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文章 > 学校管理 >

留下一座堆满故事的校园

发布时间:2017-01-11 11:39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李镇西   我要收藏

最近有记者问我:“您担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九年,给学校留下了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留下了一座堆满故事的校园。”
  她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个答案,追问道:“还有呢?比如教育创新方面,或者文化建设方面?”
  我被问住了。
  是呀,我还留下了什么呢?是“特色”吗?是“品牌”吗?是“首创”的什么“教学模式”吗?是“全国率先提出”的什么“教育理念”吗?都不是,都没有。
  想了一会儿,我的回答依然是:“我留下了一座堆满故事的校园!”
  故事一:请学生题写校名
  2011年9月,以原成都市武侯区新苗小学为基础的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在新校园成立了。
  由谁来题写校名呢?有老师说:“自然应该由李校长写啦!”我说:“我不是最合适的校名题写者。”也有老师说:“请文化名人写吧!”我说:“这当然可以,比如我可以就近请流沙河先生为我们题写校名。但文化名人依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老师们茫然地看着我。
  我说:“让孩子们写!因为这校园首先是属于他们的!”
  于是,全校的孩子们开始一遍遍书写“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这13个字。最后,五年级许晴航同学的字入选。几天后,她题写的校名被镌刻在学校大门之上。
  后来,为了方便师生进出,武侯实验中学在校园后围墙处开了一个大门。我同样请全校学生书写校名。这次,初2015届程文迪题写的校名被选中了。
   我先后请许晴航和程文迪在各自题写的校名下合影留念。我分别对她们说:“孩子,等你80岁的时候,别忘了牵着小孙子到这里来看看,告诉他,这是奶奶当年在这里读书时题写的校名!”
  就这样,虽然我们没花一分钱润笔费,但校名的题写却做得很有意义。
  我曾对老师们说:“什么叫‘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校长,不是名人,更不是领导,而是普通的孩子。让每一个普通的孩子载入史册,这就是‘以人为本’!”
  故事二:帮“杨明们”扬名
  美术老师杨明有一个愿望——搞一个个人画展。我记住了,并曾努力过,但终未如愿。我一直感到遗憾,并寻找着机会,让杨明老师扬名。
  有一年,杨明带着几个学生参加区里组织的陶艺大赛。他在现场抽到的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创作主题——“文明的进步”。
  当时我在现场。看到杨明略作思考,便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四个孩子做他的助手,捏捏,搓搓,拍拍,抹抹……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陶塑作品诞生了:背景是一幅竹简,竹简前面是活字印刷的字钉,旁边是一本厚厚的书,书的前面是一个电脑键盘,书的上面是几个孩子在快乐地雀跃……
  几位评委走了过来,他们边听参与制作的小女孩解说作品的内涵,边围着作品仔细鉴赏品评。只见他们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原来,杨明用简洁的构图、巧妙的组合,表现了“书籍”从竹简、活字印刷,到现代纸媒,再到电子读物的演变过程。那活字印刷的字钉上,刻着《出师表》的内容;孩子们在书本上翩翩起舞,象征着通过阅读,孩子们获得了无限的灵气;最后,那一本本书又变成一只只飞翔的鸟儿,暗示着孩子们由阅读飞向未来……
  这个陶塑作品的名字叫《书的发展》。评委们一致认为,这个作品极富原创性,且内涵丰富。它用简洁的陶艺形式,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既点明了武侯的三国文化特色,又凸显了武侯实验中学书香校园的个性。一位专家忍不住赞叹:“在今天的所有参赛作品中,这个的创意是一流的!”
  最后,所有评委都打出了最高分,杨明的作品毫无争议地获得了这次比赛特等奖第一名!
