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教育评价 >

构建知行合一的德育课程学业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11-28 14:11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胡卫芳   我要收藏

 ——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学业考试方案的研制为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课程实施实效,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从调研实情、初定方案、试点修正、确定省德育课程学考方案,全面实施,进行了历时五年的行动研究,建构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知行合一为抓手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

  当下,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教学时代。江苏省所有中、高等职业学校都配置了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开通了校园网,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初步建成省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基本完成省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了以省职业教育网站为龙头、市职业教育网站为纽带、各学校网站为基础的全省职教信息化网络;当代的中职生已经是网络原住民,调研显示,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在职业院校师生中已经基本普及,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开放、交互、即时、亲和性等特点,以认知、行为这两个显性课程目标为抓手,采取了以下两方面举措。

一、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的,研发了基于网络APP技术的德育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夯实认知基础

  1.知识建构,梳理德育必修课核心知识点
  教什么是比怎么教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规定,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即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识,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三贴近”问题的过程中,培育相应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德育课程三个维度目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认知目标是基础,运用目标是载体,而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则是渗透和贯穿在认知目标和运用目标实现的全程中。我们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一线教师的意见为参考,提炼了四门德育必修课程核心目标,梳理了128个课程核心知识点(分布如图1),这些知识点对四门必修课的每个章节做到了全覆盖,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解、理解、运用三个维度的界定,让师生对德育必修课的知识建构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导向,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调研中发现的德育课时“缺斤少两”的现象,保障了德育课程有效实施的时空。

  2.情境测试,形成德育必修课考试题库
  以江苏省德育学考中心组30名成员为主体,以课程核心知识点为抓手,按照一个核心知识点研制10~15题的规模,形成了江苏省德育课程学考题库;由于采取电脑测试的方法,题库采用客观性试题,即单项、多项选择题以及是非题这三大题型,这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考试的优势,准确、高效进行检测,既能保证知识点的覆盖面,也能规避人工阅卷环节的差错。但是这一模式也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引发师生的题海战术,而忽略对知识点的运用。为此,在研制试题时,我们坚持了以下三个基本要求:(1)回归生活,让学生运用知识在情境中进行判断和选择。我们明确要求将知识回归到生活情境中,采用情境测试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选择。我们首批研制的1000多道测试题,基本都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素材作为题干或者干扰项,避免知识点的简单再现或识记,注重考查知识在“三贴近”情境中的识别、判断、分析和选择。如知识点“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这一知识点时,我们的试题(图2):

  题干直接给出了商品的含义,给师生一个明确的信号,教学无需强调识记,选项给出了四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容易题,只要求学生把其中的商品识别出来,以此引导师生在教学时要注重德育教学要回归生活,要善于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点解决具体问题。

  (2)明辨是非,让学生在抉择的过程中澄清价值取向。
  开发德育测试题育德功能,以评促学、促教,是我们研制组的着力点。具体采取两种做法,一方面通过将社会上真实存在的错误观点、态度和行为表现设置为干扰项(如图3中的是非题),让学生运用课程知识明辨是非,在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澄清价值观。另一方面充分引进具有正能量的素材,让学生在答题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行养成做好认知、情感和态度的铺垫。如职业生涯规划中优秀毕业生的示范行为;职业道德中榜样人物的言谈举止,法律中依法办事的案例,经济政治社会常识中的时政热点,国家大政方针的最新举措,社会文化热点现象;哲学中传统文化和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这些内容对于阅读和剖析它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情感、态度、观念的一次洗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涵养和积极的引导。当然学生在答题时,未必会考虑得那么深刻,但是因为这是省级层面统一的学业考试,学考开发的题库必然会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所有题目都会被教师们进行深度剖析,会被模仿克隆,因此,试题育德功能的开发,会让学考本身发挥以评促学、促教、促德行生成的目的。

  (3)融会贯通,让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剖析社会现象。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德育课程知识才能解决具体问题,我们研制了材料多项选择题,该题型采取呈现一个社会现象或者一个典型事例,设置四五道多项选择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四门德育必须课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判断、分析和选择,(如图4)。

  这题呈现了一位工人岗位成才的实例,设置了四道多选题,学生需要运用四门德育必修课的核心知识点:正确的人才观,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职业目标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爱国的具体内涵,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内外因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原理等,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这类题型,引导学生正视复杂的社会现象,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具体事例,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参与社会生活做好铺垫。这正是我们在客观性测试中努力以生活视作道德的源泉,将过有道德的生活(不是道德知识的获得)作为德育的根本目的的有益尝试。

  3.依托网络,研制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考试软件
  为了弥补终结性考试评价的缺陷,发挥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功能,我们依拖网络平台开发德育课程学业考试APP软件(图5),该软件有以下两个突出优点:①生本化和灵活性。每位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账号,利用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在有网络的地方学生都可以进行测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测评时间和频次,能即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学习轨迹。②形成性和智能性。APP软件组卷方式非常灵活,有以章节为单位的逐课过关性练习题库,有以课程为单位学期卷库,也有以四门德育必修课形成的学业卷库。根据身份分配不同权限,学校教师可以方便地进行每个章节的知识过关测试、每门课程或者四门德育课程综合性的模拟考试,省市可以进行统一的学期或者学业的终结性评价,自动生成个性化试卷,自动批改,并生成测试数据分析报告。


 

