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教育教学 >

勤著校史,善育新人——北京四中校史教育概述

发布时间:2017-01-05 10:56   来源:《中国德育》   作者:北京四中德育处   我要收藏

  四中人一方面组织人力不断梳理和更新校史资料,从中提炼出厚重鲜活的四中精神;一方面致力于开发各种校史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将学校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师生。
  作为一所始建于1906年的百年名校,北京四中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10年的漫漫岁月。回首百年办学历程,四中最大的荣耀便是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这些四中毕业生活跃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也活跃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他们与祖国同在,发出一代又一代国人坚定雄壮的声音。
  光荣与浪漫、悲壮与沉郁一起构成了北京四中光辉灿烂的历史,这是四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应当只是妥善珍藏,更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以便永葆鲜活的生命力,滋养更多的国之英才,为实现四中“培养优秀中国人”的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不同教育理论流派竞相争艳的今天,北京四中既保持开放的胸襟,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念,又善于从自身历史出发,在实践经验中总结教育智慧。通过学校悠久厚重的办学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一直是北京四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四中人一方面组织人力不断梳理和更新校史资料,从中提炼出厚重鲜活的四中精神;一方面致力于开发各种校史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将学校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师生。
  一、以环境建设为抓手,落实校史教育
  校园环境建设承载了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场域,是最直接也是最充满渗透力的教育载体。在北京四中,每一处建筑和景观都独具匠心,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它们静静地矗立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无声“诉说”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学校非常重视校园建筑的潜在德育功能,因为我们相信:一方面,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自然需要应当得到及时、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育应当从学生每天跨入校门那一刻开始,因为学校建筑时刻陪伴在学生周围,因此学校建筑也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
     北京四中老校门竖立于高中部体育馆西侧运动场入口处,于1996年按原比例仿建上世纪30年代初的老校门而成,这座和同时代清华“二校门”神似的校门已成为四中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当年初获“京城名校”赞誉的珍贵回忆。而每个四中人的影集里,都有穿着校服和老校门合影的青葱身影,这是大家独特的“四中证件照”。
     四中百年校庆之时,自如今的西校门至老校门间隔铺设了100块红砖,每一块砖象征着四中历史上的一年。如今,红砖上陆续镶上铜制铭牌,刻着百年校庆后每届毕业生的届数。
  新的百年,从步入四中的红砖开始。
  自校外向校内进入,可见铜砖上有“从这里开始”;自校内向校外出门,则能看到铜砖上刻写的“向前看”。出入之间,师生们皆不由缓步而行,端肃神态,砖石被师生来来去去的无数脚步打磨得十分光滑,却在默默无声地提醒着每一个四中人:百年历史,无限光荣;大效于世,还看今朝。
  位于老校门南面的老校长室则是在原址上复建了始建于清代的校长办公室, 供学校接待宾客和学生会组织重要活动之用,室内保持了上世纪5 0 年代的装修风格,学生们每每在此活动,都会不自觉地严肃庄重起来,无须过多提醒,皆举止从容,轻言慢语,有同学曾说:“在这里,有跟历史对话的感觉。”室前平台青砖墁地,人称“望月台”,是四中师生晨读赏月、祭拜先师之处,每日晨读、中秋赏月、孔子诞辰祭孔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老校长室东侧是四中90周年校庆时校友捐款修建的“漱石亭”,其前身是建校初期师生共同搭建的草亭,名曰“况亭”,彼时“学生们早起在树下石桌温课常坐之为满”。如今“漱石亭”假山玲珑,绿竹活水环绕,学生们却仍像数十年前那样,围石桌读书笑谈,这些习惯被学生们笑称为“四中DNA”,这样的场景,既是历史,也是现实。
  北京四中的“一景一故事”还有很多。
  除了充满历史感和教育因素的校园建筑之外,我们还有一支一流的学生志愿者讲解团队和精心选择的校园参观路线。学生讲解员会为远道而来的友人介绍北京四中的校园:四中第一位校长王道元先生训诫石,向为民族解放事业和祖国建设事业献身的北京四中教师和学友致敬的无名志士纪念碑,为刘景昆、张子锷两位杰出教师所立的二老铜像,四中资深体育教师韩茂富先生铜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四中地理小组师生手制的大型地球仪,拔河雕塑,文化连廊等等。学生在准备讲解词和反复的讲解实践过程中主动挖掘四中历史,寻找四中故事,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二、以校史馆建设为重点,建立校史教育基地