  比赛结束后,我在学校提议,把杨明的获奖作品做成一个巨大的雕塑,矗立在校园中。
  现在,人们走进校园,迎面便可看到杨明的作品《书的发展》,其竹简上镌刻着武侯实验中学的教师誓词和学生誓词,其中的教师誓词为——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民族的希望,胸怀祖国的未来,手捧孩子的明天。面对国旗,面对学生,我宣誓: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学生,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将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健壮、善良、正直而又睿智的现代公民,履行一名知识分子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帮“杨明们”扬名、彰显其专业价值、让普通教师载入学校的史册,这就是“以人为本”。
   故事三:让师生的笑容彼此辉映
  我们学校两幢教学大楼之间有一个类似于大厅的空间,两幢大楼的两个墙面在此遥相呼应。东面的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一群孩子正在奔跑,青春勃发,动感十足。每一个站在这幅照片前的人,都会感到孩子们正扑面而来。
  照片旁边有几句话——
  像风一样迅猛,像火一样热烈,像鹿一样敏捷,像鹰一样飞翔……
  青春的翅膀,拍打着天空;成长的足音,震撼着大地。告诉未来我能行,告诉世界我来了!
  向着太阳,激情出发!
  孩子们在向谁奔去呢?在这幅照片对面的墙上,也有一幅照片,那是全校老师的照片——每个老师都在笑,每张笑脸都很自然,每张自然的笑脸都充满阳光,似乎正迎接着扑面而来的孩子们。
  在这幅巨照的下面,也有几行字——
  芬芳的笑容,是精神绽放的花朵,美丽了校园,灿烂了童心。
  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照亮了理想,辉煌了人生。
  我愿意在这里很得意地炫耀一下:这两幅照片都是我抓拍的,这两段话都是我写的。
  学生奔跑的英姿,是有一次孩子们上体育课时我抓拍的,所以特别自然。而拍摄老师的笑脸,对我来说,更是一段温馨而有趣的记忆。那是我刚担任校长不久的2006年岁末,学校举行迎新演出,教师的节目是大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全体老师都上场,我担任指挥。演出前,老师们在台阶上试站队形。经过多次调整,老师们终于站好了,大家很是兴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极富感染力的笑容。这场面让我怦然心动,我决定把这笑容凝固下来,于是,拿出相机“咔嚓”一声,便拍了一张。老师们知道我“偷拍”之后,纷纷表示不满:“不行不行,没有准备,重来重来。”他们希望我数“一二三”,然后他们统一说“茄子”。好吧,我重新举起相机,按照他们的设计,重新照了一张。但对比几张照片,说“茄子”那张,每个老师都目光向前,笑容节制,表情僵硬——果真像茄子!而我抓拍的那张,老师们的笑容都很自然,甚至放肆,且千姿百态,生动极了。最后,我们一致决定,把老师们笑得“肆无忌惮”的这张照片挂在教学楼墙上,让老师们的笑脸迎接孩子们的“扑面而来”。
  教育,就是师生笑容的彼此辉映,就是师生生命的相互润泽。
  故事四:我给老师拍特写
  所有走进武侯实验中学的人都会发现——有人甚至会感到奇怪——在校园里,没有“李校长”的图片和介绍,没有校长陪领导视察的照片,也没有领导的题词……有的只是展示普通孩子和普通老师校园生活的图片或文字。
  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张巨幅照片,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许多教师和孩子的生动照片。尤其是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教师办公室外面的墙上,全是教师们的特写镜头。
  当校长后,我常去听课,每每被老师们在讲台上飞扬的激情所感染。我想,老师们在讲台上站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他们在课堂上潇洒的身影印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记忆中,但老师们却可能从未见过自己上课时的神态。于是,我决定,把老师们教学中美的瞬间通过我的摄影变成永恒。
  人在放松的状态下是最真实自然的。因此,我拍照前从来不会跟老师们打招呼。我往往是在老师上课时,通过打开的窗口或虚掩的后门,把长焦镜头对着讲台,捕捉他(她)最传神的一瞬,然后按下无声的快门。下课后,我再将照片拿给被拍摄的老师看。记得有一次我给年轻的英语老师李婷婷看她的教学照时,她惊叹道:“我原来这么美啊!”
