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培育学校特色与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6-03-14 09:36   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程灵   我要收藏

特色学校指有特色的学校,是对办学中能出色地完成学校教育任务,而又在整体上具有独特、稳定、优质的个性风貌的学校的统称。有学者认为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形式。

特色学校的独特载体是学校特色,通过特色的形成与培育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是特色学校的主要尺度就在于学校特色的发展程度。

一、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自主发展过程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特色学校是以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等区别于其他学校并为社会所认可的学校。无论何种类型的特色学校的创建都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更多更好的发展可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突出“特色”,关注学校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与学校发展的历史比较优势、办学理念的历史演变和未来预期、办学理念在教师中的认可和接纳的程度等要素,这就需要学校具备良好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强调的是培育和提升学校自主发展力。因此,特色学校的创建一定要依靠学校的自主改革,挖掘本校的优势、秉承学校的传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项目并最终发展成学校特色。

1. “ 特色点——特色面——特色体”的培育过程

创建过程中,学校对自身特色的存在与发展要有一个理性的反思,要审视学校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表现出对学校历史的继承、发掘和优化。最初是由一个特色项目(特色点)引发开来,以特色点作为特色学校创建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某一方面与众不同的个性,形成学校特色(特色面),如办学模式特色、地域文化特色、课堂教学特色、教育科研特色、学科建设特色、组织管理特色等;然后,通过长期的渗透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体),产生多个角度、不同类别的特色学校。

这其中,可能有以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为切入点的。如,江苏洋思中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个班级中分科设立学习小组,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精心设计课程,构建起“必修课+拓展类校本选修课+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即“6+1+1”的课程体系,打造学校课程特色。同时,也可以着力于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思想创新的学校特色培育。比如,上海市闸北八中于1987 年,启动了“成功教育实验”,通过实践探索,改革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教学中使学生从开始经历“帮助成功”、到鼓励学生“尝试成功”、最终让学生达到“自主成功”,并总结出“成功教育”的理念、概念、内涵、三要素和方法,逐步形成独具闸北八中特色的“成功教育”。此外,有的学校还利用区域民俗文化传统的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如四川黄龙溪学校以当地的民俗——火龙灯舞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古镇文化开展活动,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如双语小导游、古镇风韵颂、民间工艺体验乐园、种植园、教师发展与古镇旅游发展交融互动等,也促进学校教学的整合,打造“乡村古镇旅游文化特色学校”,从而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创建的特色体既可以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等特长教育型的特色学校,也可以是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成效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特色学校;既可以建成体现地方特色的特色学校,也可以侧重体现开放胸怀、着眼于国际文化交流的特色学校;既要有传统教育类型的,也要有面向未来的特色学校。

2. “特色理念——特色行动——特色成果”的运行进程

特色理念是用简明、严谨、鲜明的概念表述办学特色的思想观念,既包括校长和领导团队个性化认识、也包含教师对其要领的理解和认同。特色理念是历史概括、现实实践和未来趋势的综合,渗透于整个学校工作之中,表现为明确的特色目标和相应的目标体系、符合学校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规划。

特色行动包括管理制度、课程体系、育人方法等具体可行的学校特色项目,能突出校本资源优势,是学校自我超越的突破口。如,组织书法、写字、陶艺等技术或艺术教育的项目,或德、智、体、美、劳中某一方面的特色活动。又如,学校、班级物化环境建设的教育性与学校特色主体要求相和谐;校园内有特色学术研讨的自由环境和氛围;邀请家长、社区及有关单位来校辅导,增强社区对特色学校的认同等。

特色成果是一种校本成就,能凸显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一方面,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的正面影响,自身改革的效果明显,具有相应特色的教师队伍、有关的研究成果、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尤其是学生成果方面,水平较高的特长生群体反映特色的质量、大多数学生参与的质量反映特色普及程度。既反映对学校历史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深度),又体现对学校当前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的渗透程度(广度)。另一方面,特色成果可表现出区域内特色项目的先进性、新颖性,在社会评价上形成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合格——特色——优质”的发展历程

独特性是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规范管理是特色学校形成的土壤,一所管理不规范的学校是很难想象会有特色产生的;以特色建设之名举办实验班、特长班之类是不规范,也不符合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校正确地自我评价学校发展的阶段,建设成特色学校是实现学校发展的一次跨越;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建高水平的特色学校,将实现第二次跨越,进一步推动学校向优质学校发展。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就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面对最初的困境,在抓常规的基础上,杜郎口中学对教师备课、上课、业务学习等方面有了新的管理规定,在课堂气氛、活动形式、学生活动量、教师基本功等方面对教师上课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要求。以组织管理为学校特色加以培育,短短几年,杜郎口中学由原来的教育教学双差学校,一跃成为仕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走过了一条从乱到治、由治到改的特色之路。

二、当前特色学校创建的主要问题

经过努力,目前相当数量的知名学校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有部分学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还有一批学校处在探索阶段。但从总体上看,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 仓促创建,流于形式

有的学校或是在上级开大会、下指标的情况下,或是看到其他学校创建成果、出于跟风的习惯,为了特色而特色,校领导一拍脑袋就提出了片面、空泛或不切实际的创建方案。由于缺乏办学理念,开发出一个特色项目就以为自己是特色学校了;一旦被专家否定了,又匆匆换上另一个特色项目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像无头苍蝇一样。实际上,特色不在于所选中的特色概念,而在于学校的特色文化,比如,同样选择艺术特色,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资源不同、地域不同、学生的兴趣不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2. 盲目定位,自我陶醉

