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高校战略规划制定的重要性及梳理四个关系

发布时间:2016-03-09 11:05   来源:现代大学教育   作者:蔡克勇   我要收藏

这里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制定战略规划的两个问题:一是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第二,当前高等学校制定战略规划需要认真梳理好几个关系。

一、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至关重要

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一些有远见的领导、学者都十分重视。古希腊有一个谚语,讲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不知道发展方向借不来东风”。

国内对这个问题,也有许多论述,有许多案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反复讲过一个所谓“踱方步”理论。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陈云同志就曾经对做领导工作的同志们讲:上层机构要有人专心考虑大问题;他说,过去的“瓜皮帽,水烟袋”式的人专门考虑战略性的问题,过去做生意的、搞经济的,有一些带着“瓜皮帽,水烟袋”,叫做军师式的人物,是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这样一些人物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现在的经济机关却不大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要有这样的战略家,这种“瓜皮帽,水烟袋”式的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陈云同志多次在讲话当中反复强调:各行各业都要有这样的人物。1990年6月份,陈云同志已经退居二线,又再一次语重心长地对一些领导同志说:你们现在的工作比我们那个时候要难做,而且有许多紧急事情要处理,但是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

周济部长在前几年召开的一次高等学校咨询工作会议上讲过这样一段话:

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许多事例充分说明,校长的远见卓识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解放前的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解放后的蒋南翔、匡亚明、朱九思等。几年前,我向朱九思老先生请教当校长的经验,九思先生说,他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头”;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情是植树造林。正好对应我们现在要做的三个规划。朱九思同志的深谋远虑和他所领导的全校师生员工的大讨论,使华中科技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抢抓机遇,实现了一次超常规的发展,对学校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年3月15日,周济部长在《华中科技大学周报》读到华中科技大学正在召开一个关于学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报道,之后,他在报纸背面写下这样一段话:一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项工作抓得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发展,规划未来;二是要认真学习和发扬上世纪80年代初九思同志带领全校师生谋划发展的经验,解放思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精心设计;三是要突出“创新”,无论是传统优势学科还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都要“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四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才,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谋划发展也要紧紧依靠方方面面的人才。

以上两段话说明,对于一个学校发展来讲,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华中工学院历史不长,但发展得比较好,周济部长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领导组织全校师生讨论学校发展战略。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求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来指导学校的发展;第二,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由学校少数领导加上几个参谋人员关在屋子里写出来,而要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让他们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他们领域和学科跟先进比较起来差距在哪里,应该怎么样采取措施赶上先进。然后,再综合大家的意见,制定全校性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才有生命力,才能够变为师生员工的行动,才可以有连续性。

周济部长在另一次讲话当中说:朱九思先生领导制定的华中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后来的校长根据情况发展有所创新,有所推进,但是总体上是沿着这个目标在前进;后来的校长没有必要改,也不可能去改,为什么不可能去改呢?因为这是师生员工讨论制定出来的,个别领导想改,也改不了。这两条非常重要,保证战略规划主线的延续性,才能保证发展的延续性。华中科技大学的领导现在根据周济部长的意见组织讨论,把当年学校“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口号重新提出来,通过校报、广播、电视来宣传。华中科技大学尽管是“985工程”学校,但它从政府取得的资助比不上清华、北大,从地方取得的资助比不上复旦、交大、中山大学,怎么办?就是要“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提出这个口号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也面临国家拨款和支持不足的问题,这个口号在当时起过很大作用。现在再提出来,说明它有连续性。

