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专业建设模式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7-01-19 10:15   来源:报刊杂志   作者:千秋业编辑   我要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建立,必然带来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夕阳产业”逐步让位于“朝阳产业”,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工作内涵和技能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以简单技能为主的操作逐渐变为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操作,市场竞争使劳动者由一生从事一种职业向多种职业转变。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原来单纯的操作工变为具有生产者、管理者、服务员各种身份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改变必然对专业结构、人才类别、人才层次产生决定性作用,单纯依靠专业数量、规模的扩张已不能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是明智正确的选择。专业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重组。其目的在于实现专业结构优化和资产重组,使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要求在宏观上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按全局观念、动态观念和经济科技发展要求来考虑学校及其专业布局的整体优化。在微观上,学校须对原有专业进行优化重组。要改变原来“专业对口”、“学非所用”、“求大求全”的观点,按工种大类或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专业重组,并注重专业设置的弹性和实施弹性教学,增强专业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改造传统专业。许多传统专业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和弊端,必须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改造。首先要更新观念,按动态观点、实用观点和创新观点来指导传统专业改造。其次,要改变传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单一、适应性差的状况,拓宽专业知识面,扩展专业服务范围,淡化专业界线,突出专业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对新职业、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开办新专业。在进行开办新专业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1、国民经济结构、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2、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新工种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要求;3、就业前景乐观、教学条件有保障。要注意把专业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功利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正确处理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普通专业和特色专业,单科性专业与综合性专业的关系。开办的新专业要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形成新的专业优势,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综合效益新的增长点,激发学校的活力。
  四、以特色求发展。特色就是品牌,就是优势,就是效益。以特色求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行动。专业建设特色的形成,首先要解决专业建设的定位问题,专业建设的“高移”和“低就”,都不能体现中职校专业建设特色,也不能解决其定位问题。其次,要把适应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专业建设的立足点,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结构、层次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第三,全方位开放性地进行专业建设。专业设置、专业教学、专业管理的全过程都要有社会、企业有关专家的直接参与。第四,坚定不移地抓好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五,要形成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只有具备特色师资,特色方法,特色管理,特色的教学条件,才能造就特色学校,特色学生。
  五、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与家长要求的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就业,也可以继续升学,专业要为学生发展设计不同的发展通道,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六、强化专业管理。专业管理是一项日常的细致而复杂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各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强化专业管理必须建立三大运行机制:教师激励机制,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管理制度保障机制。正确处理五大关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发展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开发的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常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关系;特色教学和管理与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能力与增强教师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要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强化管理,苦练内功,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