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7-03-08 10:03   来源:报刊杂志   作者:千秋业编辑   我要收藏

我国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国际化进程中,引进国外经验与成果多,输出国内的少,发展总体水平偏低。表现为:职教国际交流单向性较强。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学习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了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体系与培训包、英国的质量保障体系等经验。在学习借鉴国际社会经验的进程中,我国职教界积极探索,也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如“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示范校建设”,以及“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等。国际社会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非常感兴趣,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因而不能系统地向国际社会进行介绍,从中可看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单向性。

  通用性不强导致走出国门办学难。合作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最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据统计,2013年,共有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韩国、德国等24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235个机构,与我国大陆25个省市自治区的29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合作办学。在这些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基本都是来自中国。学生们在完成学习达到标准后,除获得中方的大专文凭外,还可以获得外方合作伙伴的资格或证书。合作伙伴所颁发的资格证书可以作为那些希望到合作伙伴国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习学生的申请依据之一。尽管我国也有一些职业院校尝试到国外办学,但这种情况极少,希望获得中国职业院校毕业证书的外国学生也很少,主要原因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通用性不强。

  参与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不广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呈现递增态势。2010年至2012年间,这一活动数量分别为244、260和286次。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大陆地区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共有696个,其中2013年新批的项目有525个,占2013年项目总数的75%。尽管增幅很大,但我国参与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并不广泛。2013年,我国高职高专共有1321所,只有296所高职院校执行了合作办学项目,仅占所有高职院校的22.4%。还有77.6%的高职院校没有合作办学项目。此外,尽管一些省份的高职院校也有合作办学项目,但项目数量很少。据不完全统计,一些省份,如辽宁、陕西和贵州,高职院校所执行的合作办学的项目非常少,全省只有3至5个,中职参与合作办学的学校就更少。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开放性不大。

  合作内驱力不足、模式单一。国内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表面、零散,而且合作模式单一的状态。问题集中在:一是选派教师赴国外培训交流学习,尽管派遣的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也由于教师外语水平不高、培训时间较短等原因而难以收到成效;二是接待一些国外考察团来访洽谈合作项目,但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英语基础较差以及签证难等问题,往往使合作项目难以最终落地。

  政策与管理缺位,合作层次不高。目前,国家的对外交流合作政策较为严格,因公出国考察培训严格控制组团。各院校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出台和管理服务方面仍然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不健全,几乎没有一所技工院校设立专门的交流合作管理部门,也无专人负责。国际交流合作经费不足,管理乏力。因为政策和管理的缺位,导致目前有些技工教育国际合作项目跟踪和管理不到位,合作层次也不高,仅仅停留于教育代表团互访、选派教师境外培训交流和邀请国外职教专家授课等方面,很少有学校在专业合作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等内涵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国际交流发展缓慢,合作效益较低。在师资出国培训进修、聘请国外职教专家授课讲学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由于文化差异和国情不同,双方对合作项目的理解有出入,导致项目停滞不前。总体看来,国际合作项目启动速度较慢、合作层次不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普遍存在。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