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 主页 > 专栏 > 名家文章

别把在学校里做的规划太当真!

发布时间:2016-02-19 10:36   来源:成功就业   作者:陈宇   我要收藏

季春时节,万物始萌。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学阶段对于个人职业生涯来说,就好比是孕育希望、理想萌芽的春天。在这人生的春天里,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呢?

近年来,由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然而对于“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由于出发角度各异,社会上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为此,记者总结归纳了正反两面几种不同的意见,并就此采访了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教授,听听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正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应该从大一就开始进行规划,临到毕业找工作时再规划就太迟了!

反方: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做出的规划才具有可行性,因此生涯规划不应该从大一做起。

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最合适?

陈宇:不要把在学校里做的职业规划太当真!

许多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设成一门课程,作为学生考试评分的一项,我觉得这就有些太不靠谱,太形式化了。其实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搞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事,然后让自己朝这个方向努力。比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多元智能理论等心理学界比较成熟的理论知识,不管是六种性向,还是八种智能,实际上都是在说明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善于与文字打交道,有的人善于与人打交道,有的人关于与自然打交道,有的人善于与数字打交道……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认识自己。但是我们不能把在学校里做的规划太当真,也就是说不要把这个规划当成是自己将来必须照走的职场路线图。

就像我们从小写作文,有的孩子说想当老师,有的孩子说想开飞机……任何理想都是可以的,没有对错,但我们不一定非得实现。理想能否实现,是职场与个人互动的结果。比如你在大学期间规划以后当软件工程师,但是当你毕业时,软件工程师人才过剩了,竞争非常激烈,也许你根本进不了这个行业。现实的职场是人生的一种硬约束,它是你无法改变的。

职场与人的关系,就好比是山与水的关系,水要根据山的形状改变流向,而人也需要根据职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规划。大学生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这种应变能力,即软实力,来应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的但是对于你来说又是不可改变的环境。职场的变化就像是刮风下雨、地震海啸,你改变不了,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应对现实。比如刚才说到的软件工程师,你进不了IT领域,那你就看能不能进入机电领域等其他行业,现在机加工也开始变成数控的了,也可能需要IT人才。

正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滞后,而西方管理学中有关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则比较系统、先进,所以应该多学习西方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国内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反方:西方理论再好,但也未必适应中国的教育,中国大学生与西方大学生相比,缺乏自我认知,西方“真经”掌控不了中国人生,所以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问题:大学生应该如何行动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

陈宇:大学生应当把进入大学就看作是进入理论联系实际的职场的开始。

我觉得不能说西方的理论不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西方的理论从心理学或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出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和性向特征,这些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有人说中国的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对未知领域的主动积极探索精神都给压抑了。

我认为好奇心、想像力和挑战精神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最重要的标志。而我国正是缺乏这种能够与西方正面抗衡的创新型人才。以现在流行的苹果iphone手机为例,这就是一个好奇心、想像力和挑战精神的产物。iphone手机的生产,苹果公司出的是想像力,即设计理念,其图纸在日本完成,关键器材在韩国生产,最后所有的手机都在中国的富士康生产。如果iphone手机产生100块钱的利润,那么分配比例就是苹果公司拿50元,日本拿30元,韩国拿15块,加班加点生产最后成品的中国只能拿5元。因为这些流水线上的工作是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训练的普通工人都能做的。

培养好奇心、想像力和挑战精神这三种重要素质,需要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但是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都还属于应试教育,孩子的生活全部被老师和家长安排,他们就像是做题的机器、考试的机器,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之所以说西方的理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根源就在这里。

我觉得不应该贬低西方的理论。这些理论是对人性的总结。我们既然已经熬到大学了,大家就应该根据这些理论去了解一下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根据职场的要求,来培养锻炼自己。我们要把进入大学就看作是进入了职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大学四年中逐步培养起自己适应职场的软实力。比如,我认为学校的球场就是与职场十分接近的一个环境。打球时,既要把对手打败,但是又不能把对手消灭;既要竞争,又要合作;既会感受胜利的喜悦,又要经历失败的挫折,这都是人生重要的情感阅历,踢一场球也许远比坐在教室里听一些很不靠谱的课更实用。

根据多年观察,我总结了一下,在职场到底什么样的人能成功:

第一,他(她)每天用笑容迎接生活和工作;

第二,他(她)的到来是团队的企盼和快乐;

第三,遇到难题时,领导总会想到他(她)。

我认为任何人只要具备其中一条就能成功。如果三条齐备,则前途无量、贵不可言。

正方: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扮好不同的角色,学生就应该把书读好,因为工作以后不可能再有大把的学习时间。而且学习态度不好的人,将来进入职场工作态度很可能就会有问题。

反方:光成绩好是没用的,规划离不开实践,而用人单位也喜欢能很快上手工作的毕业生。所以学生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一方面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辨明今后求职的方向。

问题:在校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陈宇:人生是否成功,要靠职场的成败来说明。

我觉得这些观点从各自的角度看,都有他的道理,用人单位都希望能找到既有知识又能干活的人。由于人的实际情况总是千差万别,所以不可能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是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以适用任何人,那就是你能否在职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看你的知识和能力能否在职场上充分发挥出来,而不在于你在学校到底有多少时间用来学知识,又有多少时间用来实践。

进入职场后,你在学校里的一切考试成绩,一切曾让你欣喜若狂、或痛不欲生的分数,都成为过去,成了你青春的回忆。你的人生是否成功,最终不可能靠那些分数,只能靠职场的成败来说明。现在许多媒体和学校喜欢宣传高考状元,其实考场不是你的证明,一个人不能用考试成绩来证明你的实力。考试虽然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并不是那么关键,你最后能不能成功,要看你在职场的表现。

可能技术性强的专业,学生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实习;而理论性强的专业,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学校进行课题研究。所以平衡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要根据各自的实践情况来协调。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人,他可能会更清楚应该如何分配时间,下一步要做什么。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我们要通过学习与实践去努力寻找自己适合的发展道路。

名家专栏

陈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导

  陈宇,又名陈老宇,男,湖南南县人,国家劳动保障资深专家、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