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校园欺凌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危害

发布时间:2017-01-13 14:18   来源:报刊杂志   作者:千秋业编辑   我要收藏

  校园欺凌除了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外,还会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校园欺凌对受欺凌者心理产生影响。首先易导致受欺凌学生形成消极人格特征。使受欺凌者形成内向、孤僻、自卑等消极人格特征,使之常常处于恐惧、紧张和焦虑之中,易形成胆怯、畏缩心理,严重者可能造成人格障碍。尤为严重的是,由于长期受欺凌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释放,受欺凌者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也会爆发攻击性行为,进而欺凌其他中小学生。所以欺凌现象可能“培养”出更多欺凌者。其次,欺凌易导致受欺凌学生学业适应困难。遭受欺凌的中小学生会对曾经受到伤害的地点和场所产生恐惧、不安等情绪,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为避免再次受到伤害,受欺凌者往往远离学校的某些场所,对学校逐渐失去兴趣,甚至离开学校。欺凌行为易导致受欺凌学生情绪紧张、焦虑,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因而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致使学习困难。最后,欺凌易导致受欺凌学生出现社会化障碍。受欺凌者在人际交往中多表现出行为退缩,久而久之会产生退缩、顺从等行为,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受欺凌者往往又倾向于内部归因,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导致其对自己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直接影响其社会性的正常发展。
  二、校园欺凌对欺凌者心理产生影响。校园欺凌中受到伤害的并不只是受欺凌者。欺凌行为既损人又害己,既给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也给欺凌者自身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影响其人格发展和正常社会化进程。首先,欺凌易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校园欺凌易滋生欺凌者骄横跋扈、恃强凌弱、敏感多疑等不良人格特点,以致于在成年后往往心理也不健全,多表现出固执、偏执、狭隘及易怒的倾向,容易与周围人发生摩擦,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有着欺凌行为习惯的中小学生会将欺凌作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更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特点。如果中小学生早期的欺凌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矫正,欺凌者会形成暴力倾向,在遭遇挫折和面临困境时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其次,欺凌易导致欺凌者出现社会化障碍。由于欺凌者的不良个性特点,在与同伴群体的交往中不受欢迎,容易被拒绝且难以融入同伴群体之中。同时,同伴群体对欺凌者的暴力、攻击行为并不认同,而且往往因为害怕而远离欺凌者。所以,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欺凌者会遭到同伴群体的拒绝而处于孤立的境地,人际交往困难。最后,欺凌易助长欺凌者的攻击性倾向。欺凌会导致欺凌者以后行为失调或者产生暴力倾向。欺凌者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暴力强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从而增强攻击性倾向。校园欺凌也容易使欺凌者集合在一起结成不良同伴团伙,进一步增加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于是,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中小学阶段经常扮演欺凌角色者在成年后犯罪的概率很高。
  三、对其他同学的影响。欺凌行为的消极影响还会蔓延影响到其他学生或群体。其他中小学生也会以某种方式推动甚至效仿欺凌行为,同时还会使广大学生感到攻击和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会催生出更多的欺凌者。另外,欺凌行为的发生对整个校园环境也有严重的消极影响,会使中小学生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