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专栏 > 名家文章

直觉力:职业能力养成中不容忽视的要件

发布时间:2016-03-17 09:58   来源:职教通讯   作者:徐国庆   我要收藏

日本最早出现雏鸡的雌雄鉴别师,一名专业的鉴别师能在1小时内以98%的准确率鉴别至少2000只雏鸡的雌雄。而这一过程中,他们未经细致的理性分析与推理,仅仅是凭直觉在做。那么,对于这里看似非常熟悉的“直觉”,我们是否真正地理解了其内涵、认识了其特征?它与职业能力的关系如何?能否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如何促进其养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直觉力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日常生活中,提到直觉,人们习惯将其等同于“预感”、“第六感”,往往依靠猜测、碰运气等判断和应对问题,它被更多地理解为人的一种天赋,是一种神秘、不可捉摸的东西。而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直觉被普遍地界定为一种思维方式与能力。英文中直觉一词“intuition”的释义是“the act or faculty of knowing or sensing without the use of rational processes”;《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解释为“是直接得到的感觉,即在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迅速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本文取科学研究中直觉之义,为了与人们惯常思维理解下的直觉相区分,笔者将其称之为“直觉力”。

对于直觉力的内涵,不同研究者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美国心理学家DavidG.Myers将其定义为“为作出适当决策,无需权衡各种可能性选择,也无需对任务进行慎重思虑的一种特定领域内的能力。”它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个人职业学习或经历所获得的认知资源进行决策与行动,但个体自身可能并未意识得到。Sinclair和Ashkanasy将直觉力定义为“一种非连续的信息处理模式,是不经过有意识推理而直接认知事物的能力。”Dane和Pratt则在分析前人关于直觉性思考的实证研究后,认为直觉力“即面对特定领域复杂情境时,通过迅速、无意识和整体的思虑后,对事物进行判断与识别的能力。”

尽管关于直觉力内涵的界定莫衷一是,但可以从中得出对其理解的几点共识:(1)特定领域内感知、认识事物,并以此做出决策与行动的能力;(2)通常不依赖严格的逻辑分析和细致的理性推理过程;(3)能够快速获得对事物的整体理解和综合判断。在上述分析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理解,所谓直觉力,并非一种不负责任、毫无根据的随意猜想,它是合乎逻辑、有根有据的,是个体面对某一领域各类问题情境时,能够不经过刻意的分析推理和对各种可能性方案的权衡,迅速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理解和本质洞悉,把握问题情境的关键,从而有效决策与行动的能力。

(二)特征

结合上述内涵的分析与认识,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来进一步加深对直觉力的理解。1.领域特殊性。直觉力在被运用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个体直觉力是就某一领域而言的。换言之,运用直觉力做出有效决策与行动的现象,很少会在那些对相关领域不太了解的人身上发生。一个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本职业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掌握了娴熟的专业技能、技术,又熟悉其中各种情境的人,能更好地发挥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等的索引作用,才最有可能形成本领域内的直觉力。

2.自动化。这是就直觉力的认知加工而言的。心理学家Schneider和Shi

rin指出,存在两种信息加工过程:控制加工与自动加工,控制加工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资源,而自动加工较少或根本不需要应用注意。个体运用直觉力决策与行动的过程中,当思维在刚刚接触外部刺激时,就能利用或合理变通已有的程式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这一过程是基于个体以往丰富的相关知识、经验或娴熟的职业技能,使思维在瞬间发生了“能级”的跳跃,无需意识刻意地进行监控,已达到了“熟能生巧”、自动化的状态。

3.统摄性。个体运用直觉思维时,并非是对对象零散、局部的认识,而是全面、整体的认知。以往在特定领域中的丰富化、多样化的学习与实践经历,使其对相关问题情境相对比较熟悉,可能还经过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与实践,因此应用直觉力进行决策与行动时,不再局限于事物某一方面的考虑,而是一种综合的判断和对其本质的洞悉。

二、直觉力与职业能力

(一)直觉力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件

科学研究领域,对职业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职业专长的研究,通常的方式是描述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过程中,个体实践操作、问题应对能力等的不断提升。

美国技术哲学家Hubert Dreyfus提出了职业专长发展的五阶段模型,最后一阶段即无需专注思虑、意志努力,甚至很少有意识的参与,进行决策或行动的能力。另外,德国职教专家F.Rauner在能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能力发展的五阶段理论。他区分了从新手到专家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并详细描述了每个特定阶段的能力特征。随着职业能力的发展,到第四、五阶段,个体能够通过回忆引发假设与计划,能够超越信息加工的一般限度,自动化地完成一定的操作任务。具体来说,他们形成了整体认识相似事物的能力、不费力的理解能力、直观的反思复杂模式的能力、参与和应用经验的能力,能够熟练地在一定情境中进行迅速而准确的决策与行动。

从上述特征描述中不难看出,Dreyfus五阶段模型中第五阶段的职业专长、Rauner五阶段理论中第四、五阶段的职业能力,实质上与本文所要探讨的应用直觉进行决策与行动的能力特征不谋而合。个体在本职业领域内经过了相对漫长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的累积时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职业专长,在面临新问题或陌生情境时能作出自动化、统摄性的认知与操作反应,敏锐利用或改善以往的问题解决思路或策略,给当前任务以适当应对。当然,我们绝不能据此说职业专长的全部内容与表现就是个体运用直觉的能力,但却完全可以由此得出结论:直觉力是职业专长的一种表现,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构件。