  在改建前的四中校园一隅,有一个小小的“校史展览室”,这间展览室即是如今北京四中校史馆的前身。如今的北京四中校史馆是一间位于艺术楼二层、使用面积多达300多平方米的展室,由我校校友、曾任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徐振铎先生设计,历经修缮维护,现已成为我校独具特色的对外接待和内部师生学习活动的“资源库”。
  在这里,你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穿越百年四中的历史烟云来到新的教育时代。校史馆以年代为序划分为四个展览空间,采用展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向参观者集中展示北京四中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果。
  第一展室为校史概述,向参观者简述四中历史沿革和教育发展概况;第二展室为“故园回忆”板块,对四中自建校起到建国前的初创阶段进行回顾;第三展室被命名为“波澜岁月”,展示了建国后直至1985年刘秀莹校长到任前的四中在历史洪流中的发展历程;第四展室“再展宏图”,从刘秀莹校长来到四中后重新定位四中培养目标和教育思想、励精图治从而中兴四中开始讲起,直到最近一次2015年底更新展板时止,描述了新时期四中人不断发展探索直至今天的奋斗经历。
  与各个阶段的展板介绍相呼应的是展馆内陈列的众多校史文物,其中包括1930年建校门时使用的老墙砖、王道元校长亲笔题写的“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的校碑、顺天中学堂成绩品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中学生使用的全英文数理化教材、40年代老校友学习笔记、陈毅元帅访问四中时的讲话稿、谢觉哉题词“力争上游”、郭沫若给四中学生的回信、90年代阿姆斯特朗访问四中时的赠礼——登月签名照片、2001年奥组委考察四中签名册、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等许多校史文物原件。
  每隔一段时间,校史馆都会根据学校的最新发展进行更新,经校史馆负责人王海明老师多年悉心培训,我校拥有一支庞大的高素质校史馆讲解学生志愿者团队。历届学生讲解团队均在以校史馆为中心的校史宣传活动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校史馆并不是一间沉闷枯寂的展览场所,相反,这里是四中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我们虽然深以四中悠长厚重的校史为荣,却从不认为这些是四中独有的财富。历史的魅力在于她是属于全体人的共同记忆,我们非常重视并乐于和海内外的同好们一同以史为镜,共鉴成败得失。
  校史馆是我校各类交流活动和外事接待的第一站,每年我们都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访及海外教育学生交流等活动百余场,我们很荣幸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天下同好交流我们引以为豪的四中历史和四中精神。
  校史馆也是我们每年展开新教师入职培训和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站,百年名校自有其光环,然而真正的爱,只能源于真正的了解和懂得。在学生志愿者们清脆流畅、满怀自豪的讲解声中,这里成为新四中人对四中爱的起点。
  在校史馆中徜徉,就如躺在四中的怀中听她轻轻告诉你她的故事,是享受,也是一种很特别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开展校史主题教育
  (一)多样化校史教育“以人育人,共同发展”是北京四中教育价值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希望通过最人性化的教育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了解校史、传承四中精神。
  历史是人的历史,同样,四中的校史是四中人的校史。在这里,每次玉兰花开都在酝酿着一场离别。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在四中温柔的目光中离开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然而他们总会归来,他们就是令四中骄傲的“四中校友”群体。“一日四中人,一生四中魂”,四中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四中精神滋养,毕业后便成为四中文化和精神的传播者。除了校史馆中的记载和实物,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的人格魅力,都是四中校史最生动鲜活的部分。
  百年四中,百年教育,一些校史馆老照片中年轻的面孔将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国家与理想,如今仍健在的早期校友,许多也已是耄耋老人,四中对于他们而言,是温暖的家一般的存在,而四中的校园,永远向历届校友敞开。他们常常同刚刚离开校园的毕业生们一样返校活动,对于他们而言,回四中并不是一次严肃正式的活动,而是一件轻松温馨的事情。在校园里随处走走,和师弟师妹们聊聊今讲讲古,当然,也有充满善意与戏谑的吐槽。
  四中的在校学生已经非常习惯校园中有他们“常回家看看”的师兄师姐,不管是耄耋老人、业界大腕还是新毕业生,在校园里,他们都只有一种身份:师兄师姐。他们之间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身份的鸿沟,这样的交流自由、平等而温暖。
  在四中,有一个非常特别也非常重要的组织,就是校友基金会,该基金会有着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资源,定期组织校友间的各项活动,也积极联络各方校友,策划各类反哺母校的项目和活动。
