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专栏 > 名家文章

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17 10:02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余祖光   我要收藏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机遇,职业教育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能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面对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的青年一代,面对日益加快的技能革新,面对日益凸显的劳资矛盾,提高学校和企业的工业文化水平,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

一、工业文化的内涵与载体

(一)工业文化的内涵

工业文化是文化的子文化,也是现代产业的共同精神财富,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反映现代产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工业文化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集成与结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文化的发展水平与其工业化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先进的工业文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工业化。工业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当前我国先进工业文化建设方向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致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代工业文化在我国经济和生产生活领域的具体实践原则。

劳动者作为产业化的主力军在创造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也不断地创造先进的工业文化,因此,劳动者自身的工业文化素养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离不开工业文化素养这一核心内容。如果把劳动者整体素质比做一座冰山,那么浮在海面上的显性素质仅仅是其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以及相应的知识水平,这些显性素质相对而言更易于测量与评价,其形成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培养的难度也相对较低。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隐性素质是支撑着劳动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的关键能力和工作价值观,尤其是工作价值观直接决定了以上所有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和优劣。工作价值观相对而言测评难度较大,其培养周期也比较漫长,甚至伴随劳动者从青年学生到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和工作过程。

(二)工业文化的载体

1. 物质环境载体

文化需要通过物质体现。文明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概念,文明侧重物质,文化侧重精神。具有日益大型化特点的现代化建筑,快捷的交通网络,大规模、聚集的工厂区和商业圈,各地的地标建筑,这是城市化的要求和工业商业规模化、聚集化的要求使然,也承载着先进工业文化的魂魄。现代学校建筑所追求的功能化、模块化、人工化和高效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工业文化的情景化,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包括在现代工业文化和传统工业文化之间的平衡。

2. 精神产品载体

精神文化产品是承载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分为社会文化设施、文化艺术产品和宣传媒体三个方面。工业博物馆,如美国航天博物馆、德国科技博物馆、奔驰汽车博物馆、韩国三星工业博物馆等,带给人们的是工业发展史和不朽的工业精神。我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此类博物馆有2007年沈阳建成的铸造博物馆,还有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人生活原貌的“工人村生活馆”,以及新建的蒸汽机车博物馆。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电影《青年鲁班》、《创业》,报告文学集《亦庄蓝领》,都为劳动者歌功颂德,熔铸我国现代工业之魂。在CNN每天滚动播出“中国制造”的广告片,吹响了我国工业文化走向国际的号角。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化背景:唐山1878年建成第一口竖井的开平煤矿;1881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1894年,詹天佑设计监制第一座跨河铁路桥滦河大桥;1887年建成唐山细绵土厂,购买丹麦公司的窑,聘请德国化学师主持技术工作;1906年生产的马牌水泥获国际奖。这些都反映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

3. 活动载体

工业文化素质最终体现于行为习惯和活动表现,活动是重要载体,工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贸易活动的开展,为工业贸易举办的各种博览会就成了学习、传播工业文化的场所,如,工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机械博览会、世界博览会。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就不仅是一届传播科学技术、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博览会,也是一届当代先进工业文化的博览会。如伦敦零碳馆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包括零碳报告厅、餐厅、展示厅和6套样板房。暖通需求由太阳能风力驱动吸收式制冷和江水源公共系统供给,电力则通过建筑附加的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能热电满足全年的能量需求,为参观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适体验。德国馆用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示各种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之园”。

世界技能表演和竞赛活动也是弘扬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我国近年来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和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可以看到这些重要赛事的主办国度、获奖国家和地区往往不仅是工业重镇,也是工业文化之都。

工业旅游集都市观光、企业文化考察及休闲旅游为一体,寓工业文化普及教育于旅游中,成为现代旅游业的新增长点。工业旅游也是各国树立企业民族品牌,企业树立公众形象的重要途径。工业发展的主体是劳动者,建立尊重劳动、崇尚科技的思想要从娃娃抓起。在杭州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孩子们在那里可以在安全互动的环境中尝试劳动工作,体验真实社会活动,感受工业文化魅力,树立职业理想。

