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网络欺负及其特征、危害

发布时间:2017-01-13 14:27   来源:报刊杂志   作者:千秋业编辑   我要收藏

  网络欺负是指在网络情境下,个人或团体利用信息和交流技术,如即时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个人网站和网上论坛等对他人进行蓄意、反复、恶意的欺负行为。欺负者会以受欺负者的外表、身世、学习成绩、生理缺陷或疾病等作为话题,从而给被欺负者带来困扰。
  网络欺负的类型。网络欺负的类型主要有即时信息、手机、电子邮件、网站或网络论坛和博客等。1、即时信息,指各种在线聊天工具,如电脑QQ、手机QQ、手机短信、微信等。这种类型的交流方式为网络上传送暴力、卑劣和淫秽的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在青少年之间容易发生“关系性侵犯”——即青少年恶意操纵同龄伙伴关系或朋友关系,如青少年将同学加为好友列表,然后用匿名方式通过社会排斥和传播恶意谣言给他人造成极大伤害。除了文字,还有图片信息的传送,如,在网上传送伙伴的照片,以至于他人可以随意插入贬损或诽谤的评论并公之于众。同时,欺负者也会以创造不符合欺负对象实际的相貌,去侮辱和嘲笑他们,从而对被欺负者造成心理伤害。2、电子邮件。使用者可以为自己注册多个匿名邮箱,只要有欺负目标的邮箱地址,欺负者就可以传递恶意文本、声音甚至图片。由于电子邮件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欺负者却可以逃避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受的惩罚,因此大大增加了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率。3、网站或网络论坛BBS。欺负者很容易就能建立一个免费网站或网络论坛,用来嘲弄他人,这种欺负方式还出现了小团体欺负现象。作为一个俱乐部,可以多人在论坛或网站上制造一些令人厌恶的信息,以满足自己捉弄别人的心理,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访问其网站。4、博客。欺负者可以进入被欺负者的博客,作为一个匿名游客去浏览,并传播关于欺负对象个人思想的卑劣的言论,也可以将欺负对象的博客评论引用到自己的博客、网站或论坛上,从而制造对欺负对象贬损的言论,这与发送到网站上的欺侮性质的言论类似。
  网络欺负的特征很难被发现,危害更大。欺负行为之所以难以被发现,主要源于两点:一方面是青少年隐私的不容干预性。现代青少年很看重自己的隐私,当他们收到骚扰邮件或即时短信时,父母会因为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去关注,也就失去了援助的机会。另一方面出于青少年交往的需要。由于对同龄人的依赖,青少年往往强烈地渴望社会认同,所以,当他们收到恶意信息时会控制不住地去回应那些卑劣或带威胁性的信息。随着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对计算机和手机的依赖程度的增加,他们受到网络欺负的影响将更大。当受到网络欺负时,他们往往保持沉默或只有微妙的情绪变动,所以家长一般注意不到这些变化。在危害范围上,为了躲避面对面欺负,个体可以选择躲在家里寻求保护。但在虚拟世界中,即使个体躲在自己家中,也不会有安全感,尽管可以通过更改网名、下线、关机来摆脱网络欺负行为,但却只是暂时的,因为受欺负者无法脱离手机和计算机,这会使青少年感到与同伴的疏远而更可能受到孤立的伤害。
  可见,比起面对面欺负,网络欺负的受欺负者更难逃脱或避免被欺负。在知情权上,面对面的欺负直接明了,那些欺负者常常是校园里的“公众人物”。网络欺负者则捉摸不定,网络的匿名性使受害者心理更为恐慌。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欺负自己的究竟是最好的朋友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抑或是不止一个人在参与其中。他们只会更迷惑,不相信任何人,这种看不见的威胁比当面受欺负更可怕。由于目前尚没有很好的制止网络欺负的措施,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因此受欺负者通常也不愿意将受欺负的事情告诉别人,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告诉也无济于事。比起身体上的伤害,受欺负者会感到更加脆弱和孤单,这种情感上的创伤经历也许会终其一生。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