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制度体系 >

透视 职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2017-11-28 13:56   来源:《职教论坛》2000年   作者:章仙踪   我要收藏

透视职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关系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形成的机构冗肿、人浮于事、教职员工与学生比例不当、劳动报酬与工作数量质量不相称、管理机制制约办事效率与教学质量等问题,而且由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办学思想焕然一新,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许多困扰职业教育的问题都能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这里刊发的三篇报道,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改革的做法、成效和经验,供职教界同仁研究和比较。
 

激发学校活力的一剂猛药湖南省商务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纪实
 
  当前中专学校办学难,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中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积重难返的老化、僵化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笔者到湖南省商务学校调查了解到,他们自1993年起,从内部管理改革入手,不断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校长负责制和教导合一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大大激发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办学呈现出一派活力。
 
  一、改革缘起
 
湖南省商务学校原名湖南省供销学校,创办于1950年,除文革期间停办10年外,在实际办学的40年中,上级先后将湖南省供销技工学校、湖南省供销社干训班(学校) 和汉寿清水坝实验农场三个单位组合进来。教职员工队伍不仅有国家分配的大学生,还吸收了一批知青,解决了一批半边户,留下了一批工农兵学员。于是,出现了公勤人员多、教师少,老教师多、中青年骨干少,女性多、男性少的现象。据#$$! 年统计,学校公勤人员与教师之比为!* #,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已达到70人之多,学校“头大身子小”,背负着沉重的包袱。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中专教育逐步走向市场、扩大规模,教职工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993年,学校有学生976人,而教职员工达222人,其中专职教师仅有65人。学校中层机构庙多人多,不仅造成人力财力物力浪费,更为突出的是,庙多事也多,职责分不清,办事效率低下。学校意识到,内部管理体制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这是学校办学与社会大背景相适应,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理念及人事制度改革步骤
 
  以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办教育,必然无法把事业做大做强;要使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有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机制来运作。从外部来看,我国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开放的社会形势,已为中专学校推进内部改革、提高管理效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于是学校提出,要彻底改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格局,改变人浮于事的格局,向铁工资、铁交椅、铁身份开刀,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专学校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依靠改革寻找发展的思路,依靠发展谋求学校的出路。
 
     1993年5月,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彭建国接手担任原湖南省供销学校的校长。通过分析办学处境和调研综合,他和校委会一班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改革方案。遵循积极大胆又慎重稳妥的原则,学校启动了人事制度改革,并逐步推进。先是拆庙,一举拆掉包括老干科、财会基建科等在内的8个中层机构,该合并的合并,能调整的调整。再是端位子,原先36个科长、副科长, 一次性端掉了18个位子。然后是砸铁饭碗,第一批下岗56名教职工,学校对他们给予别的出路,或承包经营,或停薪留职,或内部退养,或暂时待业。一场改革的暴风骤雨震撼了整个学校,也触动了学校主管部门———省供销合作联社。省供销社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积极支持学校的改革。
 
     由于分流安置工作得到了较好的保证,改革得以正常进行。
 
     机构、人员的“消肿”和精简,还只是学校人事改革浅层次上的工作,但是已为学校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先决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迈开了四个步子。
 
     1) 从保证需要出发,确定学校的编制。即从办学的规模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对照国家劳动、人事、计划等部门颁发的有关政策,按照从紧从严、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核定办学所需的编制数。
 
     2) 根据编制细化岗位。编制是一个宏观的数字,反映了学校办学的基本规模和必需条件;而根据编制来确定具体岗位,包括岗位数、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对应岗位的有关权利义务和待遇等,才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3) 通过双向选择,实行竞争和择优上岗。这一步是改革之关键所在,是人力资源的具体配置,是改革运转的中心环节。通过竞争和择优,使前述岗位名称和具体的人联结起来,使岗位职数、职责、待遇得到具体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和职工都得写竞聘上岗申请书、工作志愿和是否服从分配,反映自己的基本情况、特长和适宜工作的类别。具体招聘权利由学校行政下放给内设职能机构负责人,各负责人主要在申请者志愿范围中选择人员,优化组合,综合平衡,使合适的人员基本到位,随之签订了上岗合同。学校对富余人员组织分流。
 
     4) 经群众对岗推荐和组织考核,产生中层干部。学校党委初步提出职位和人选,群众讨论职位数并推荐合适人选,填写表格,组织考察,民主审议,校长最后审定,产生中层干部。干部完全实行任期聘任制,聘任期满,既可解聘也可续聘。干部可上可下,废除终身制,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进精神。对中层干部及所有校领导,一律建立管理人员考核制度,按省劳动人事厅年度考核办法,分类别分层次进行考核,包括向全体教职工公开述职,以群众测评量化为主得出考核结果,评定等级直至落实奖惩。
 
  三、建立教师管理的竞争机制
 
  学校根据教学岗位需要确定对教师的安排和使用,形成末位淘汰机制。全体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考核结果作为评比和聘任的依据,每学期滚动聘任教师,每年都有10%被评为优秀教师的实行低职高聘,工资实行套改,一年的待遇系数可以提高一个点,高聘的高级讲师则按教授对待;也有5%的教师根据教学测评实行高职低聘。某教师一次被高职低聘,学校给他亮黄牌;如果连续两次亮黄牌,则必须脱离教学岗位。
 
     从1998年7月起,学校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实际需要,推出人事管理新制度,一是停止办理一切行政管理人员、公勤人员的调入手续,代之以向社会公开招聘“定额管理人员”,根据技术工种不同分别定职定责定酬;二是对新增教学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由学校委托省人事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新进教师的人事档案关系,试用、聘任期间不合格,即可辞退;三是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不办理人事关系转移手续,合同上岗,享受与在职教师相同的待遇。
 
