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中职生职业精神匮乏的教育反思

发布时间:2017-01-19 15:49   来源:报刊杂志   作者:千秋业编辑   我要收藏

一、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缺少个体适应性。目前中职校德育课使用的教材是《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一书,包括职业介绍、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可谓丰富,基本上照顾到了中职生共同的职业素质要求。然而每所职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开设的专业也各不相同,涉及具体的学生更是千变万化,如果我们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不充分正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个性化需求,只知道把好高骛远的德育总目标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圣旨,还是按老一套教学模式机械地把学科知识的基本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很难保证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隔靴搔痒,很难避免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课落入内容空洞、脱离实际、虚而不实的怪圈。据我们对某职校近半数学生的调查,有超过50%的学生对德育课的感觉是“没有抓住我们的兴趣点”“内容脱离实际太远”等。这样的职业道德教学无疑是对学生心理需要和个性特点的无视,也无法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所以德育教师当务之急应该是想办法在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多地赋予学生强烈情绪体验的真情实事,积极探索出一种适合于本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有特色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学活动僵化,缺乏创造性。纵观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教师们只是被动地按教学大纲和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对备课环节中的备教材一环还做得很不够,包括对教材的再处理,主动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等。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国家课程体制,教师只需执行国家既有的课程计划及教学大纲造成的。在这样的模式下,久而久之,广大教师就产生了对教材的依赖性,而不需要具备课程的开发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试想,当我们不清楚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的时候,当我们要对培养的学生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当我们不能把握面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时候,职业道德教学的实效性从何谈起呢,又怎能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呢?如果我们的教学工作仅仅是唯上唯书,脱离实际,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创造力和批判力,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怎能不乏力? 
  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主体参与性。职业精神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需要,应该是来自学生品格的自觉修养。职业道德教学应贯彻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激励他们的主体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来执行教师的指令。所以在教学方法上缺少灵活性和主体参与性也是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调查显示,有高达71%的学生最不喜欢“老师讲,我们听”的教学模式,而最喜欢老师通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形成对观念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在近几年,该校德育课教师也在不断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参与少;学科教条多,体验感悟少。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功能削弱,职业精神的塑造收效甚微。综上所述,反思过去几年该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教学行为缺少主动性,教学内容缺少适应性,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而这就是影响学生职业精神匮乏的深层次原因。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