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诊断的学校发展规划制定
当前许多学校投入很大精力来制定本校在“十三五”期间的学校发展规划。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学校发展规划更多体现校长的意志,没有真正为学校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机会;第二,仅仅重视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的形成,忽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过程意义,失去了一次推动学校科学、民主发展的好机会;第三,调研对象选择和调研设计等存在问题,造成调研效果不佳,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第四,所聘请专家对 学校并不真正了解,只能在有限的范围提供参考和建议,无法制定出真正属于自己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呢?在对学校发展进行自我诊断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是非常有效的做法。为此我们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开发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自我诊断工具
学校发展自我诊断的方法很多,如问卷调查、访谈、随机听课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开发科学合理的诊断工具都是诊断获得成功的保证。学校发展自我诊断工具的制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谨性。
1.自我诊断指标体系要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学校应首先制定自我诊断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逐层分解,最后设计具体诊断题目。例如:A学校制定的自我诊断工具框架包括“学生需求”“教师需求”“家长需求”“社区需求”等一级指标,并细分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仅以“学生需求”中的“学业发展需求”为例,学校在分解三级指标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以期全面准确了解学生在学业成长方面的需求、困惑和优势,以及对学校发展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如表1所示)。
2. 诊断内容要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诊断的内容要突出体现学校全面育人的价值追求,如对学生的诊断内容不仅包含学业领域的需求,还包含人际交往、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的诊断,不仅包括教学能力发展需求,也包括学生管理能力发展需求。
3. 同一问题可在不同工具中彼此验证为了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同一诊断问题可以在不同的诊断工具中提出,以达到彼此验证的作用。如对于我们关心的家校合作问题,对教师和家长的诊断工具中都有所涉及:“教师更多是在哪种情形下与您沟通?(问家长)”“您更多是在哪种情形下与家长沟通?(问教师)”。这样获得的信息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4. 所设计题目应具有诊断和唤醒功能诊断的题目不仅应该具有诊断作用,还应该能够唤醒被调查人的需求,起到积极导向的作用。如在学生“与家长关系感知”维度,学校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吗?”类似这样的题目,不仅有诊断作用,还有唤醒的功能。
二、根据自我诊断结果,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学校运用自我诊断工具分别对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开展需求诊断,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找出学校各利益相关者的优势、困惑和发展愿望,确定学校发展目标体系。其中,学生培养目标是整个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来展开。而确定学生培养目标的最重要依据,就是通过诊断获得的学生实际需求。
小学对学生的“自理意识和能力”的诊断发现,学生经常自己洗袜子的有41.0%,偶尔自己洗的有48.0%,从不自己洗的有11.0%;而家长认为孩子洗小件衣服的情况,经常洗的仅占10.9%,偶尔洗的占20.3%,很少洗的占65.3%,从不洗的占3.5%。两方面的调查结果都说明,该校学生在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需要提高。另一个针对该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诊断发现,仅有36.8%的班主任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教学”;结合访谈发现,很多班主任感到任务过于繁重、没有时间研究教学,是因为花费在学生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太多,而这又与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学生缺少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关。结合这样的诊断结果,经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研讨,学校将“自理与自主”定为学生培养目标之一。
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之后,学校还要对目标进行分解。目标的表述要清晰、简洁、明了,最好用标识性的语言进行概括。例如:某校结合诊断结果,将学生培养目标确定为“身心健康、心性友善、成长自主、博学善思的好少年”,并进一步将目标具体化为学会自理、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喜欢读书、喜欢健体等多个方面。
当然,完整的学校发展目标体系不仅包括总体的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还包括具体的队伍目标、教学目标、德育目标等。而整个目标体系的建立都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展开。
三、围绕学生培养目标,重构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非常核心的步骤。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是资源本位的,有什么样的资源才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我们认为,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紧密围绕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重新建构,使之适应学校发展规划中新的学生培养目标要求。
仍以B小学为例,“喜欢读书”的学生培养目标确定后,学校围绕这一目标对已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诊断,发现已往的学生阅读内容大多是人文滋养类,缺少科学探究类、艺术欣赏类的阅读;在阅读形式上,更多的是文字阅读,缺少基于现代媒体的视、音频的阅读。于是,学校重新构建了包含人文滋养类、科学探究类、艺术欣赏类在内的阅读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中,有结合国家课程的阅读、校本课程中的阅读,还有晨诵午读、亲子共读等多种途径;在阅读校本课程中,不仅提供文字的阅读书籍,还提供了视、音频阅读光盘。
四、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体系,制定保障机制
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还要根据已经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系,结合对已有学校体制和制度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的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保障机制,使学校发展处于有序、合理的状态,最终实现学校各个层面的发展目标。在确定保障机制和措施时,学校要分析已往在课程建设、管理等方面对于实现学生发展目标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
小学在“喜欢读书”的学生发展目标确定后,通过诊断发现,学校读书的环境和氛围有待改进,于是提出“营造读书环境,创造诗意的空间”的几项具体保障措施,包括:(1)在教室、楼道和校园里布置名人的读书名言,激励学生自觉读书;(2)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书目、借阅等规范,丰富充实馆藏图书资源;(3)在校园内开发建设若干个阅读广场或开放性的阅读空间;(4)班级建有读书角,放置书柜,提供充足的书源,制定阅览规则和借阅制度,同时利用图书角介绍读书方法和故事,展示学生读书成果;(5)利用班队会、家长会、节日庆祝、体育节、读书节等进行读书交流展示等主题教育活动。
再如前面提到的家校沟通与合作问题,58.4%的家长认为,教师在“孩子教育不好时”才与家长沟通,19.5%的家长认为“教师在学校有重大活动需要配合”时才与家长沟通;8.3%的家长认为教师只有在“重大考试前后”才会与家长沟通;仅有13.8%家长认为“孩子有进步取得成绩时”老师会与自己沟通。对教师的诊断同样得到类似结果。可见,教师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上、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和时机等方面都需要调整。
在提出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学校要特别重视各种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如课程研发共同体、家校教育合作共同体等。
在自我诊断的基础上明确上述几个核心问题,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的撰写就顺理成章了。学校各部门还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各自的发展规划、实施细则以及年度实施方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学校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后,学校要进行广泛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对学校发展规划有所了解,保证其实施获得各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