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评价方式和指标体系
对职业素养的评价多从职业素养的内容和培养目标体系出发。有研究者从冰山理论指出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出发,认为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显性职业素养的评价方式,正面临改革
显性职业素养的评价,目前多以“考试”“考证”和“竞赛”为主,这种方法存在三方面的质疑:
1.试卷考试的评价方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
2.对职业资格考试的依赖容易使职业教育异化为职业培训,从而丧失培养人的本质功能;
3.技能竞赛逐渐走向过分量化的误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量化造成竞赛不是基于“工作过程”而是基于“工作流程”。隐性职业素养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研究成果更少。也有些地区和学校开展了职业素养评价的尝试。
有代表性的是2015年上海,2016年福建在中职中试行的“档案袋评价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计划,请学生依特定的持续一段时间主动且系统地搜集、组织与形式学习成果的档案,以评定其努力、进步、成长情形。但整体看,当前职业素养评价重视工具性价值而忽视目的性价值、重视知识与技能测试而忽视其他素质评价、重视统一性评价而忽视个性化发展评价等问题。
北京商业学校实施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多元评价,设立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系列证书,作为学生必取证书和实习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以成长日记的形式编写了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手册》,包含成长指南、成长足迹、成长收获、成长见证、成长感悟等内容,对接“九训”载体,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帮助学生明确成长目标,激发成长动力。依据考核评价标准,通过“九训”载体,以学生行为表现、意志品质、职业态度和成长进步为依据,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企业评价有机结合,从评价主体、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考核,为学生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起到导航作用。
有研究者进行职业素养评价方式的创新,提出“职业行动目标测量方法
1. 要设计精确、具体和可操作的职业行动目标,明确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准确进行“行动任务描述”对于该活动的行动目标描述应尽量使用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为动词。
2.要制定科学的评定标准和流程。要求制定具体的评价细则,并严格按照“制订评价计划—创设任务评价情境—设计评价标准—编制评价工具—与学生商定评价目标、要求和程序—实施评价”的程序进行。
3.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记录工具,客观、翔实地记录行动过程。评价者观察学习者的职业行动,可以是参与式,也可以是非参与式。采用非参与式要合理使用录像机、摄像机、照相机、观察提纲、记录表格等记录工具。
4.要合理使用评价信息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分析的方法。由评价者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表现来分析目标达成度,确定发展方向,并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