有些学校设定的特色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或过于依赖领导、专家的意志,特色目标的设定没有集全校师生和家长的集体智慧,所制定的特色目标不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的学校为特色而特色,过于强调人无我有。为了发掘出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色项目绞尽脑汁,反而严重束缚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还有的学校一味强调把培养学生的某一特长视为特色,出现“课外搞特色,课堂抓应试”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为了能让少数学生获得比赛奖项,强制要求全体学生学习同一特长,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将特色定位于个别学生的培养上,这些做法完全背离了创建特色学校的宗旨和目的。其实特长只是特色的一方面,特长重在知识技能,而特色重在精神文化。一所学校如果不顾学生的发展要求,忽视弱势群体,绝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三、培育学校特色和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建议

围绕改变学校同质化现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创建特色学校已然是许多学校发展的方向。为此,需要考虑几方面的要素。

1. 注重各级教育部门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在相当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市(县、区)教育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出现教育管理职能“缺位”、“越位”现象,学校要办出特色办成品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一个地区的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要顺利开展,往往是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其主导和推动作用为前提的。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进行规划和引导,在所辖区域内形成创建特色学校的浓厚气氛,并通过组织学习、交流和研讨等方式,帮助各个学校选拔和培养校长及骨干教师,领导教育研究机构大力扶持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给予学校资金和师资上的支持,帮助学校配备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例如,重庆市2007 年开始实施教育部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永川区积极响应,当年就出台《永川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为永川区的特色学校建设指明方向、理清思路。随后构建了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基层各个学校的分层合作机制,明确各自责权,为特色学校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他们还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适当评价各个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成果,发挥评价体系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积极作用。此外,永川区教委给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发放专项补贴,并从2008 年起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使永川区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3]。重庆市北碚区还实行捆绑帮扶措施,让先进学校帮助薄弱学校,推动薄弱学校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北碚区夏坝中学在朝阳中学的帮助下发掘出自己的教学特色点,开展“问题式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 积极利用教育研究机构的智力支持和引领作用

教育研究机构研究国内和国外创建特色学校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有其特有的优势,一方面可以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组建专家团队为创建特色学校提出合理的建议,组织专家小组深入到学校中,通过调研、分析诊断、凝练特色、培训教师等活动,直接参与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除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研究机构还可以指导学校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将先进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利于其他学校学习借鉴,推动特色学校的建设。有了教育研究机构的智力支持和引领,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更高效地实现创建特色学校的目标。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构建了包含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如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等)、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人员和中小学校长的研究指导小组,指导各个中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

3. 充分发挥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的核心主体作用

学校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决策主体,学校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最终实施者,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成员,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作为外因可以起到引导、推动和支持作用,但是外因必须要通过学校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即使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内如果没有创建特色学校的动力和行动,创建特色学校也只能是空谈。而有些薄弱学校,则在缺乏外界支持的条件下,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所在,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以自己的薄弱点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甩掉薄弱帽子的同时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逐步成为有优质个性的特色学校。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和江苏东庐中学,都是在被列入撤并学校名单的情况下,发愤图强,通过自主改革,以课改作为突破口最终发展为特色学校的。

因此,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学校的核心主体地位。校方要有创建特色学校的愿望,然后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提出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并设定、实施和改进创建特色学校的方案,才能实现创建特色学校的目标。在提出创建特色学校方案之前,学校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深入调查和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校潜在的软件和硬件优势,争取校内外各方面的支持。然后再依据学校实际,群策群力制定出符合本校特色的创建方案,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之路,实现从特色点到特色面、最终形成特色体的上升路。

(1)理念要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秀的办学理念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只有在科学的特色理念的指导下,特色学校建设才有明确的定位,才能提出相应的办学策略和规划,并逐步实现特色学校的创建。因此,创办特色学校首先需要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这就要求学校教职工在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基础上,从所在学校的实际出发,探寻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理念。(2)队伍是关键。学校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校长和教师队伍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综观一些特色学校创办的过程不难发现,校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之所以能够从一所等待撤并的学校转变为国内的课改名校,就是因为有崔其升校长的办学理念和不懈努力。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的特色影响特色学校的定位,全体教师都认同的特色学校办学理念,才能在教师的日常教育工作中被贯彻,而实施特色学校办学理念更需要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学校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教师的计划,帮助每一位教师更好地成长,使特色学校的理念得以全面实现。

(3)课题能带动。课题研究为特色学校创建提供理论指导和科研支持,从而带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通过课题研究,探索特色学校的内涵,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与方法。重点抓住特色学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组织基于特色项目的教育科研(针对特色项目的专门研究)、与特色具有对应关系的课题研究、常规的经常性特色项目研究,等等。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突破难题,形成经验,凝练理论以指导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课题研究中,一线教师要积极参与研究,与教育教学专家们共同解决特色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文化为核心。特色学校特色的核心是文化。学校文化是师生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是在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化特征,它不需要刻意表演或展示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成熟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的精髓,是形成特色学校的标志,是学校特色为社会所认可的标志。正如人们一提到北京大学,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学校文化是在特色学校建设理念形成后,在实施特色学校建设中逐步形成的。有特长项目的学校不一定是特色学校,一所特色学校可以没有具体的特长项目,但一定会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就是其学校文化。学生成长在特色学校中,学生的个性将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的特色个性,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一所没有独特文化的学校就像一座“教育工厂”,学生对学校而言就是来完成各种学习指标的,比如及格率、升学率、优秀率和奖牌奖杯数等,谈不上学校的特色。

总之,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创建中不能苛求完美。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特色学校创建方面的丰富经验,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及时反思调整实施策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和优化学校的个性,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特色学校。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