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愈发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已经从政府间合作逐步拓展到校际间合作、专业合作,从单纯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拓展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极大地推进了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这里介绍下上海的经验。
一、吸收国际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在融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拓展教师和学生合作交流,在互动中促进质量提升。
三、开发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在合作中扩大资源共享。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基于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而这一教学标准正是基于行业标准。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组织上海市和天津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展开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1、将国际行业技能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内容。2011年,上海市先行试点开发了护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国际邮轮服务等13个专业,涉及8所中高职院校,分别借鉴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在这些专业教学标准中,既有对国外相关行业和岗位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又包含了对软技能的课程和教学要求,对教师的要求和以往的教学标准有了很大提升,预期按此标准培养出来的人才对更高层次和领域的岗位适应性将更为增强。2、鼓励学校将国际行业标准融入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2013年开始,上海组织开发了52个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并在6个试点学校实施。目前,上海市多所职业院校都参与了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在开发团队建设方面,除了国内行业、企业专家外,还邀请了一批跨国企业的专家,特别是熟悉相关国外职业能力标准和课程开发的外籍专家,参与开发的全过程。3、扩大资源共享范畴,推进国际间教学标准互认。
四、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对接中实现课程改造。上海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有影响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了对一些重要的职业(工种)技能标准和资格证书的国际双边或多边互认。就中等职业教育来看,目前上海中职已经有13所学校的22个项目与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涉及到模具、数控、汽修等二产类专业以及饭店服务与管理、美发与形象设计等三产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