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培训鉴定 >

校企合作推动职业资格鉴定

发布时间:2016-01-05 16:21   来源: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作者:王爱广 周美茹 张   我要收藏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变化的加快,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学历证书教育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已难以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探索提高高职学生文化水平、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水平和发展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1 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技能鉴定证书含金量低,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不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一张证书的含金量,往往与其颁发机构的权威性、行业前景与个人价值的结合度,以及培训机构的可信度紧密相连。有些职业院校为了提高考生的通过率,在考核环节明显降低了要求,如将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给学生提供答案等,极大地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技能鉴定认证内容不科学。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技能鉴定学习和考核的内容与岗位生产实际脱节,内容没有针对性。考核内容不合理,学生取得的证书没有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联系,导致学生手持多证但并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要求。

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以其整体的人格表现出来的。业务知识与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能否充分施展出来,往往与个人的思想品质、创造精神、劳动态度、职业道德以及其他心理素质有关,这些非业务方面的素质影响着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鼓励学生取得证书的同时,应当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有所要求,使业务素质与其他个人素质统一和谐地发展。

校企合作的障碍尚未排除。“双证书制度”要求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密切合作,以校企之间的融通来保证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学校比较积极,企业方面积极性不高。一些获得高级职业资格的毕业生,到企业后从事的却是中级或初级岗位的工作,甚至是非对口岗位的工作,违背了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初衷。同时,在企业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员工就业准入标准和考核标准,没有建立对新进职工“双证书”含金量的测评体系,就业准入缺乏公平性。

2 推动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2.1 转变观念,为“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打下思想基础

首先是转变教师观念。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双证书制度”的文件资料,走出去考察用人单位和相关企业,打破过去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操作,重学历文凭、轻实践经验的传统观念,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是转变学生观念。通过入学教育、就业指导课等方式向学生宣传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考证的积极性。

2.2 将“双证书制度”纳入教学计划,为职业资格鉴定的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要让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就需要进行调整,课程体系也要进行重新构建,以达到高职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要求。可以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担任顾问,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加强院校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共同确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优化教学计划,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

满足双证书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学计划应具有以下特点: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确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确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未来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德育,提高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认真进行双证考核。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注重实践、强化技能”的教学工作要求,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新的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证书的取得:第一学年侧重于人文知识、基本素质的培养;第二学年侧重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获取;第三、第四学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扩展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

2.3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保证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专业教学内容要涵盖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将那些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有实际意义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引入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以构建工学结合项目教学平台为重点,以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目标,开发和实施专业技能培养标准,按照目标标准化、教学项目化、训练规范化、考核定量化的原则,构建科学严谨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

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保证职业技能培训考证课时。实践课程体系中安排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证)的课时,每个工种鉴定(考证)之前,应安排1~3 周的专业综合实训。在实践课的改革上,把平时的实验课与技能考核目标相联系,有目的地加强相应的基础能力训练,提高实验课的考核标准。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编写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制定各种实验、实习、实训指导用书。“课程标准” 特别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和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考核方法。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包括实习、实验、实训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完成相应的实验实习报告,其成绩计入成绩册,这些成绩和理论课成绩同等对待,从而使“双证书制度”落到实处。

2.4 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共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实现“双证书制度”提供质量保障。切实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市场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狠下工夫,树立全面的人才质量观。应着眼于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既重视专业理论、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更注重在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从而增加考试考核的权威性,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从评价环节来看,要从注重课堂教学环节,转向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外教学环节并重。

2.5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为“双证书制度”提供智力保障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把教师送到合作企业中参加实践锻炼,使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一线提高技能水平;通过聘用企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一线管理人员、操作技师和高级技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加强从企业、行业聘请技术骨干、现场专家担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兼职教师的工作力度,以保证“双证书制度”下培养强能力、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任务的完成。

2.6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双证书制度”提供硬件保障

为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学院建设了完善的建材生产实训基地,购置了技术先进的实训设备,通过走出去请教有关专家、考察兄弟院校等方式,请行家和专家进校进行指导,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建设实训基地。与南玻集团、金隅水泥集团、耀华玻璃集团等大集团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施基本满足了实践教学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需要,为“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硬件保障。

2.7 组建职业资格考评委员会,共同开发职业资格鉴定材料

目前,职业资格认证中企业的参与度不够,一些认证标准偏离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为维护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使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学院与企业共同组建了职业资格考评委员会,共同参与职业资格鉴定试题库及鉴定资料的建设,共同参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过程,在互信的基础上实现统一认证。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和专业技术支持,企业可以为职业院校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这种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为职业院校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高职院校应积极依靠行业的力量,不仅注重证书的权威性,而且注重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公信力,使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