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国家战略 >

美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与借鉴

发布时间:2017-11-28 14:12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王志凤   我要收藏

  摘要:美国教育质量改革始终以“建立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弱模式、重标准;弱管理、重服务;弱结果、重过程等鲜明特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变化和新变革,借鉴美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益经验,可以进一步推动和引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的颁布与实施,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话题进入职业教育管理者的视野之中。由以前的“办学水平评估”转变为现在的“质量保证体系”,究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变革和挑战?2016年笔者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奥斯科斯分校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校长跟岗研修与学习,其中重点关注和研究了美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由此对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通过深入考察和学习借鉴美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益经验,对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美国教育质量体系基本概

  通过对美国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质量”始终是美国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陆续实施了一系列以“建立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改革运动,并由此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一)美国教育质量改革发展脉络
 
  从发展脉络上看,美国教育质量管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虽然各阶段教育改革的要求、目标和策略有所不同,但是“建立优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没有发生变化,并仍然在美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1.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改革

 
  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质量改革的导火索是《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通过列举美国教育的13种危机状态,指出美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品德采取更严格和可测度的标注标准”“提高学院和大学入学的要求”。《美国2016计划》又进一步提出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提高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虽然,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基础教育,但对之后美国的学院教育和大学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推动下,美国各州先后制定了较高的教育要求,统一了课程管理,加强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从而推动了美国教育的整体发展。
 
  2.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改革
 
  20世纪90年代美国掀起了教育质量改革的高潮,先后颁布了《全美教育目标报告》和《2000:美国教育目标法》。此阶段的改革重点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核心是强调教育的国家标准;制定了全美教育的“六大教育目标”和“八项指标”,制定了“四大战略”和“六大措施”以保证目标和各项指标的实现,以期提高教育的质量。
 
  3.21世纪美国教育质量改革
 
  与20世纪美国教育质量改革相比,此阶段美国教育质量改革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
 
  首先,在强调建立教育硬性质量标准的同时,开始要求建立“质量检测标准”。例如,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规定,要建立全州所有公立学校学生的课程内容标准和学术进步标准。在质量标准测评体系方面,要求各州采用标准考试或者常模考试的形式客观考察学校教育质量。其次,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转变与职业发展的技能作为教育质量的首要目标。如《2002—2007年战略计划》中要求“通过加强优质教育和保证教育公平、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为全球竞争做好准备”。最后,将教育质量改革目标进一步细化,操作性和务实性更强。如《2007—2012年战略规划草案》中,将教育质量目标分解为战略目标、具体目标和实践策略三级。奥巴马“力争上游”计划将教育质量改革目标分解为重大改革和优先事宜两级。
 
  (二)美国教育质量标准评估
 
  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标准的制定。美国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分为学生学业成就标准、教师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和学校质量标准。
 
  1.学业成就标准
 
  目前,美国最权威的全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估标准是“全美教育进展评估”(简称NAEP),又称国家教育报告卡,是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持续监测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对象、评价维度和评价目标三部分。在实施过程中,NEAP对不同年纪和类别的学生进行周期性的评价。在评价结果上主要通过“成就水平”和“量尺分值”两个指标体现。成就水平是通过定性的方式来评价,分为基本、熟练和优秀;量尺分值分为0~500分(阅读、数学、历史和地理)和0~300分(科学、协作和公民),该分值从定量的角度体现个体在学业成就上的差异。
 
  2.教师质量标准
 
  教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美国教师质量标准体系呈现出相互协调且有机配合的特点。在建立起包括教师执照、教师资格证书、资格认可等评估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行政保障、专业保障和学术保障三大保障机制提升教师质量。比如美国教师资格认定和管理方面,各州均在相关法律框架下实施,规定了管理的机构、程序和标准等,对符合相关条件的申请者方可颁发资格证书。
 
  美国的专业团体在美国教师质量评价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NVATE(全美教师教育认证理事会)是美国教育院系质量认证的唯一合法机构。它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全面教师培养的机构(如教育学院、教育系、其他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认证。从初期对被认证机构师资培养课程质量的评价,逐步发展到新教师入职认证、评估等领域。
 
  3.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质量标准的推行对美国教育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首部国家课程标准草案颁布之前,美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质量标准,而是由各州和各学校自行设计。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美国越来越重视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评价。在奥巴马任职期间,联邦教育部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州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此外,在制定课程标准的同时,美国教师联合会和美国太平洋研究所等机构致力于开发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其中,美国教师联合会颁布的《制定优异的标准》提出了9条准则,体现了美国课程标准制定和评议的最高水平。
 