  经过老师们的同意,我把这些照片洗印、放大,展示在教学楼的墙上。于是,张瑞莉美丽的眼神、黄静贴心的俯首、廖安庆和蔼的笑容、廖秋苹优雅的手势……便成了我们校园最美的景观。
  我先后为学校100多位教师拍了这样的肖像特写。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拍完每一个教师,便卸任了。
  故事五:为孩子们留一片“撒野”空间
  2006年8月我到武侯实验中学做校长时,校园后面有一块近20亩的空地,上面长满灌木,还有一些半大的乔木,形成一个“小森林”,其中还有不少梅树呢。地上的野草一个劲儿地疯长,空中的树丫千姿百态,也没人去修剪,一切都是原生态的。春天草木萌发,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金叶婆娑,冬天红梅绽放。
    我当时很奇怪,怎么有这么大一片空地呢?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以后建体育馆和食堂而预留的土地,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动工,于是,那里就成了师生的乐园。每天午饭后,老师们都喜欢在那里散步。不止一次,我看到阳光斜射进那片小树林,老师们或慢悠悠地穿行其间,或坐在草地上享受阳光的亲吻,真是惬意。孩子们更是喜欢那片土地,追逐跳跃,打闹嬉戏,尽情挥洒少年的天性。我也多次和孩子们在那里做游戏,简直就像置身于世外桃源。记得2008年12月的一天下午,我和孩子们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他们以各种方式“捉弄”我,大家都非常开心。离开那里时,我们挤成一团照合影,在快门按下的一刹那,孩子们一起喊:“李老师,我们爱你!”当时,一轮夕阳正挂在树梢,很美,很美。
  终于,体育馆和食堂要动工了。我预感到这块乐园即将消失,于是向教育局领导一再请求:“请给我们留一块空地,给孩子们留一片树林!”经过我的努力,建成后的体育馆和食堂之间,果真留了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地,我们的“小树林”还在!许多前来参观的领导和老师走到这里都会惊叹:这么一大片充满野趣的绿地,真是“奢侈”啊!
  我想,如果一定要说我在武侯实验中学有什么“政绩”的话,那就是——我为教师们留下了一片散步和晒太阳的地方;为现在和以后一届又一届,甚至一代又一代学生留下了一块撒欢儿甚至“撒野”的空间。
  故事六:语录牌——让大师亲近孩子
  我们学校位于城郊,80%以上的孩子来自失地农民家庭,还有少数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这种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搞平民教育。为了激励教师们,我决定在校园里建三座平民教育家的雕塑:晏阳初、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
  我看过许多学校里的名人塑像,大多气势宏伟。但我希望我们校园中的这几位教育家的塑像不但体现出本人的独特气质,而且一定要有亲和力。
  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上世纪30年代,他带着一批博士,骑着毛驴下乡,践行平民教育。我建议,他的雕像就展示他骑着毛驴下乡的形象。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细节都令人感动。我建议,就选“四颗糖的故事”,作为陶行知雕塑的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最富人道主义情怀的前苏联教育家。他特别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并为儿童写了一千多篇故事、童话和小说。我建议,他的塑像就展示他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情景。
  有一次,几位领导来校视察,建议在这些雕塑旁建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教育的语录牌。我们照办了。过了不久,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来学校,看到这些牌子后,他直率地对我说:“这些牌子,说明你没有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还是在乎领导。”这话提醒了我,是呀,这些成人化的语言,孩子们懂吗、爱看吗?这些牌子说到底是写给前来视察的领导看的,但领导只是偶尔来一次,而孩子们却每天都从这里走过。
  换!于是,我们把陶行知塑像旁牌子上的内容全部换成他为孩子们创作的儿歌;而苏霍姆林斯基塑像旁的牌子上,也全部是他创作的童话……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心中随时装着孩子”。
  故事七:不说套话——精心对待每次讲话
