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两部委推现代学徒制思路相左

发布时间:2016-03-09 11:18   来源:财新网   作者:石睿   我要收藏

继教育部出台现代学徒制试点文件之后一年,人社部、财政部也下发了“企业为主”的学徒制方案。据财新记者了解,两套方案实施模式迥异,各自代表中国职教发展的两种思路。学校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目前这些问题仍没有明确的答案。

上述两项学徒制方案都以试点的形式推行。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包括17个试点城市、8家试点单位、以及100所高职院校。人社部、财政部推广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则确定了北京市等12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 每个试点省市选择3—5家具备相应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每家企业选拔100人左右参加学徒制培训。

在中国,学徒制对于公众而言并不陌生。“师傅带徒弟”的技艺传承方式,正是传统学徒制的体现,如今,学徒制则被看作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养,甚至对于企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促进作用。

但是,校企合作虽然已经被决策部门强调多年,落实情况却不尽人如意,业内人士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仅仅把学生作为短期廉价劳动力。

两套学徒制方案 两套管理班子

今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来两部门公开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其中强调的“企业为主”的学徒培养模式,并且明确相关部门给予企业的补贴数额及标准,被学者认为是调动企业积极性、解决校企合作难的有效方式。

具体而言,“企业为主”的学徒制主要表现在“企业可结合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学徒培养的主要职责由企业承担”、“ 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具体培养任务”等内容,即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前,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这份学徒制方案的思路则为“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并提出现代学徒制试点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

就学徒制而言,为什么会有两个思路相异的方案出台?对此,人社部官方回应称,教育部门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人社部和财政部组织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是同一制度框架下的探索和创新,只是在培养对象、实施主体、培训模式上有所不同,其核心目的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两种模式可以共同推进、相互借鉴、互为补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欧阳河则认为,两份学徒制方案不同的原因在于制定政策的管理部门有不同的思路和做法,人社部分管就业、劳动等方面,因此对企业的诉求了解更多,方案设置就会对企业有所侧重;而教育部门则更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全面发展,因此会十分重视学校的作用。

欧阳河向财新记者强调,中国职业教育由两个部门管理的现状“早就应该解决”,业界也在呼吁改革目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确实有多重类型,可以是重视全面发展的学历教育、也可以是就业针对性更强的职业资格培训,但是“管理部门应该还是要统一” 这样也更利于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的政策。

企业需求导向

针对目前校企合作难的现状,“企业为主”的学徒培养模式或能成为“破题”的一种途径。一位接近人社部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职业教育实施主体是学校,以学习的模式开展,“再怎么校企合作,再怎么向企业学习,还是要保留学校的特点和要求”;而从职业培训的角度,企业是主体,围绕岗位需求开展,“岗位需求导向是市场、企业说了算,更直观、更直接一些”。

欧阳河也表示,以前职业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尽管教育部门、学校做出很大努力,但是由于与市场、企业结合有限,“对岗位的针对性不够,对口就业率非常低”;如果以企业为主进行人才培养,就业很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也非常明确,对学生、对企业应该都有好处。

欧阳河告诉财新记者,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就建议中国把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转向针对企业需求的、更加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对于国家来讲效率要更高。因此,他认为,“从职业教育总的趋势来讲,应该是针对企业的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

正是由于“企业为主”的学徒制更切近市场,其培训对象也能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相结合。据上述接近人社部的人士介绍,企业新型学徒制“瞄准了低技能甚至无技能的青年劳动者也包括新生代农民工”,上述人群到企业工作之后,基本上从事简单劳动、体力劳动,很难走上技能成才这个道路,“企业新学徒制对他们就是很好的一个机会”。

上述人士向财新记者分析,以前企业招聘技能人才,要么通过与技工院校等培训机构合作办“订单班”的方式培养人才、要么直接招聘现有技能人才,现在增加了一种途径,招一些青年劳动者参与企业新型学徒试点,“国家给支持,培养一两年,也能成为技能岗位的中坚劳动者”。

上述人士提出,由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以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因此学徒来源范围很大,来源不仅有农民工群体,还包括新成长的其他各类青年劳动者。上述人士透露,北京市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就很少培养中级工,因为制造业外迁,北京市主要是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机构,这些企业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主要希望能培养出参与新产品研发、产品定型、改造、革新的高技能人才。

培训费用直补企业

此外,以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一大因素是所需成本较高,相应政府补贴不多,而此次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则明确了企业可以得到所支付培训费用的30%——60%。

《方案》提出,补贴数额一般可按企业支付给培训机构培训费用的60%确定,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应控制在4000-6000元的合理区间,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培训后未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只补贴标准的50%;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按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

对于企业而言,上限60%的培训补贴是否足够?直接招聘技能人才是否更能减少成本?对此,上述接近人社部的人士表示,目前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是居高不下,技能人才大致是1.5,高技能人才可能达到2,总体来说技能人才总量不足,而且技能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因此“仅靠招是不能满足我们国家企业的需求”,有些企业因为需要技能人才,此前通过“订单班”培养的投入比参与企业新学徒制更多。

可见,“企业为主”的学徒培养模式有助于更快的调整技能人才的供求状况,解决职业教育培育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现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特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虽然有利于学徒快速找到对口的工作,但是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在技术人才未来职业发展中同样至关重要。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德国虽然普遍开展学徒制的职业教育,超过90%的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参与学徒制,但是,德国职教体系的学生,并非单纯学习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而是需要花费近八成的时间学习数学、科学、语言等综合性知识。

长期关注中国职业教育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罗思高(Scott Rozelle)认为,职业教育的职责,并不是为特定的工作培养特定的技术工人,而是要让学生“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能获得成功”,因此“学会学习”,要比学习单一的技巧、然后去从事一份不久后就有可能会消失的职业重要得多。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