4. 企业载体

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先进工业文化的创造者。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世界财富》一书中把各类组织在美国社会进步中的速度比喻为高速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时速,他认为如果说企业每小时80公里(最高限速100公里),那么学校只有每小时15公里。无疑,他的观点也为企业是现代工业文化的先锋提供了佐证。尤其是世界顶级企业无一不是在现代工业文化建设中站在了本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潮头。先进企业已经进入文化管理阶段,其员工的行为并不只是靠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约束,而更要靠共同价值观的引导,新员工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要认同、接受和融入企业文化。世界各国著名企业都有知名文化:如真诚到永远的海尔文化、创造未来的松下文化、智慧地球的IBM文化。工业文化的创造主体——企业家、白领和蓝领工人都是在企业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是工业文化中起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各国企业文化反映不同民族的特点,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基本点是共同的,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二、目前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差异

(一)工业文化的传统薄弱

1. 家庭教育缺传统

我国传统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多数父母望子成龙,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工业文化意识比较淡薄。我国目前仍有55%的家庭生活在农村,许多城市新居民也是不久前的农村移民,祖祖辈辈的农耕生活虽然积淀了勤劳朴实的传统,但时间观念、公民意识、创新精神等工业文化的要素还远远没有变成父辈的自觉,也更形不成言传身教的家教内涵。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社会变迁在短短30年就完成了,即使是受到现代文化熏陶较多的城市居民,其思想和行为方式要完全跟上先进工业文化的要求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我国家庭教育中的工业文化教育至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形成成熟、稳定的内容。

2. 学校教育缺基础

工业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我国的学校教育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瑞士给幼儿园小朋友上的第一课就是认识祖辈开拓家园的镰刀、斧头等简单工具,妈妈用什么烙饼、爸爸用什么打家具。世界制造强国德国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就围绕学生的衣、食、住、行介绍三大产业的发展、知名企业的布局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历程,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借助“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机制更使其教育中充满了现代工业文化的气息。而我国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只重视科学教育和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等非物质文化的教育,忽视劳动教育、手工课,许多农村学校也不种一块自己的菜地,许多城市学校连教学大纲规定的劳动技术课也不落实。与劳动环境和未来工作就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直到大学快毕业了才“临阵磨枪”。反观欧美工业化国家,幼儿园阶段就在workdo职业体验城中畅游未来的工作世界,体验工业文化,培养职业兴趣,小学就开始职业启蒙教育。如何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钢琴、外语、奥数还是工业文化启蒙?我国的工业文化教育不仅内容欠缺,而且方法落后。工业文化和工作价值观教育在课程、教学中也存在注重学科系统性,忽视价值观践行能力培养,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存在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方式,忽视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体验环节,学习的主体处于被动状态;存在重视正确价值的传授,忽视学习者价值判断能力形成等问题。就职业教育的特性而言,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没有突出工作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认知、理解为主,体验、评价和践行不足;在教育途径上仍沿袭课堂教育为主,轻视活动课程和企业实习,价值观教育在文化、专业和实践课程中的渗透并无明确要求;对于如何使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合于职业教育之中,缺乏系统研究和较大规模的实验,因此,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3. 企业教育缺自觉

现代工业文化建设的“火车头”是企业,无论企业是主动还是被动、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发展自身企业文化的同时弘扬现代工业文化。然而,这些承担现代工业文化建设和传播社会责任的企业只是少数,我国不少企业尤其是处于生存阶段的中小企业还难以担当这一责任。不少企业自身的文化离现代工业文明还有较大距离,还有待提高完善。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工业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水平都还处于非自觉阶段。

4. 社会教育缺环境

社会教育是学校、企业之外的,通过文化设施、群众活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大众传媒等为公众提供的学习机会和对公众施加的引导。现代工业文化有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如工业文化博览会、工业旅游观光、技能大赛、工业题材的文化影视作品等。这些文化教育载体所要弘扬的是现代工业的时间、效率、质量、环保和消费的意识,往往不仅要回顾工业化可歌可泣的光荣历程,还要挖掘民族工商业的文化遗产,更要推出代表时代精神的“文化英雄”人物。看看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时尚引导、理财辅导、追星文化、超级女生、状元情结、古剧新编充斥媒体,唯独稀缺富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化。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差异

1. 文化差异的表现

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无论是物质的工业化还是精神的工业化,最终决定于具有现代工业文化、具有先进工作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观念、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校企的文化差异。许多调查表明,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在认同企业文化,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守纪律和团队工作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据一项统计显示,中职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中发生的各种生产和安全事故80%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足、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工作技能水平不够只占很少的比例。表1是企业眼中的主要差异,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进行工作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