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是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学校制定发展战略首先要考虑学校是什么状况?这个状况是怎么来的?然后再研究今后要往哪个方向走?管理工作、发展战略要回答这些问题。管理的效能取决于发展目标和工作效率:管理效能=发展目标×工作效率。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发展目标不明确,工作效率不会高,反之,如果发展目标不正确,工作效率越高,在错误的方向上就会走得更远。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有四个目的:之一,使学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二,使学校适应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之三,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需要;之四,学校在激烈竞争当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实践来看,那些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为一流的大学,都得益于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战略规划,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哈佛大学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一流?是不是一出世就是一流?不是的。1636年,哈佛创办时,是一个只有十几个学生、一个校长、一个教师、培养牧师传教士的学院,成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它始终都是一所培养牧师的不起眼的小学校。转变发生在1869年,查尔斯•埃利奥特担任校长。埃利奥特是化学家,学术成就并不高,但是高瞻远瞩,行政能力很强。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社会处在急剧变化时期,正在进行城市化与工业化,急迫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埃利奥特看到了美国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对哈佛的办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造,把培养牧师的课程大量改造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造专业、转变办学模式,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办学,是极大的创新,因此受到传统教会势力的抵抗。但埃利奥特毅力很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他任哈佛校长40年,终于战胜教会,成功地把哈佛从一个教会学校转变为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大学。哈佛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带头羊,这位校长也成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这里有两点启发:一是,大学校长的主要工作是组织管理,当然他应该是科学家、搞学术,但不一定都要学术造诣很高的人,中国现在很多学校梦寐以求地想请院士当校长,这种风气不好,没有必要。美国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一个人要去当校长;学识水平很高,不等于管理水平很高。另外,废除校长终身制是必要的,但是只四年一届,有改革也搞不成,所以时间也不能太短。

麻省理工学院从创办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都是一个高等职业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理工”是汉语翻译,原意中没有“理”字,只是一个技术学院。它的转变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时期。麻省理工学院是一个私立学校,受经济危机影响,无法运营,哈佛大学想兼并它,但是麻省理工学院董事会不同意,决定向校友寻求支持。麻省理工学院的许多校友都是企业界的精英,他们了解企业获得技术发展新态势。什么新态势?理和工要交叉。于是董事会聘请物理学家康普顿当院长,康普顿一上任就开始办理科。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根据战争需要,麻省理工学院承担雷达与战争急需设备的研究,得到很好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能承担这个任务,就是因为它理工结合,能够满足当时新军事技术的需要,这是它发展的转折点。二战后它又办文科,再以后,又办艺术类教育,不断实现战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威斯康辛大学也是世界一流,但它从创办到十九世纪,都只是一个州的农学院。二十世纪初,美国农业开始向畜牧业、乳制品转型,威斯康辛州是个农业州,主要产小麦。此时,范海斯出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他看到美国农业转型,要求威斯康辛大学要为这个转型服务,教授要到乡下去做调查,为农业转型提供技术指导,他当时提一个口号“鞋子上沾满了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威斯康辛大学为州农业转型提供技术指导,组织用幻灯片下乡宣传,请州官到学校兼职,教授也到州里兼职,威斯康辛大学真正成为威斯康辛州的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后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它的一流主要就是微生物、乳制品,而威斯康辛大学的办学思想“为社会服务”也从这里产生,后来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界发展的一个方向。

再举一个例子。美国西北大学是一个不起眼的大学,其中的凯洛格商学院更是没有名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唐纳德•杰克布斯出任院长,他观察到现代商业发展非常迅速,企业家在激烈的竞争中,日思夜想的是如何使企业发展。这种发展变化很快,原来商学院那一套,用一套教材教所有的人、用原来的教材教现在的人,无法满足企业家的需求。于是他提出一个口号:“及时了解CEO的想法,及时满足企业的要求”,关键是“及时”二字。他派教授到世界商业发展很快的地方,驻点调查,及时反馈,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能够及时改变,凯洛格商学院也因此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商学院。

北京大学创办时是一个贵族子弟混文凭、混资格的地方。蔡元培担任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发展战略,成功改造北大。清华大学原来是一个留美预备学校,它的转变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梅贻琦担任校长,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的面貌发生极大变化。

高等教育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现代,它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世界银行教育局局长杰美尔萨尔米说: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是高等学校惟一的生存之路;学校规模大,职能多样化,学校跟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学校内部的管理也越来越难;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没有这样一个发展战略,学校难以生存。

大学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要充分分析七个问题:现状、预测、战略愿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规划和保障措施。现状分析包括问题分析、优势分析、原因分析、背景分析。预测分析包括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挑战分析、发展目标和变化分析,等等。举个例子说明。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在华南理工大学制定战略规划时提出,大学制定发展战略应该注意五点:一是深刻理解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对大学的任务要求,主动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二是高度关注社会和群众对大学的希望和要求;三是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的趋势,在认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国情,坚定地走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道路;四是注重培养和发展大学自身办学特色,并使其体现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学风、校风等等;五是处理好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历任校领导所制定的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不断加厚大学的文化和精神的积淀,又要根据新的形势做到与时俱进,使先进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成为统一意志、凝聚人心、激励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制定高等教育战略规划需要梳理四个关系