  4.学校质量标准
 
  目前,美国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质量评估只要实施“认证制度”和“蓝带学校”制度。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均需要考察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标准、职员资格、硬件条件、教学活动内容等方面。公立学校每年还需要接受质量监测和选拔评—70—估,监测的结果还需要进行排名。美国的“蓝带学校”制度是授予那些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或者学生学业成绩获得异常高水平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学校。通过该制度,既可以甄别学校质量的差异,也可以促进学校内部和校校之间的交流和互学。
 
  (三)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与中小学教育相比,美国高等教育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质量标准规定,而是由各州政府及非官方的认证机构负责。认证机构的类型也较为多样,既有区域性质量认证机构,也有负责特殊专业和特殊学院质量认证的机构,同时还有负责特殊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机构。在认证的过程上,需要经过预审、自评、专家鉴定报告、现场评估、鉴定结论五个步骤。认证的结果也不是终身制,而是3至5年一个周期,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持续不断螺旋发展。
 
  二、美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
 
  从美国教育质量标准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一系列的改革均围绕着以“建立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展开。综合来看,美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弱模式,重标准
 
  美国允许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允许社会教育机构、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教育管理、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拥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由,在教育模式上没有做出统一的要求。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削弱对教育的管理,而是通过“标准”的制定,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州、各高校的办学行为。同时,通过立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教育质量的标准。由此形成了从学生学业成就评估、教师质量的标准与保障措施、课程质量的标准与评价机制、学校质量的评估标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及保障措施等相对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强有力的立法手段与管理标准体系是美国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坚实基础。
 
  (二)弱管理,重服务
 
  在美国高校,没有“班级”这一管理层级,只有专业的概念;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学生可以根据未来的生活方向来选择自己喜爱或感兴趣的专业,也可以根据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转换专业,甚至在转换学校上还有一定的自主和自由;在专业课程上,必修课程少,而选修课目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不同的学科。
 
  这样的制度设计,体现了美国教育质量的基本理念,即追求个人完善发展,适应现实生活需要。与之相适应,美国学生管理体制也不同。在美国高校,没有班主任、辅导员等岗位,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辅导中心。其工作职责有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三个主要方面。主要手段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团体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导学生求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社交等。他们的工作重心由“管理”转向了“服务”。因此,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教育管理,美国高校的重心是服务于“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
 
  (三)弱结果,重过程
 
  在美国,教育更多聚焦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养成,几乎没有学生未来职业的功利性,而是教育要求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和创造。在教学组织上,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约占授课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靠学生查阅资料自学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授课环节上,往往会安排案例学习与讨论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和课堂陈述;在课程评价上,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以鼓励启发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考核注重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性知识融入学生各类能力素质培养考核之中。这种重过程的学习安排,可以让教育对象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不仅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兴趣,还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三、美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特点,笔者认为中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可以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教育质量
 
  提升导向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中国职教改革存在政策目标泛—71—化倾向,使得教育的成效难以评价。教育的功利性和本位主义还是阻碍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研究,出台配套的高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提出更具可行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才能完成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即提升教育质量。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可以吸收美国高等教育评价方式,采用开放性的考评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考核综合评价系统。如,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可以引入学生平时上课和作业表现考核评价;开放及主观性强的课程,可以撰写读书或调研报告,了解学生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而实用性和综合性强的课程可以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沟通交往能力。
 
  (二)开展教育综合治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
 
  现代化教育综合治理就是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法律、行政等手段,充分调动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行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力量,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指标、学校质量建设、师资培养等多方面进行标准化设计和制度性设计。无论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还是从美国大学教育的实践看,高职教育需要教育的综合治理。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综合治理的突破口,更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战略任务。这与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完全一致。因此,高职开展教育综合治理工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以偏概全,需要从宏观和微观多个层面开展细致而有效的工作。特别是要求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特色、学生个性化需求及个性化问题建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进步。
  (三)转变教育质量观念,大力调整课程标准
 
  无论是“双一流”建设,还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都反映了中国教育行政部分在教育质量观念上的变化。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主动适应、主动调整办学定位,改变教学方法,调整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合理调整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等教学环节比重。孕育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要提高他们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可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
 
  适当增设选修类课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潜能;适当打破专业限制,鼓励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树立全人培养理念
 
  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等能力素质是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期望和要求,也是适应当前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必要措施。高职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人的劳动技能的全面提升及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
 
  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把文化素质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体到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上,把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和岗位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开设各种综合性的选修课程来培养高端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