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高职诊改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发布时间:2017-01-17 10:08   来源:报刊杂志   作者:千秋业编辑   我要收藏

一、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诊断的依据是标准,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基础。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包括学校建设标准、专业和课程体系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教育质量标准等内容。教育部已明确将定期修订发布高职专业目录,组织制订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高职院校应依据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双师型”教师标准,在专业层面还要制订细化的专业质量标准(包括专业课程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管理标准和岗位职责标准。
  二、制定和实施教育质量保证规划。教学诊断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照检查的过程,在教学诊断中既要与各项教学标准对照,又要与预期规划目标对照,检查预期规划目标尤其是质量保证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制定和实施教育质量保证规划十分必要。我们在制订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质量保证规划的同时,要制订包括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发展规划等在内的各个专项规划。这些规划都应包含相应的质量保证目标,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性目标,是可操作和可检验的。
  三、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管理和质量年度报告。《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提出,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实行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事实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为教学诊断提供了数据支撑,它不仅能够减少教学诊断的前期准备工作,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前提是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为此,要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采集质量。按照源头采集、实时采集、准确采集的要求,逐步实现从学校各业务系统自动采集数据。要把应用作为重点,完善数据平台在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使之能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教学工作持续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要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做好质量年度报告的撰写和发布工作,提高年度报告质量和水平,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建立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四、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基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十个人才培养工作要素,建立包括学校办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五个方面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学校和专业等综合性诊断项目周期相对长一些,可以考虑学校诊断3年一次,专业诊断2年一个周期。课程、师资队伍和学生发展等专项诊断,每年可以开展一次。要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具体的诊改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提高诊改工作的有效性,重视诊改工作中的改进环节,确保教学诊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树立现代质量文化。人才培养质量是攸关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要强化广大教工的质量意识,把质量提高作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通过多种途径,调动追求质量提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保证的质量文化,使质量保证成为高职院校各系部和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