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质量管理 >

内涵建设背景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探索

发布时间:2017-11-28 14:11   来源:《机械职业教育》   作者:姜敏凤 张路遥 王   我要收藏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通过总结学校质量体系建设的成果与不足,分析现代高职教育质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提出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融入“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学习成果为目标导向(OBE)的过程理念、以教育信息化及数据分析为支撑技术”的建设理念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架构。确定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与建设步骤:构建组织架构、质量制度与标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平台、质量诊改工作机制、校园质量文化、管理与服务创新等。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成效的主要方面。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制度,并形成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工作机制。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建设与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十三五”期间高等职业院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

  一、建设基础

  2003年6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高职教育领域借鉴ISO9000管理理念,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设置质量监督与控制部,由院长直接分管。

  同时,正式实施了以素质教育和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提供有效服务为基点、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V1.0),并按运行机制类文件、评价机制类文件和激励机制类文件的总体框架,对学校教学文件与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2009年,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优化顶层设计,建立了基于PDCA质量循环的四级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三权分立”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以本级为保证、上级为监控,层层管理、步步落实,以保证质量为主的部门(或个人)自我评价系统和高一层次的以质量监控为主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V2.0(如图1所示)。多年来,根据实际形势,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奖”评选、编写出版《质量管理手册》、发布质量月报,建立教学检查制度、质量信息员制度、督导制度等,强化质量意识,树立质量文化、质量氛围。学校自2011年开始,开展校内专业、课程评估,通过各种措施,使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质量管理体系中学生中心地位体现不够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教育过程控制为重点,-2016年第12期突出表现在对“教”的过程管理,对学生“学”的过程体现不足,学生的质量责任主体重视不够,质量保证主体单一。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面对不同来源地、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质量目标“一刀切”的管理制度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质量体系中兼顾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个性需求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质量目标与标准、评价指标的体系性与量化程度不够
  教育质量的生成包括了“规划与目标制定、资源与服务保障、过程实施管理、评价与反馈改进”的全过程,按照这个逻辑制订成体系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质量“目标、标准、制度、评价指标”仍需不断完善。另外,从质量的生成过程来看,不仅与教学业务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有关,还涉及全校的方方面面,怎样在全校范围内调动全体师生的潜能、树立全员质量意识,确保教学质量,需要逐项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这将是质量体系建设中需要补充与完善的方面。

  (三)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相对滞后,缺乏实时监控与反馈
  功能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学校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平台,教学、师资、科研等模块的应用系统不断完善,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作用,已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为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打下了基础,但是数据的有效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利用好大数据分析,真正发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在教育教学的诊断与改进过程中的作用,需要探索与挖掘。目前用于质量分析的数据多为阶段性静态数据,缺乏过程控制中动态、实时信息,无法实现及时诊改,因此,实现质量信息实时采集、实时分析、实时反馈与改进,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质量分析工作开展不够,对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的指导作用体现不足
  学校从2003年建立质量监督与控制部,长期以来,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质量监控,通过听课、评教与评学、日常教学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发现质量问题,并通过定向信息反馈单、质量月报等形式反馈质量信息,在学校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质量改进的跟踪与分析工作不够,凡事有因必有果,对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排查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对质量问题有时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浅层面,没有从计划、制度、管理等方面查找深层次的原因,对学校的管理及决策的影响有限,导致许多问题有重复出现的现象。

  三、建设思路

  (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新形势。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体制改革、招生规模大扩张、基础设施大建设,在取得了规模与基础发展成就的背景下,办学质量与内涵建设已日益突出,成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等相继出台的文件精神表明,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已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将之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成效的主要方面。

  第二,回顾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阶段质量评价活动,质量观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迁:(1)以教育教学保障资源为核心的“基础性质量观”,由于保障资源仅作为质量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质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以系统性内部质量体系为保证的“一致性质量观”,通过质量体系的组织机制、制度、标准等来约束质量行为。(3)以校园质量文化的形成为依托的“必然性质量观”,在质量文化氛围中,人人认同了质量的价值,自觉融入了质量主体的行为中。

  第三,随着教育领域的开放性逐步增强,第三方评估的需求日益凸显,管、办、评分离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学校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以创新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新理念。
  第一,建立以服务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完善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体系。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学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发展基本规律、体现学校特色的教育和培训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学习的需求,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第二,建立以学习成果为目标导向(OBE)的过程理念,OBE是指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取得的学习成果,这一理念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目前,权威国际教育认证机构的教育质量认证普遍遵循这一核心理念(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在日益开放的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与国际质量认证接轨、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接轨,体现以学生的学习“目标、需求、过程、评价、改进”为目标导向的过程理念。

  3.新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PDCA质量循环模型必须注入新的内涵,教学信息化管理必将通过计算机记录大量数据,通过动态信息采集、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质量保证体系提供许多量化的指标,使教育质量指标的测量、评价、诊断、改进工作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可行性。

