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学校可以做什么
发布时间:2017-01-13 14:10 来源:报刊杂志 作者:千秋业编辑
我要收藏
一、教会学生包容与同情。当前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但到了学校,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包容教育,肯定就会“看不惯”这个,“看不起”那个,久而久之,一些同学就会被孤立、被排挤,成为被欺凌的对象。2013 年,韩国举办研讨会关注校园欺凌现象,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长在致辞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同情心和体贴他人的能力比任何防止校园欺凌的政策更加重要。防止欺凌的政策是从外在的制度制止学生欺凌他人,一些有欺凌倾向的人迫于制度的严厉性不敢欺凌他人。而当学生学会了包容与同情时,心底就不会有欺凌他人的冲动,即使有这种冲动也能通过换位思考得到平息。因此,包容心与同情心教育是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欺凌产生的重要手段。
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法制教育等途径加强学生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免于受到外在环境的威胁和同伴的欺凌。当遇到校园欺凌时,不能默默忍受,要及时向班主任和家长反映。
三、唤醒沉默的大多数。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亲眼目睹欺凌事件的发生,却没有出面制止,也没有及时向教师报告,而是迅速躲开,抑或是拿出手机拍下画面。一些造成严重后果的欺凌事件大多得益于旁观者的“成全”。芬兰学者克里斯提娜的研究发现,旁观者的存在对于校园欺凌并非一堵无意义的背景墙,旁观者的态度类型与班级欺凌频率之间有着强相关,持协同欺负态度的旁观者越多,班级的欺负行为越多,持反对欺负态度的旁观者越多,班级中的欺负就越少。唤醒旁观者的意义可见一斑。害怕报复、事不关己是很多旁观者保持沉默的原因。要让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学校要在对旁观者保密、保护潜在受害者的安全、保障指控者的权利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此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也是唤醒旁观者的重要途径,如果旁观者能对被欺凌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又怎能坐视不管?若学校能够唤醒沉默的大多数,很多欺凌事件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些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可以在产生恶果之前得到制止。
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校园欺凌事件的密集发生凸显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欺凌案例让学生体会被欺凌的痛苦,从而感化潜在的欺凌者、唤醒潜在的旁观者、帮助潜在的受害者。欺凌行为发生之后,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伤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法制教育等途径加强学生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免于受到外在环境的威胁和同伴的欺凌。当遇到校园欺凌时,不能默默忍受,要及时向班主任和家长反映。
三、唤醒沉默的大多数。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亲眼目睹欺凌事件的发生,却没有出面制止,也没有及时向教师报告,而是迅速躲开,抑或是拿出手机拍下画面。一些造成严重后果的欺凌事件大多得益于旁观者的“成全”。芬兰学者克里斯提娜的研究发现,旁观者的存在对于校园欺凌并非一堵无意义的背景墙,旁观者的态度类型与班级欺凌频率之间有着强相关,持协同欺负态度的旁观者越多,班级的欺负行为越多,持反对欺负态度的旁观者越多,班级中的欺负就越少。唤醒旁观者的意义可见一斑。害怕报复、事不关己是很多旁观者保持沉默的原因。要让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学校要在对旁观者保密、保护潜在受害者的安全、保障指控者的权利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此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也是唤醒旁观者的重要途径,如果旁观者能对被欺凌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又怎能坐视不管?若学校能够唤醒沉默的大多数,很多欺凌事件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些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可以在产生恶果之前得到制止。
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校园欺凌事件的密集发生凸显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欺凌案例让学生体会被欺凌的痛苦,从而感化潜在的欺凌者、唤醒潜在的旁观者、帮助潜在的受害者。欺凌行为发生之后,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伤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