  我当老师的时候,有点怕开会。特别是如果遇到校长讲话空洞乏味、信马由缰、没完没了,好不容易盼着他讲完了,他还要说“同志们,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那真是苦不堪言。我当校长后,就告诫自己,一定不要成为那种校长。
  大会讲话,我特别注重时间观念。我常常这样开头:“今天我的发言时间为20分钟。”当然,这个时间也可能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九年里,除了期末或开学初的专题培训报告往往是两个小时外,我讲话超过一个小时的时候不多,几乎每次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我事先告知老师们讲话时长,就是要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同时便于监督我是否守时。我对老师们说过:“如果我预告的时间到了还没讲完,你们可以散会。因为讲话延时,不是你们不尊重我,而是我不尊重你们。”
  我每次讲话,哪怕十分钟,也一定会认真“备课”,并做好PPT。这样的讲话提纲挈领、图文并茂,会让老师们情不自禁地聚精会神、眼耳并用,印象深刻。我觉得,这是对老师们的尊重。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讲话的内容。我每次发言从不说套话(也不会说套话)。有一次,一位新调来的老师说:“在以前的学校开会,校长老爱说一些大话、套话。但李校长讲话,一句大话、套话都没有,全是实实在在的话。”我接受这个评价。而且,我喜欢把自己要讲的道理通过故事呈现出来。这些故事,有的是我以前和学生的故事,有的就是现在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故事。有时,我还会在讲话中穿插一些视频,因此,老师们都很爱听。后来,老师们都把我的大会讲话叫做“讲故事”。每次开会前,都会有老师问我:“今天又讲什么故事呀?”
  故事八:“向老师们看齐”
  2006年9月,我来武侯实验中学做校长,第一次参加升旗仪式时,看到孩子们队列整齐,表情庄严,可教师们却东站一个西站一个,有的还在学生队列后面聊天。我没有当场批评他们,而是拍了几张照片——有精神抖擞的孩子,有随意散漫的教师。
  第二天下午有例行的教工大会。我将前一天拍的照片打到投影仪上。第一张照片就把教师们震住了,穿着校服的孩子们,齐如刀割,昂首挺胸,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第二张照片刚一打出来,教师们便哄然大笑——教师们三三两两随意站着聊天,与第一张照片形成强烈反差。第三张照片更具有意味——前面的学生们巍然屹立,宛如雕塑,后面的教师们说说笑笑,仿佛在农贸市场老友重逢。一张张照片次第呈现,慢慢地,教师们不笑了。
  我说:“老师们想想,我们给学生进行过多少爱国主义教育,讲过多少升旗仪式的意义啊!我们要求学生举行升旗仪式时,要站端正,不说话,庄严肃穆,等等。可我们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呢?什么叫教育的良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就毫无良知可言!”
  会场格外安静。也许教师们都在思考我的话。
  我决定“独裁”一次,于是宣布:“从下周升旗仪式开始,除了班主任站在所在班级队列旁边之外,其他所有教师组成一个方队,站在全校学生的最中间,让我们成为学生的示范!”。
  从那以后,每次升旗仪式前,教师们都自觉面对升旗台,站在操场最中间,两旁是全校学生。每次体育老师整队时,首先对教师们发出口令:“全体老师注意了,稍息,立正,向前看齐!”教师们都认真地听从口令,调整队列。然后,体育老师再对全校学生发出口令:“全体学生都有啊,立正,稍息,立正!两边的同学,向左向右转——向老师们看齐!”全校学生齐刷刷转过身,面向教师,对比教师队列,调整队形。
   “向老师们看齐!”气势磅礴而又意味深长的一语双关。
  于是,每次升旗仪式,教师的队列和孩子们的队列一样整齐壮观。
  但我又发现,仰望国旗升起唱国歌时,有教师没出声。我又“多嘴”了:“既然要求学生们唱国歌,有的老师为什么不唱呢?希望每位老师都能认真地唱响国歌!”自此,在我校的升旗仪式上,教师们的声音与孩子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操场上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近几年,我校的升旗仪式在成都市颇为有名,许多人甚至专门来学习。有一次升旗仪式刚结束,我突然发现我们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兵老师在操场边站着。我大吃一惊:“您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他笑了:“早就听说你们的升旗仪式搞得好,我就想来瞧瞧。嗯,果然令人震撼。”
  其实,我校升旗仪式“令人震撼”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们很认真,而全校学生不过是“向老师们看齐”而已。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