     商务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改革的一些做法,是结合办学和教育教学实际而探索总结出来的。这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改革的实践,使每一位教师和职工切实做到了因地制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了归队归位的目的。通过多年的努力,至1999年,若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核编,学校当前规模可用560名教职工之多,但是学校实际使用人员,包括39个聘用岗位的人员,共有206人。学生与教职员工之比为19:1,达到了国有大中专学校的最高比例。不断推进和完善的人事制度改革,激励了每一位教师更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迸发出空前的敬业奉献热情。
 
  四、与人事制度相配套的分配制度改革
 
  湖南省商务学校的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劳按实绩计酬,建立了以负荷津贴为主、工资和专项奖金相结合的报酬分配制度。教师分配制度建立在人事改革制度基础之上,与全体教职工的岗位分类息息相关。分配方式具体为三大类:行政和公勤人员按岗位系数分配,教学人员按教学质量和数量分配,定额管理人员按岗位定额分配。分配制度坚持职工分配总量与办学效益相一致的原则,并全面实行向教学人员的倾斜,教师平均待遇要保证高于行政人员20% 。由于待遇向教学人员倾斜,使该校行政干部可上可下的机制具备了较为实际的基础和另一种利益导向。
 
     教学人员具体分配的公式是,质量系数×课时数量×课时费单位+ 单项奖励。教学质量系数设定为0.8-1.2,次等的课为0.8,最优秀的课为1.2,即不同的人员各上了100节课,高的可获得120点系数,低的只有80点系数,最高的报酬可以高出最低的50% 。质量系数考虑职称因素,更考虑如下三个因素:一是教师教学基本规范的考核;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核,这一点主要由学生测评;三是教学效果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等级考试过级率、活动获奖率等等。质量系数又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占专业技术职务考核70% 的权重,其他如教学教研活动、完成单项任务、科研成果则占30% 的权值。教师工资实行按月发放,津贴按月预发,年度结算再多退少补。学校津贴衍生为三种,即行管人员和公勤人员实行岗位津贴,岗位系数为0.7-1.8;教学人员实行课时津贴;校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效益津贴,体现多劳多得。由于学校分一办二部三科一中心. 办公室、教学工作部、后勤服务部、商秘旅游专业科、理工专业科、经济贸易专业科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的管理,各科室还可以根据成员职责的调整变化,成员履行职责情况,具体考核情况,实行本科室岗位人员系数上下0.1的浮动。
 
  五、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收获和基本经验
 
  湖南省商务学校通过8年来持续不断厉行内部管理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人们对商务学校增强了新的理解。在全国各地中专学校招生出现较大滑坡的形势下,地处长沙市远郊的商务学校却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1993年,该校只有976名学生,1996年突破了2000人,1999年下学期,在校生达2794人。学校实行了校长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职工民主管理的校长负责制体制。内设机构精简高效,只设校办公室、后勤服务部两个行政科室,其它均为教育、教辅部门。学校主体管理的在职在岗人员只有146人,其中专职教师121人,教师中高、中、初级职称比例达到了预期的3:5:2,有24名教师具有双师资格,他们分别在律师事务所和其他单位兼职。历年来学校教师主编、参编教材200多本,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近150篇。教师综合素质和奉献精神明显增强,近几年来,教师年人均课时在500节以上。校领导在公开述职和测评活动中,优秀和称职率均在90%以上。1999年,学校受到省人事厅、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和省供销社的联合表彰。
 
     笔者和商务学校校长.(兼长沙留芳宾馆总经理)彭建国漫谈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话题,并就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的做法和普遍借鉴意义作深入研究,认为如下几点经验值得推介。
 
     1)改革要尽可能制定好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人事制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难点和敏感点之一,学校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大锅饭”要变成“风险饭”,两眼向内的单纯管理要变成内外兼顾的复合管理,几十年一贯制的按部就班式教学要变为盯住市场变化发展的应变式教学,这是一场大的变革。如果没有充分的调查,没有足够的集思广益,改革是无法成功推开的。人事制度改革,目的是要使各类人员归队归位,前提是设想的方案必须切实可行。
 
     2) 做好人的工作。人的问题是社会最根本的问题。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参与改革、适应改革的精神状态。人事、分配制度直接触动人和人的利益,是人的职责、权益的调整与再分配。学校必须做好人的工作,以服从事业和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原则,义无反顾。改革要尊重人,要给予每个人选择岗位的权利,市场选择人,人也可选择市场。人事改革中的一个难题是人员的消化与分流,要做好引导、疏通工作。如果改革只精简不消化,矛盾就会堆积起来。改革当然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反复推进。这不仅是使改革不断修正完善,机制运作更加高效有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教职工心目中形成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思维取向,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增强了人们的觉悟。过去改革,动一个人两个人,也会闹得满城风雨,现在大家能够以平常心面对改革、积极参与改革了。这种精神状态十分难能可贵。有些学校拿了商务学校的改革方案去做,却根本无法推开,人们接受不了改革的预期目标,这也大概与参与改革者的心态不到位有关。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执行方案一丝不苟。改革按方案行事,按制度和条例办事,是学校管理实行法治的基础,切不可掺杂人为因素。条件要公开,对人要公平,结果要保持公正。
 
     4)主管部门的支持、通力合作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湖南商务学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省供销社在批准方案、授予权利、帮助疏导和消化富余人员等方面挑了硬担子;在有些人员分流安排上,主管部门帮助学校顶住压力,支持改革的深入进行,而不是像有的主管部门那样,自己搞改革,把包袱压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