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基于国际标准构建1+X证书制度的价值与关键

发布时间:2019-07-08 13:51   来源:未知   作者:高扬   我要收藏

摘要:构建与实行1+X证书制度是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创新举措。基于国际标准构建1+X证书制度, 其核心是实现“书证融通”与“国际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我国可借鉴国际先进范式, 培育认证机构、建立认证标准体系、开发“证书型”课程、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打造创新型双师队伍,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职业能力评价标准; 1+X证书制度; “证书型”课程; 学历银行; 资历框架;

一、基于国际标准构建1+X证书制度的价值

(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家竞争力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能力与是否拥有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力的人力资源紧密相关。持续提升潜在和现有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许多传统工作岗位正逐渐消失, 社会对人才需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适应力、创新素质、服务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能力有了新要求。为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需求、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不仅要开展学历教育, 还要面向在校学生、在职者、求职者、转岗转业者等群体实施高质量的职业培训, 实现职业院校的“转型升级”, 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二) 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果学习者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学分在不同国家之间 (包括教育和职业领域) 得到认可, 那么这种教育和培训所产生的价值便会增加。基于悉尼协议、博洛尼亚进程、欧盟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等国际教育标准,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可以达到国际公认的学习成果, 打通了学习者的国际流动渠道, 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然而, 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流动带来两大困难:一是课程成绩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二是各国在相同职业领域中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存在差异, 无法实现互认。基于1+X证书制度开发“证书型”课程, 可以对技术技能人才面向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打破以学习者的学历教育作为唯一凭证的传统评价方式, 有助于用人单位识别、聘用适合的劳动者, 更加科学、有效、全面地评价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打通国际流动渠道, 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高质量发展。

(三) 终身学习理念下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面对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新挑战, 职业院校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愿景和使命, 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不同类型学习者的职业发展需求, 提供基于国际先进标准的教育与培训, 以绩效和成果为导向,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相互融合意味着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在校生成功进入职场的能力, 还要通过高质量的培训, 提高在职者的职业能力、贡献率, 以及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工作能力, 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提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构建基于国际先进标准的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将学习成果进行积累、转换, 以获得学历证书和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 鼓励学习者主动学习、自我激励, 成为一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终身学习者, 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基于国际标准的1+X证书内涵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

(一) 基于国际标准的1+X证书内涵

1+X证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简称, 是在国家资历框架下, 基于“成果导向”原则和“质量保障机制”, 通过“书证融通”与“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 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互认和衔接。对于职业院校而言, 不是在原有的课程设置基础上, 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而是要重构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通过开发和实施“证书型”课程,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合, 满足社会、市场、企业和学习者需求, 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高质量。
构建基于国际标准的1+X证书制度, 是以国际认可的“成果”为标准, 以“书证融通”为核心, 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关键突破点, 以创新型双师队伍为保障的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创新举措。其中, “X”不仅代表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类别和数量, 更代表了多角色的学习者 (学生、社会人员等) 、多类型的学习场所 (院校、企业等) 、多途径的学习方式 (在线、混合式等) , 以及多样化的学习策略 (自调式、合作探究等) 。

(二)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

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衔接和转换的关键。实施1+X证书制度, 应建立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管理系统服务于学习者、职业院校、用人单位等多元用户, 其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1) 构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
(2) 建立学分认定标准。对标国际、国内的先进职业标准, 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分认定标准, 上传至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
(3) 开展学习与培训。学习者根据职业等级标准要求, 对照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 制定学习计划, 通过在职业院校开展模块化的学习与培训, 使职业能力与素质达到目标等级要求。
(4) 申请学分认定。学习者向认证机构提交学分认定申请, 认定依据是学习者是否能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和达到学习成果。
(5) 证书授予。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达到学分认定标准, 认证机构为其授予相应证书。
(6) 学分积累与转换。学习者获得的学分可以进行积累和转换, 如通过继续学习和培训取得学历证书、更高级别的职业等级证书、出国深造与就业等。

三、基于国际标准构建1+X证书制度的关键

(一) 培育认证机构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创新, 对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教师、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 依据颠覆性创新理论 (Disruptive Innovations) , 当组织内部提出颠覆性创新时通常会被拒绝, 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 由其引领变革, 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拒绝和资源争夺;另一方面, 由于第三方认证机构与政府、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可以客观、独立地从事认证活动, 从而保证了1+X证书制度实行的公正性。与此同时, 作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教师标准制定、学分认定和指导专业团队开发课程的主体, 第三方认证机构要接受政府的监督、评估和管理, 保证认证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 要“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体现了国务院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中实行“放管服”改革的决心, 是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二) 制定职业能力等级标准