  4.对策。
  组织学校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经验的人员,组建研究团队,争取科研立项,以课题形式研发具有学校特色,并具有一定传承意义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体系的科学性、严谨性。按照质量生成的过程,分“目标与计划、资源与服务保障、过程管理、检查与改进”四个模块,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为依据,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落实“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以学习成果为目标导向,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构建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质量方针体现的是学校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质量方针,一般要求具有高度概括性、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对于内部指导活动而言,还必须加以具体化。质量目标的确立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提供质量关注的焦点,可以帮助学校有目的、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资源,可以引导教职员工自发地为学校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质量目标应建立在质量方针的基础之上,应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性(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从质量方针引出质量目标,质量方针为质量目标提供制定和评审的框架。高职院校质量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学校的发展水平等。


 


  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框架

  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下,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开展研究,按照“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服务支持、质量生成、监督控制”的工作思路,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下,对每个层面的建设规划、质量制度与标准、质量控制点、质量评价指标、过程监控等进行系统性建设,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体系。理顺五个层面之间的工作机制、责任任务、内在关系,突破以往教学质量由教学单位及教学管理部门孤立运行的状况,制定相关指导运行制度,工作规范,保障质量保证体系顺利有序运行。借助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建立校内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采集与分析质量形成全程的状态数据,通过实时质量分析、反馈,形成网络化、立体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的内部质量保证运行框架(如图4所示),据此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方案,为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提供依据。

五、重点建设任务

  (一)理顺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架构
  继续实行立法(教学工作委员会)、行政(教务处)、司法(质控部)“三权分立”,以保证质量组织体系,保证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与公正性。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管理的体制机制。重点建设与健全分院与其他教学部门的二级质量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发挥其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处、教务处、质量监督与控制部等教学管理与服务部门做好服务、引导、协调、监控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岗位职责,将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主要质控指标列入部门绩效考核与教图4内部质量保证运行框架(V3.0)师教学质量考核的依据。

  (二)构建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制度与标准体系
  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下,以学校、师资、专业、课程、学生五个层面为诊断项目,按照“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服务支持、质量生成、监督控制”五个环节的工作主线,系统寻找各层面的质控点、评价指标,使“诊改”项目清晰化、明朗化,真正落实到各责任主体。通过校内、校外调研,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以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并加强质量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使质量标准深入人心,做到质量保证活动有标准可参照、有制度可保障。

  通过理顺五个层面责任主体间的工作机制、责任任务、内在关系、工作衔接,从而形成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制度与标准体系。

  (三)分步实施、建设“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
  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下,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明确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数据采集人、数据内涵、质量标准、诊断结果反馈、改进措施、改进成效”等内涵,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信息化平台需求报告,为“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平台”提供建设依据。平台的建设应根据学校信息化实施的程度,分步实施:第一步,建设健全业务应用系统,为质量评价提供即时分析源数据,业务应用系统是数据的主要来源地。构建信息化应用、数据积累、大数据查询与分析的生态系统,消除信息化应用盲区、消除信息孤岛,搭建数据交换平台和统一门户信息平台,为“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平台”提供原始数据。同时,要发挥数据管理与应用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建设健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

  第二步,建立学校数据平台,统一数据标准,逐步建设“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各业务应用系统产生日常工作中的最原始数据,学校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平台,为挖掘提取各应用系统的数据提供了可能,也为大数据分析,实现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实时性、多样性、科学性提供了可能。建设“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健全预警和统计分析功能,最终目的是在学校决策、管理、运行中发挥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打下技术层面的基础。

  (四)树立创新发展责任意识,建立现代校园质量文化建立校园质量
  文化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的愿景目标,也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三个层次的校园质量文化建立,保证图4内部质量保证运行柜架(V3.0)教育质量的一致性与必然性:一是质量的知晓,即知晓质量的概念、质量标准(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师资标准,学生发展标准);二是质量的认同,即认同质量的重要性、质量标准的正确性,从而自觉参与质量维护及提高;三是质量建构,即建构创造质量、维护质量的能力,达到人人主动参与质量的创建、维护、提升,从而建构与贯彻质量标准,并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落实营造质量文化的措施,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发布质量内涵,进行质量文化的普及;通过定向宣讲质量意识、培训质量行为,针对不同责任主体,针对不同工作内容,开展本岗位质量内涵研讨及培训,将质量文化从操作层面深入具体工作及个人;建立全员参与质量生成、维护的途径。以质量标准为中心,细化工作目标,确定每位主体的作用,使全员清楚明白自己在质量生成中的作用,因此发挥全员的主动性,以正确的质量文化指引自身行为,培养全员质量生成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年等主题活动,普及增强质量文化,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引导正确行为规范,真正将文化引导行为落到实处。

  (五)创新教学管理与运行制度、建立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
  机制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定期进行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行专业自诊、课程自诊工作,并积极联系与配合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开展第三方评价工作。通过学校自诊、外部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做法,排查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倒逼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并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实现质量的螺旋提升。

  加强质量监督考评。按照学校的“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在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组织进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执行情况检查,将获得的信息和数据与质量目标与标准进行对比,进行偏差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形成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五个层面的自我诊改报告,形成各部门的自我诊改报告,督促各层面、各部门的质量改进工作,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质量标准进行调整,确保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