当前,制定高等教育战略发展规划需要认真梳理四个关系:一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二是层次、类型的结构关系;三是“二”和“八”的关系;四是发展与服务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

怎样体现这个思想?主要有四点:稳定招生规模;教育教学改革;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构建创新平台。

第一,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两个重要论断,一是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二是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个论断核心都是提高质量,调整结构。高等教育同样如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实现跨越式扩展,但质量跟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还有差距。去年,教育部发布消息,我们工科规模居世界前列,但人才培养质量相差甚远。其他科类,大致也是这个情况。这说明我国教育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提高质量,调整结构。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哈佛大学监理阿兰•本森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学生在其他方面获得知识和信息比课堂上多得多,我们的教学管理方式却没有发生相应变化。阿兰•本森认为,世界在剧变,教育变化最少,是很值得思考的现象。

改革过程中,我国出现过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是最后一个堡垒。这可能带有世界性,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教育变化很少。因为教育有其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使得教育变化起来很困难,但不改变就很难发展。去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国有三项: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北京当代万国城。三项建筑的设计者都是外国人,这说明我们非常需要创新,不创新,我们很难再上台阶。

怎样培养创新人才?简单说七条:一是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制度,积极推行个性化教学模式;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克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三是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实行选拔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试机会复数化,使高等学校入学门槛多元化;四是重视综合实践训练,大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五是重视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六是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七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第三,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我国从工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教育也必然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建设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过程中,要发挥应有作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需要高水平大学、“211”和“985”大学,还需要地方院校、高职高专,大家共同努力。

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是指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研成果,能基本上独立自主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靠大批科学家,同时要有大批管理人员,还要有更大批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美国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讲,研究物理学前沿课题没有高技能人才支持做不好。发射卫星也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发射火箭有几次失败,原因是焊接出现问题,常温常规下的焊接在高温高压下无法承受,发生爆炸。这需要高技能人才解决问题。所以,地方院校与其他院校在解决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中的作用也很大。例如,吉首大学虽然在山沟里,但学校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不可以替代”。国家均衡发展十分重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任务。

第四,搭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团队。这需要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做出重大科研成果。没有大团队,不能搭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取得大成果,就不能造就学术大师、多出快出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也难以提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力量分散,单干户、夫妻店、父子兵、小作坊,无法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很难提高学科水平,难出将才和帅才,培养不出大批人才。高校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用特别的努力、举措和办法,改变这种单干户、夫妻店、父子兵、小作坊的做法,组织创新团队,搭建创新平台。中南大学是典型例子,在全国科技研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重要原因就是有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

(二)正确梳理层次、类型的结构关系,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主要是指学校培养什么人。同是本科,不同类型学校培养的人不同。1965年美国教育家H.A.Foechek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和工程技术类。”四类同是本科,各个院校的培养不同。我们做过一个调查,一个大企业里高层次岗位一般是五类:生产实施类、开发设计类、应用研究类、技术管理类、经营销售类,都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但类型不同。学校培养人应根据社会不同需要,科学定位。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追求博士点、硕士点数量,而要追求培养符合学校实际与社会需要的某一类人。

(三)正确梳理“二”与“八”的关系,大力创办特色

“二八法则”是指,用80%的力量做20%的重点工作,可以得到圆满成绩。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效益就很差。我们制定战略规划,要突出特色,坚持“二八法则”。

创办特色要正确处理以下六个关系:专业稳定性和需求多样性的关系;加强基础和强化技能的关系;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和扩展相关课程的关系;课程的学科性和综合性的关系;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关系。后面三个易被忽视,前面三个容易得到重视。处理好这几个关系的关键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遵循“二八法则”。

(四)正确梳理发展与服务的关系

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捷径。为什么?因为完全依靠政府拨款无法满足学校需求,学校要通过服务争取资源。实现学校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为国家发展服务、为地方发展战略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