  由于基于APP技术的德育课程考试是以客观性命题为主的学业考试,主要是针对德育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认知、理解和运用维度的检测,并不能涵盖德育课程全部的目标,所以该类考试定位为合格性考试,旨在检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德育课程知识的认知和运用水平;通过学测考试,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底线,是基础性、过关性要求,是德育课程学业水平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课程核心任务为着力点,推行学以致用的德育实践性课程大作业评比,促进知行统一

  德育课程是育德的主渠道,立德树人的实效归根结底要落实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我们一方面通过计算机app软件进行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统考,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德育课程实践性大作业,着力引领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运用、内化、建构知识,培养积极情感、态度、观念,进而培养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以省市教研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以中等职业学校大纲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着力点,根据四门德育必修课程的核心任务,我们设置了以下德育课程实践性大作业(表1)。

  德育课程的实践性大作业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德育回归生活,但是我们要回归的不是“实然”的生活,而是“应然”的生活,是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生活,所以我们在实施德育实践性大课程时采取了以下努力:

  1.以课程知识为铺垫,在学以致用中促成知、信、行的统一德育课程知识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应然”的理想殿堂,课程实践性大作业与其他德育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明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学生在进一步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实然”世界向“应然”世界靠拢,从而让学生感悟德育知识魅力的同时,也在积极行使公民的职责,让活动促成知识的内化和符合道德认知行为培育的催化剂,达成知行的统一。德育课程实践性大作业的设置与四门德育必修课的核心内容相呼应,其具体内容都指向特定课程的核心任务,通过精心预设作业任务单,引导学生将德育课程的核心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参与特定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内化、践行,并以特定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如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相呼应的德育大作业任务布置(图6)。

  这份小报的制作,以“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为驱动,引领同学们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报道校园礼仪活动,弘扬社会主旋律,提炼参与德育活动的心得,当小法官依法判案时,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运用书本“应然”的知识去解决“实然”的问题,从而强化知识,内化观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再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经济政治文化现象调研报告、讲述自己的哲理小故事、模拟法庭、创业企划书、公共问题听证会、辩论赛等,这些德育大作业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兴奋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促进知行合一。

  2.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自主选择、同伴合作中成长离开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活动,必然是无效的。德育实践性大作业的设计,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利用学生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的特点,设置难度不同的个体性作业和合作性的小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一完成。实施以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难度相对较低的个人项目,而小组项目往往是由班集体中学生积极分子为项目负责人,组队实施的。小组项目实施难度大,如创业企划书论证会、模拟法庭、公共问题听证会、辩论赛,但这些活动针对性、竞争性、表现性都很强,所以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未参与的同学在教师的安排下,成了观察者、评价者、服务者、体验者。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型德育大作业的实施不仅让参与者收获巨大,活动本身也成了很好的教育资源,发挥了同伴教育的良好效能。这类实践性大作业也受到学校德育处(学生处)的欢迎,相当多的学校将这类小组合作的实践项目上升为学校的德育竞赛活动,与德育教师合力组织策划,成了学校德育活动中的特色和亮点,事实上起到了引领德育力量形成合力的作用。

  3.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在多元评价中推动学生的发展德育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化育,学生德行的养成需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为了让评价本身发挥育德的功能,我们依托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对德育实践性作业采用了多元主体的开放式评价模式。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举措:一方面是面向人人的学生实践大作业的网络展示和评比。所有学生上传作品到校园网指定网页,并撰写自荐意见;要求同学们之间进行互评;鼓励家长和亲友团进行点赞;再加上教师的评价,共同构成了学生德育实践性大作业的成绩(如表2)。



  这种评价符合“网络原住民”生活在“手指世界”中的习惯,也符合青少年爱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客观上起到端正了学生态度,提升实践活动效果的作用。同学互评和拉亲朋好友点赞的过程,也是同学进行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多维主体的评价意见是学生反复运用内化课程核心知识点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达成了以评促学,以评促学生能力培养,共同成长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面向优秀学生的省市级专项评比活动。与四门必修课相呼应,我们在省市级层面搭建了多样化的竞赛项目平台(如表3),让各校优秀德育实践大作业有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起到引领和规范德育实践性大作业实施的目;更重要的
是学生的作品通过专家评比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让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着他们做更好的自己。同时这些优秀的实践性大作业成果也成了广受师生欢迎的教学资源素材。如一名旅游专业学生的调研报告“高淳农民养螃蟹价格定位的策略”,已被《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参全文收录,作为教学参考。

 

  知行合一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无论是知识的过关性测试,还是德育大作业的设计和实施都兼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效果良好,一方面起到了引领学校规范实施德育课程的实效,另一方面也让课程实施有了显性的目标抓手,即学业考试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性大作业,以此引领着师生在学以致用,中涵养情感、态度、观念,从而保障课程目标达成,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但值得关注的是:

  一要区分德育课程评价和学生品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四门必修课课程实施的学业评价体系,其根本上是对学生学习四门德育必修课的学习质量的一种终端性检测,所以对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等的评价应该是由班主任以操行等第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业评价和品德评价有关联,但不能相互替代。

  二是要充分关注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辅相成,抓实过程性评价能有效地引领学生顺利达成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就应该将知识检测和实践性大作业逐步实施,最后终端性检测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成果。同时建议采用课堂观察技术帮助教师强化课程目标达成意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真实把握德育课程的原生态。

  三是要与其他德育渠道形成合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明确规定了育德途径共有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家庭和社会八条途径;每条途径都有自己任务和职责,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其他七条途径,为它们做好知识、能力的铺垫工作,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其他渠道的活动成果,作为“三贴近”的课程素材来进行分享、提炼和探究,从而提升德育课程的吸引力,让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推动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