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教研科研 >

职业学校教师如何做好教科研?(2)

发布时间:2016-03-11 17:26   来源:职教人刘景忠的博客   作者:刘景忠   我要收藏

三、教科研工作的路径与方法

这是每个教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与教师们交流时,多数教师都流露出这样的心态: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很想找到突破口,找到成就感、价值感,但苦于不知从何处入手?对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科研工作并不神秘,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进行研究

我觉得首先要打破教科研的神秘感。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为,教科研是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事情,觉得自己太年轻,还没有资格从事教科研。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就像我9月份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那篇文章的标题《魅力课堂不拒绝任何一位教师》一样,教科研同样也不拒绝任何一位教师。不仅如此,在职业教育领域,青年教师还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多次套用毛泽东的话宣传这样一个观点:职业教育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青年教师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基础教育领域,青年教师要想出头,要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练是不可能的。而在职业学校,工作三五年就取得骄人成绩的青年教师比比皆是。

顺便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科研和科研之间关系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这就是说,我们职业学校教师从事的教科研,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发现、发明,而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2. 教科研工作从哪里入手?

一是从人生价值意识入手。前面我们讲到,学生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教师的生命又何尝不是独一无二的呢?出于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我们也总得做点什么。十年、二十年很快过去,我们不能总在抱怨、郁闷中工作吧?要么不要从事职业教育,要么全身心投入职业教育,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二是从解决问题意识入手。前面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时已经提到了这一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研究那些实际存在的、困惑自己的问题。我相信,这类问题哪个教师都有。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我们才能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3. 反思和写作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这些研究结论 都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固然很重要,但反思必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能将其重要性彰显出来。有的教师告诉我,自己常常反思,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没有及时写下来,结果,这些好的想法就像幽灵一样闪现了一下就无影无踪了。

余秋雨先生说过:“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达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观点我以为是非常有道理的。

4. 教科研要下笨功夫,硬功夫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我发现有些教师离开了互联网就不会写文章了。对互联网的过渡依赖,已成为教科研领域的公害之一。我不是反对借助网络信息,来丰富我们的思想和观点,我更不反对通过互联网查看前人的研究成果,我所反对的是写论文、做课题时的“拿来主义”。将别人的成果拿来,作为自己的东西,拼拼凑凑,也就是过去常说的“剪刀加浆糊”。这种做法是有失师德的,应该为我们所不齿。

前一段时间读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感触很多。我读这本书的体会可以概括成两句话,一是我们将因为拥有太多的自由而失去自由;二是我们将因为拥有过量的信息而失去判断。

做教科研不能这样,一定要沉下心来,静下心来,面对要研究的问题,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苦苦思索,勇于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下笨功夫、硬功夫,才能孕育出真正的教科研成果。

由于时间关系,讲得非常粗糙,也不成系统,错漏之处,敬请原谅。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