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加强专业建设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7-01-19 10:08   来源:报刊杂志   作者:千秋业编辑   我要收藏

  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院校专业教学水平。中职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应成为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通过到高校直接选聘、到企业聘请技术工程师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兼职教师等形式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比例,通过校本培训、到企业锻炼、专业技能大比武、教学技能竞赛等多途径培训专业教师,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适应中职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要求。
  进一步优化专业设计,提高专业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中职校专业设计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要积极搭建以学校为主导、行为和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科研、评价平台。坚持以企业、行业人才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岗位就业为目标,对专业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要着力做好“三个针对”,即针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设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针对关键职业能力设计核心课程,针对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设计课程体系,以期达到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及岗位工作标准清晰,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明确,形成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专业目标模式,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水平。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遵循“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在于弹性强、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适应性强,即使学生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配以“多方向”辅助,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做到文化基础课程必要、专业理论课程够用、专业技能课程实用;在教学组织上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现有的智能基础上,不断发展,学有所长;在教学过程上推行“低起点、小台阶、多活动、多鼓励”的模式,使学生在不断成功中重树自信;教学方法上,要尝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建立仿真环境,体现企业与社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评价方式上推行“减少考试、增加考查、规范考核、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改革,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国际通行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为学生自主发展、形成特长创造条件。
  建立专业建设评估督导机制,促进专业建设品位的提升。专业建设的督导评估是中职校专业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政府应授权民间监督机构、社会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中职校办学总体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公布,增加中职校办学的透明度,规范中职校间的竞争行为,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教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职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全面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长短结合,软硬兼施”,增强中职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为增强专业对多变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在遵循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中职校应统筹规划并合理设置长线主干专业和短线普通专业,把“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专业设置作为办学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另外,专业建设还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资。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学风、师德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要放宽眼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这些“隐性资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发挥 “一流硬件”作用,培养出“一流”人才。
  强化专业精品意识,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中职校要依据自己的优势,紧贴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特色专业,使学校在市场上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和竞争力。学校只有自始至终树立起名牌意识,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设置一些社会急需而又具很大发展潜力的“拳头专业”,打造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专业品牌,才能以质取胜,取信于社会。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办学实力。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职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将会越来越频繁,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关的实训基地、实验器材、实习设备都会发生变化。新资源如何获取,原有资源如何处理,都会成为比较棘手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多由行业企业提供,职校聘任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师,专兼职结合。学校要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和改造专业的新途径,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实施产学合作,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行业、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提供今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学校则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成立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征求企业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要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时反馈调整,通过调查、实施过程等实现对专业的调整和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