  四中105周年校庆之时,五十年代校友陶西平、六十年代校友蒋效愚、七十年代校友张景斌、八十年代校友于丹齐聚四中礼堂,与在校的师弟师妹们分享了自己在北京四中的学习经历,结合自己中学时代的生活,阐述中学教育于人生的重要作用。“我可以说它不是一所北京最牛的、升学率最高的中学,而是一块成全人生命的福地。”说起母校,于丹如是向同学们感慨道。
  2013年9月,四中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业经济博士生导师张晓山教授为四中学子主讲开学第一课,在课上,全校学生第一次比较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贫困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和农民工生存与权益等方面的问题。而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四中校友、抗战老兵孙荫柏回校给孩子们讲述真实的抗战岁月和自己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无悔选择……一年一度的“学长助学”项目则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传统校友项目,刚刚离开母校的学长学姐们回校为高三的师弟师妹们点对点提供长期、具体的全方位咨询和帮助。
  诸如此类的各项活动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每参与其中,四中在校的学生都会受到极大的教育和启发,他们明白,这些校友不是传奇,更不是神话,他们都是从这所校园中走出去的四中人,自己没有理由不像他们那样质朴、那样勤勉、那样努力,更没有理由不去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开阔眼界,激励雄心,勉励自我,高歌前行,榜样的力量,便在于此。”
  (二)渗透式校史教育在四中,校史教育不是单纯向孩子们灌输校史,而是从校史中提取出四中精神与四中情怀,将其与学生们的日常活动相结合,逐步渗透进孩子们的学习成长之中。
  每年开学典礼,我们都会邀请校友返校观礼,用自己的经历为孩子们步入新学年的学习生活加油鼓劲。校友们并不会泛泛而谈,而是真切地就某个问题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今年9月1日开学典礼上,校友朱琳以自己在泰国政变前的经历为切入点,围绕生命价值和意义展开探讨,与全校师生共同思考生命意义这一宏大而重要的哲学命题。
  同样的,一年一度的学生代表大会、学生38Moral Education China表彰会、每季度数次的年级会,都是师生交流四中精神的舞台……四中自王道元先生担任首任校长以来,就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这样的眼光与心胸,与当今教育界倡导的“公民意识”教育不谋而合。一方面,四中每年都会在学生代表大会上对全体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公民意识宣讲;与此同时,四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与执行机构即学生会工作的指导和协助。
  每年的学生会选举都是全校的一场盛事,学生是盛事的绝对主角,他们完全按照正式选举流程进行选举,而四中全校上下则全力配合他们的自主安排和计划。学校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全校学生都参与其中的学生代表大会第二天的会议主题讲话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发言和交流。
  同时,我们也一起回顾新中国民主历程,交流对民主与责任的理解。学校希望,每一位在四中庄严肃穆的大礼堂参会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并在未来践行四中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民主意识、民主精神和民主能力,希望他们明白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民主意识和权责观念是多么重要。新学生会诞生后,会立刻投入到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之中,这些活动的主要发起人、组织人、参与者都是学生。
  在四中,学校希望孩子们能够独立、自信、优雅、强大,因此,学校从不过多干涉他们的成长,而是选择在比较恰当的时机提醒他们:我们曾经是怎样做的、做得如何,而国家和社会是什么样的、又需要什么样的人。如此,学生们会自主思考: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
  目前,在既有的校史教育基础上,北京四中正在制定新的计划,希望可以重新启动校史中曾有的志愿辅导员活动,打通初高中之间的联系,在高中征招志愿者同学作为校园精神文化代表赴初中担任班级辅导员。同时,学校正在组织推广我校团委会、学生会微信公众号,计划陆续推进“四中故事”校史专题报道,充分利用新媒体,为校史教育开辟新阵地、增添新活力、提升新效果。
  我们一直相信,最好的教育是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和体验,让学生在其中自主学习,这样的收获,作用于灵魂,一旦拥有,便终身不忘。因此,我们力求通过更加多元、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方式将四中珍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四中师生,分享给海内外关注教育、关注四中的各界同仁。我们为四中百年的丰厚历史而骄傲,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为她书写新时代的教育辉煌。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