三,国中会考成绩作为超额比序项目时,增设“十级量尺分数”的所谓“备用性质之计分基准”。第四,志愿序作为超额比序项目时, 要求皆以“群组计分”为原则,且高低分积分差异不宜过大。第五,免试入学之总名额,应占核定招生总名额80%以上;各校提供免试入学名额占核定招生名额比 率,以达50%以上为原则。

对 于此一修正方案,较值得观察的回应有三:第一,绝大部分县市政府都宣布2015年不再办理特色招生考试分发入学。第二,台北市政府宣布,2015学年国中 会考成绩将直接采计“十级量尺分数”,公开唱反调。第三,“菁英派”再度动员反对“十二年国教”,主张“痛快走回头路”;甚至利用这次的地方公职人员选 举,要求候选人联署。

结语

如果以“免试”(或“减轻考试压力”)及“就学机会均等”作为检验政策成败的标准,则实施第一年的“十二年国教”的确是失败了;但若以“高分群学生分散至社区高中(而非集中到传统明星高中)”,则第一年的“十二年国教”倒是达到一定效果。

事 实上,第一年的“十二年国教”走到这步田地,反映出的是执政者的矛盾思惟与妥协性格。例如,2012年4月,举办“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入学方式说明暨各方 案执行展示记者会”时,马英九先生还以“群星争辉”的譬喻来阐述“提升非明星高中”和“减轻升学竞争”的理念;但落实在政策规划,执政者却仍屈从明星高中 维护其“考试取才”特权的压力,包括“允许特招的高名额比例”,包括“划分就学区时,舍‘小型学区’而就‘大型学区’,以利明星高中收括顶尖学生”等。而 该用于“提升社区高中质量”或“提高偏乡就近入学机会”的经费,也因考量“免学费政策”的“选举利多”,被一再拖延。

或许正如曾负责十二年国教项目的台大教授林万亿所言,马政府的高层多出身菁英高中,因此,政策规划便难以摆脱菁英教育的思惟;但由此却也可以反证,台湾的公民社会(虽然仍须再进步及强化)毕竟是一股影响政策走向的力量。

作 为民间教改人士,笔者对台湾“十二年国教”的政策演变,也有一些亲身的参与:1989年,当局曾宣布将实施“十二年国教”,而笔者则于隔年担任国会助理, 目的就是为了阻挡此一不成熟的政策。而2007年,执政者宣布将实施“十二年国教”时,笔者已是“民间推动十二年国教连线”的参与者;2008年3月1 日,还曾与各民间团体代表联袂拜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劝说其政见纳入“十二年国教”。之后,当发现新政府将前政府的“十二年国教”计划束之高阁,笔者 参与筹办2009年7月12日的“我要十二年国教”大游行。25年后的今天,“十二年国教”终于上路,但其形貌竟残破至此,却是始料未及!

《中国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蓝皮书》是反映中国教育状况的年度性报告,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持编写。写作团队由研究院研究人员,国内高校、教育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的中青年教育学者与记者等组成。该系列报告致力于从民间的立场和视角来透视、研究和记录中国教育问题,以年度各教育领域扫描为基础,重点研读当年教育热点事件及其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影响。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