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高职院校战略规划构成要素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03-16 09:24   来源: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   作者:曹 明   我要收藏

每隔五年制订一次的“五年规划”是国家各机构、单位和实体最重要的规划方案。它包含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国企到私企各类实体的经济建设思路、社会发展方向;它也让全国上下对于国家当前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凝聚共识,从而有利于协调各个层级和各个部门的发展步调。每一个实体所制定的规划是一个凝聚事业发展的体系,大学发展规划也是一个多元综合的体系,具体包含发展战略规划、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师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其中战略规划又统领了其他各子规划制定,其他子规划都是战略规划实现的具体表达。

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所以高职院校战略规划制定和研究的工作也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办学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因此,高职院校的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工作将会在新一轮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职教体系的还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各类型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的特质,在抓住战略规划的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可以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

一、高职院校硬实力发展要素

所谓硬实力,通俗的说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高职院校的战略规划在硬实力发展上要全面了解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清醒的认识高职发展的宏观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学院发展的规模;设置的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实训教学设备的配套等。

(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明确专业建设定位,构建与专业建设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要明确高职院校目标定位。高职院校要以国家与区域社会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为依据,明确学院中长期发展的目标定位,把握住院校发展的具体方向。一所不能有效适应和融入社会和区域环境的高职院校,是难以形成学院核心发展力的。一个学院的核心发展力是由学院办学历史、学风校风和学院凝聚的特色所决定的,这些方面都是学院内生的,学院可以通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进行培育,但往往一个学院的核心发展力是不具有模仿性的。因此,明确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战略规划制定的基础也是形成高职核心发展竞争力的前提。

专业设置应突出区域市场性。高职院校要针对区域企业、行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及技能型劳动力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重点把握国家经济产业宏观政策,研究国内外先进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灵活设置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既让专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专业设置要特色化发展。整合学院资源,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专业,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已有的优势专业领域,在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保持学院优势专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局面,在学院实现以特色优势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发展。专业群的发展又能解决交叉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办学实践表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和影响学院发展的核心。

要突出高职院校师资的双师技能。针对目前绝大部分教师,一不是师范院校毕业,二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现状,不能放任发展也不能矫枉过正,而是应该做好师资队伍发展的专业规划,对教师提出师范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双重要求,并提供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明确的考核标准,推动和实现与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如何建立好一支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将影响到学院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既需要有使用标准,又需要有相应的建设制度,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完善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注意提高高职师资的科技服务能力。目前,就整体而言,高职院校教师的技术理论水平比实践能力要强,但是面对高职院专业建设的现状,高职院校的师资要将专业技术研究与区域行业企业技术需求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高职院校师资科研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软实力发展要素

高职院校发展的软实力是学院在整个社会环境中,随着办学历史的延长,逐步形成的学院固有的文化,并以该文化影响到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软实力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学院的文化、品牌、社会影响力及影响学院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社会环境等等。

(一)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将不断提高,国人接受各类职业教育的需求将会是终身性的,同样社会对高素质从业者的需要也将是多层次的。

从时间维度上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从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的建立开始,到80年代末期,职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126所。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到了国家层面。1996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高职院校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截至2012年4月,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高职院校就占1270余所,比例高达近60%。

从空间维度上看,高职院可大致分为天津、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等处于整体质量均衡靠前的第一批次,其中浙江省有高职院校47所,这与地区经济发展布局有直接的关系。上海、广东、北京、重庆、湖北等整体质量较好但不均衡的第二批次,这些地方存在经济社会或产业布局分布不是很均匀。还有安徽、吉林、广西等整体质量一般但不均衡的第三批次以及部分如甘肃、贵州、海南、西藏、青海等整体质量较差且不均衡的第四批区域。

(二)高职院校发展的品牌战略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高校发展的战略就是让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即是鲜明地建立品牌。

一般制定一个新的战略均要求建立新的或者至少更新了的组织结构,才能使已近扩大了的事业更有效地运营,因为组织结构不仅是战略规划实施的主要载体,而且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战略的形成和选择过程,两者之间是互相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品牌应是建立在校情差异、定位明确、特色彰显、策略个性、目标一致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这个共性目标又是各高职院校制定个性化发展策略谋求自身发展的方向。

建设具有品牌效应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关键要素,只有为社会提供有特色、有内涵的品牌服务,才能有效提升院校的核心发展力,因此,战略规划也是院校品牌构建和提升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院校的办学内涵、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办学特色等方面。

三、高职院校战略规划建设机制要素战略规划

除了核心要素之外,还有众多具体的目标分解任务、实施任务的措施、措施执行的条件以及结果的反馈等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在一个规划制定过程当中系统体现,就不可能形成制度化的战略规划建设局面。

(一)战略规划制定的制度化建设

建设一个成熟、规范和有序的战略规划,往往需要明确高职院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步骤,这包括校内外信息搜集、专业调研咨询、文件文本形成、具体的实施与有效的监控等;加强对学院战略目标的宣传,并努力在学院的建设发展具体项目中实践,形成全院统一的办学思路并在社会上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与品牌;建设有助于学院战略目标实现的专业人才队伍,强化全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全院师生为同一个战略目标奋斗的局面。

(二)战略规划可行性与执行保障机制建设

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核心工作是研究学院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市场、风险和竞争情况,预测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进而制定学院的战略目标。而战略规划实施的本质是基于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以适应战略目标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其着眼点是学院内部现状,实施过程中会伴随着学院发展、组织变革、政策调整,甚至办学规格、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的变化。由于这些着眼点的内外差异,造成学院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之间的脱节,让高职院校在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充满变数与风险。因此,战略规划执行保障机制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战略规划评价机制建设

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缺少监控机制、缺乏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以及实施中很少体现部门主管问责制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战略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建立战略规划的定期跟踪回顾机制,从而能迅速应对高职院校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跟踪和修订机制有利于促进战略规划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在高速发展情境下的适应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必须把调整作为实施规划的主线,把改革作为实施规划的动力,把发展作为规划的主题,把提高学院综合竞争力作为实施规划的根本出发点。

高职院校在实施特色品牌战略过程中,要始终把教育创新放到首位,将培养具有高素质、创业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新阶段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紧贴市场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开放式校企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柔性化与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创新。

一个好的战略规划,必须注意处理好各方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及院校发展的环境分析、特色凸显、定位明确等,从而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