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社团活动也深受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愈发突出,但是,学生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视程度不够,科学定位不准。从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学校行政、党团、学生会组织与社团保持关心、指导和帮助的关系,但没有明确的行政隶属关系,一般多由团委指导,学校层面上重视不够。有的学校认为学生社团就是单纯的学生课外活动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学生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它其实就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有的学校认为社团既然是自发性组织,就没有必要进行任何干预,在组织、场地和经费等方面也重视不够。而团委在指导社团工作时统得过死、抓得太紧,学生社团活动通常由团委安排和组织,社团只能协助上级组织开展活动,经常为团委组织的活动让路,从而挫伤了社团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社团工作缺乏自主性。
二、指导力量不够,活动质量不高。各学校目前基本上没有配备社团工作的专职指导老师,学生社团的指导力量主要来自于团委。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老师直接指导的社团,其专业力量和深度都显薄弱和不足。因为社团数量众多,社团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要求较宽,光靠团委老师很难实现有的放矢的指导,请专业老师做做面上的指导也许可以,但是要他们经常与学生泡在一起,需要计算一定的教师工作量,有的学校可能做不到。因为学校社团工作一般是公益性的,报酬较低,或者根本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指导社团的积极性。如果缺乏教师指导,社团建设缺乏一定的深度,那么很多具体的社团活动就有可能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而缺乏内涵,最终显得层次不高,效果不好,也降低了社团本身在学生中的吸引力。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不合理。制度建设是社团事业发展的保证。但学校社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内部管理较为混乱。有的学生误以为社团不受任何约束,因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工作随意性很大。而传统的设置制度和管理模式过分强调宏观控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团发展的需要,如过于强调全校社团整体性而影响院系作用的发挥,没有形成学校、院系多级社团,不利于调动院系的积极性;科技创新型和专业交叉类的社团较少,不符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新兴社团成立和发展太慢,不能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整个社团工作往往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等等。
四、客观条件受限,活动制约较多。学校对社团重视不够直接导致社团活动经常在场地、设备和经费支持等方面受到限制,这严重制约社团发展。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一部分来自会员费,一部分来自校团委的支持,有些社团通过公司、企业联系赞助。但随着社团数量和开展活动次数的增加,社团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只有在降低社团建设和活动成本上动脑筋了,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社团的影响力和社团活动的综合效果。另外,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紧张,能够给社团运用的资源微乎其微,即便是租借,有时也会出现时间上的冲突,往往是社团活动为其他活动让路。
五、社团干部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目前社团干部存在素质能力较差、流动性很大、缺少系统培训等问题,严重影响社团工作的健康发展。部分社团干部以前很少或没有担任学生干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难以胜任复杂的社团工作。有的团委老师考虑社团干部的实际情况,特别加大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力度,甚至包办一些具体的工作,这又使得部分社团干部产生依赖思想或不满而退出社团,使社团失去应有的自主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