对于先进工业文化建设、工作价值观的教育,企业冲在前面,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要紧紧跟上。企业已经普遍对学校和工作的文化差异形成了共识,并且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缩小差异,但是学校方却普遍欠缺这方面的意识,很少做到校企合作中的工业文化对接层面。因此,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符合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既是来自国内用人单位的要求,也符合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加强学生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更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及其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2. 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产合作、校企一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合作过程中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学生没有顺利跨越工业文化门槛。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水平差异较大,这就造成了学生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到西部,从学生到企业员工,从城市生活到农村生活,从接受普教到接受职教等各个环节都要跨越不同的文化门槛,但是对此职业教育尚显力不从心,社会和家庭准备不足。

二是许多教师没有跨越教育与产业界间的鸿沟。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同时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重,其他工作也比较繁忙,接触生产服务一线的机会比较少。这种情况造成多数教师对企业情况陌生,感情有距离,缺乏与企业的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少数教师走向企业,走向车间有畏难情绪。要跨越教育与产业界的鸿沟,教师的使命任重道远。

3. 校企合作没有达到文化层面

一项对1000多所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有18%的学校没有固定的校企合作伙伴;有38%的学校通过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教师下企业,学生企业实习等资源共享形式开展校企合作;14. 8%的学校已经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共建实训教室、共建专业课程形成校企合作的共生资源等形式开展校企合作;仅仅有10%的学校能够在物质资源、技术人力资源合作的同时着力引入企业文化及企业工作价值观教育等形式开展校企合作。

三、校企合作工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一)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

破解校企文化融合难题,需要抓住校企合作文化建设的核心层面,即工作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及其对从工作环境中获取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职业学校学生的工业素质以工作价值观为核心,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也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在继续进行全面生活领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应侧重工作领域价值观——工作价值观的教育。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通过实验和探索,总结出在职业学校引进工业文化、工作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将上述工作价值观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程、成长训练和文艺演出、课程渗透、教育整合等融入到教育之中。实验中师生互动、寓教于乐,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校企共建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

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不仅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而且有利于使先进工业文化融入课程。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了加拿大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与传统课程开发的根本区别在于引进了企业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共同开发课程。实践证明,来自企业的优秀工作人员所完成的典型任务更加符合实际,可以覆盖主要的职业能力。这些典型任务与完成此项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直接相关的。

(三)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养

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要培养有工业文化素养的学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职业院校的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参加企业实际工作和主动接受工业文化熏陶等不断提高自身的先进工业文化素养。要熟悉本专业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的文化,要有企业的朋友,要有与企业界的共同语言。尤其是通过企业实践,亲身经历学生将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的工作,这样教师会对优秀和落后的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有切身的体验,课堂上、实训室里就会无形中按照优秀企业做法引导学生,起到引导和示范优秀工业文化的作用。

(四)吸收企业文化精华,建设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管理是超越科学管理的新阶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特征,其核心内容是工作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引入优秀企业精神文化。在长期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在合作伙伴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特点和本学校发展方向明确办学宗旨,锤炼学校核心精神。二是优化学校硬件环境,彰显优秀工业文化特征。学校的雕塑、围廊、花园、实训车间和实习教室的建设借鉴优秀企业做法,营造鲜明的工业文化空间。三是以优秀企业文化指导师生的行为。在日常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将现代企业的5S文化、直角管理文化作为师生行为的统一标准,使全体师生做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四是将优秀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引入职业学校,如将金融企业的诚信积分制度引入校园。

(五)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

提高师生工业文化素质,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先进工业文化的建设已经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城市建设中,历史遗迹保护、现代建筑设计、工业旅游项目开发中工业文化的体现逐渐增加。一些老工业基地更加注意建设传统工业遗址,一些新兴工业基地更加注意设计策划中的现代工业文化气息,特别是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和开发区的规划设计更是别有新意。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如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坐落在大连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区域,区内汇集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40余所科研机构,是第一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第一批“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第一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唯一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双授牌”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北京市亦庄开发区就专门开发了14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职教园区,包括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北京市二轻工业学校、北京市化工学校等多所中高职学校。还建设了以NOKIA、GE、LG、IBM等66家世界500强为主的近4000亩的国际企业文化园,搭建了校企融通的平台。学生的课堂如同设在了世界知名企业的车间里,学生的生活休闲如同漫步在企业的厂房周围,每天耳闻目睹的都是真实的生产实景,员工的一言一行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文化的建设滞后于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步伐,其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任务艰巨,但是一旦形成固定的工业文化特质,将持续久远,极大地提升国民的工业素养,无疑将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不竭动力。

名家专栏

余祖光
研究员

研究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副所长(副司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第六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会委员。2012年4月25日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