国家资历框架是将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成果统一在一个框架下的终身教育体系。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应与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保持一致, 以保证不同类型教育成果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可比性。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和对接, 职业能力等级标准的表述要有包容性和弹性, 同时保证体系内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例如, 在苏格兰国家职业能力等级标准中, 从知识与理解、应用 (知识与技能) 、通用认知能力等五个维度进行表述

(三) 建立认证标准体系

对接国际标准、实施国际认证是各国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普遍做法。在欧洲, 职业能力证书认证标准和程序在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ESG) 中做了明确规定, 所有博洛尼亚进程 (Bologna Process) 签约国都要遵循, 将其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标准和指南。依据ESG开展认证主要从7个方面制定标准, 包括质量保障的政策和程序制定标准、课程设计评估标准、教学与考核评估标准、学生各阶段能力评估标准、教师与管理人员能力评估标准、学习资源和学生支持评估标准、分析与决策标准。新西兰资格认证署 (NZQA) 作为国家教育质量保障机构, 同样制定了相似的职业能力证书认证标准体系, 包括培训计划与架构、培训实施标准、学习资源标准、教师标准、考核评价与评估标准、持续改进标准

(四) 开发“证书型”课程

基于国际标准构建1+X证书制度的核心是开发成果导向的“证书型”课程。“证书型”课程是基于产业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要开发的模块化课程, 具有独立性、适应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证书型”课程不仅要考核学习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 更要评价学习成果的达成度;不仅要考察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更要评价职业态度、创新素养和学习能力。第三方认证机构应基于国际标准培训试点院校教师、企业培训师等, 使其具备“证书型”课程的开发、教学与评估能力, 同时指导其完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 在教学策略、教学资源、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全面改革, 促进学习者的职业能力、知识与素养达到相应等级及可持续发展。
开发“证书型”课程, 要对标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 对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 遵循成果导向原则, 明确技能等级认定标准中的学习成果, 全面有效地评价学习者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水平。与职业认证等级标准有所不同, “证书型”课程的“学习成果”是某个等级下特定职业领域中的成果, 要具体说明在某个条件下, 一个可评价的行为、行为的目标和条件。一个完整的“证书型”课程学习成果表述应包括四个部分:“谁”在“什么条件”下, 能够“完成什么”, 达到“什么程度”。其中, 必须有能评价学习成果的核心动词, 以国家资历框架规定和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 根据不同的认知、技能、情感等级选择科学、恰当的表述方式。

(五) 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

“证书型”课程的“学分价值” (Credit Value) 是实现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关键。学分, 作为计算学习量的计量单位, 是衡量学习者是否达到学业要求的主要评判标准。每单位学分代表了一定的学习时间。目前, 国际上有两种计算学时的方法:直接教学时间和实际学习时间。直接教学时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学和指导下的学习时间, 而实际学习时间是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成果所需的时间, 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外项目、考前辅导等。目前, 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前沿探索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计算学时, 利用参数化建模计算学习者的课业负荷, 从而实现不同国家间学分的比较和互认。为实现教育与工作领域之间的学分转换, 以及国内与国外的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分转换, 需建立和实施以“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 (CATS) ”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 促进学习者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就业与深造。

(六) 打造创新型双师队伍

建立和实行1+X证书制度,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职业院校教师要更新原有的知识和技能, 改变传统角色定位, 成为学习的推动者和促进者, 帮助学习者找到“真”问题, 探索多元化解决方案, 实现“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成为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创新型教师。
为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 美国、新西兰等国家设计和实施了教师职业能力国际认证。目前, 主要包括四项核心能力认证:课程设计与开发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考核评价 (assessment) 、教学实施 (delivery) 和教学评估 (evaluation) 。教师培训、认证后所获得的学分将存储于个人学习账户, 可进行积累和转换。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与国际认证,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促进教师开展自我评估和反思, 为其创造国际交流、深造与工作机会,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构建基于国际先进标准的1+X证书制度是国际职业教育改革趋势, 也是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进行开放、系统、因地制宜的设计。借鉴国际先进范式, 建立符合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国际合作中的共建共享1+X证书制度, 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