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新时期学校欺负问题的原因解析

发布时间:2017-01-13 14:20   来源:报刊杂志   作者:千秋业编辑   我要收藏

  一、相关管理的缺位。1、国家尚未形成有效应对学校欺负行为的法律体系。我国法律法规均未明确提及学校欺负行为。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比如美国,一直较为重视对学生人身权利的保护,因而在各州相关法律中,会对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相关行为做惩戒性规定。如印第安纳州的相关法律中即认定:“对同学或学校员工造成或意图造成身体伤害”的,可以对其进行长期停学的惩戒。并在法律层面为保证这类惩罚的程序正当进行了规定。2、多数学校尚未形成应对学校欺负行为的有效手段。对于学校欺负行为,多数学校为保护声誉而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导致相关受欺负者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欺负者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学校往往重视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和核心素养,忽视对于学生的安全管理与教育,或者将管理与惩罚等同,进而造成处置、预防学校欺负行为发生的策略缺失。此外,教师未能对学校欺负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和遏制。对于学生中的小团体缺少关注,学生向老师报告欺负行为,很多老师不是很重视,不了了之,或者就是简单批评几句,没有起到遏制欺负行为的作用,导致学生认为向老师报告了也没有用。
  二、父母缺席与理念偏差。1、很多父母无力和无意识关注未成年人的个人成长,孩子缺乏家庭呵护与教育教养,不良行为的风险加大。父母缺席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更易形成不良行为。同时,父母缺席的未成年人更易成为学校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会被其他同龄人施以各种欺负。极端的情况甚至可能出现由于被欺负而导致的欺负行为。2、一些父母的基本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一些家长过分溺爱,或者纵容不良行为,或者鼓励未成年人“以暴制暴”,捍卫自身权益,这些理念导致了孩子暴力倾向性的增加以及价值观的偏差。此外,一些父母重管教轻情感的教育方式,包括父母间发生矛盾时的处理方式等也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的行为从小即出现暴力倾向。
  三、信息失控。一方面,新媒体带给人类无尽的信息资源,需要有一定的机制来帮助未成年人过滤信息。而我国对于相关信息分类、审查机制的缺失,未成年人暴露在一个毫无限制的信息世界之中,容易学会各种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也使未成年人深受影响。社会进化论等思潮所带来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以暴制暴”的论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的基本价值观。这些影响使得未成年人表现得更为利己和价值扭曲,助长了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