(二)直觉力在有效决策与行动中的作用

作为职业专长的表现、职业能力的要件,直觉力有利于促成个体在本领域内展现出较强的职业胜任力,取得更优异的工作业绩,在有效决策与行动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提升决策效率。应用直觉力认知事物能够补偿有限理性的局限,极大地提升决策与行动的效率。这主要是由于个体在运用直觉力时,尤其注重的是在相对复杂、紧急的情境下,如何捕捉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信息的自动加工,对关键点的敏锐识别,从而迅速而高效地辅助决策与行动。特别是在时间较为敏感和机会较为有限的一些职业情境领域,运用直觉力能及时地作出处理当前问题的决断,如在急诊外科工作人员、飞行员、消防员等职业中具备这种能力是尤为必要的。

2.节省认知资源。直觉力使个体能够快速感知问题情境的关键信息,对于其中的琐碎细节、任务中较为熟悉的方面则不再经过意识的慎重思虑,受无关干扰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认知资源。同时,直觉力较强的人通常已掌握了大量的问题应对程序,他们能够有效利用自身的意识记忆,直接将其指向当前的工作任务,在较小的认知努力下,就能自如地使问题得以解决,任务得以完成。然而,有时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尽管已经识别了问题的关键点,但却无法运用惯常的应对程序使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接下来就有了直觉力第三个方面的作用与优势。

3.促进决策弹性。Eraut在回顾对职业专长的研究时指出,成熟的显性知识结构仅仅是良好职业表现的一个方面,而“可意会却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可以弥补由于显性知识与技术发展不足而留下的空白。这类知识往往不能通过一系列严密的逻辑规则和算法来体现,但当职业领域中的实践情境发生细微变化或变得更为复杂,运用以往固定化、程序化的应对策略难以使问题得以解决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直觉力在发挥作用时,不仅充分利用显性知识,而且能调动埋藏在个人经验中的隐性资源,灵活变通既有的认识与实践方法,重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引导个体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创造性地决策与行动。既然直觉力在有效决策与行动中具有如此显著的优越性,那么,促进个体这种能力的养成就是极为必要的。

三、直觉力的生成要素及养成

直觉力这种较高层次能力要素的生成决非偶然,它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而产生的。早在1999年,L.A.Burke和M.K.Miller就曾提出直觉力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认知、经验、潜意识。结合这些要素、直觉力的特征及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笔者将其生成要素主要概括为:显性职业知能、隐性职业经验及一定的内在决策机制。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促进个体直觉力的养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来说,直接传授似乎是不可能的,与其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一致,直觉力是沿着人的职业生涯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依据其生成要素,笔者提出加快其养成的思路要点。

(一)强化显性职业知能的学习与训练

一定直觉力的生成是以特定领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为先决条件的,即“职业知能”,主要指个体所习得的显性化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重复性、持续性的学习使其得以强化。

因此,一方面,职业教育应将促进个体直觉力的养成考虑在内。根据相关职业和专业的特点,努力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真正交融,强化学习者显性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尤其注重在真实的工作任务和情境中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注意补充专业领域内最新的职业知识、操作技能与发展技术,确保知识与技能的持续更新与完善。另一方面,除了教育者的引导,个体自身的努力是最为关键的。首先,应明确地意识到直觉力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学习和无数实践的过程。其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培训,经过不断的重复认知和反复的练习实践,在头脑中积淀并存贮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形成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积累与应用隐性职业经验

尤其对一些学徒出身的生产行家、能工巧匠而言,他们通过丰富的实践经历,成为本技术领域的专家、能手,但在应对复杂而棘手的问题情境时,用他们的话讲就是“在这行做久了,仅凭直觉在做”,出现“会做不会说,能做不能懂”的现象;事实上,并非任何一项技术都能准确而毫无保留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直觉力的生成不仅需要显性职业知能,而且需要隐性职业经验,包括基于自身知识存量和职业实践而形成技术规则、技术经验。它们来源于真实的实践活动与情境,学生难以从书本和教学中直接获取,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被体验和理解。

一方面,教育或培训者应注重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对学习者给以有效的引导。这就需要更多的专家型实训者的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和支持个体对相关技术规则、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资源的领悟与学习。另一方面,首先,个体应注重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人员接触,借助观察模仿、参与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与实践,使学习不仅仅局限于简单、机械的显性技能操作,而是体验到深藏在外显技术知识背后的隐性资源。其次,注重开展实践性思考,在体验与积累隐性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应用这些知识,挖掘其中的诀窍,形成更具变通性、更深层次的技术实践能力。

(三)多实践多经历,完善内在决策机制

个体在运用直觉力进行有效决策与行动时,其内在决策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Simon等人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发现,顶级大师往往能辨认和回想起大约5万种棋局,其中就包含着各种可能性的攻防策略。面临新任务时,他们对当前刺激进行内部知觉,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线索;根据头脑中已形成的“模式识别”,将当前信息或问题情境的性质、结构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信息进行瞬间对比与整合,形成问题连贯性的有意表征;从而寻求问题解决的关键线索和应对策略,促使个体应用直觉力进行有效决策与行动。

科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经历与实践越多,头脑中的模式就越多,与新事物比较、匹配、变通的能力就越强,就越有利于形成更为合理而高效的内在决策机制。因此,首先,个体应注重丰富本职业领域内的实践经历,以掌握更多关键性的“模式识别”和问题解决策略。其次,应注重在不同领域内的多种经历中发现彼此相通的信息识别模式与应用认知结构中既得信息的方法,完善内在决策机制。

总之,直觉力是个体职业能力的重要构件,是伴随人的职业生涯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促进其养成的。然而,通过哪些具体的途径,才能使这种能力的养成更具现实可行性与有效性,还是有待我们深入探究的内容。

名家专栏

徐国庆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教授、博

徐国庆(1971-),男,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