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校训校风 >

中小学校训制订要“量体裁衣”

发布时间:2017-11-28 13:30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   作者:李继星   我要收藏

校训指的是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指导下,用简明扼要的词句表述的、学校师生应共同遵守的训导性规范。它是学校精神文化体系的一个文化要素,是软规范中的一种。一个好的校训,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风格、学校精神,也能隐约地、间接地反映出该校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某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区的、民族的、国家的教育价值观。
 
    1 好校训是什么样

  能够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制订得较好的校训一般具有下列特性:训导性。校训是训导性规范,具有训示、导向的特性。它会告诉学校师生可以说什么、做什么,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去说话、做事。
 
     概括性。校训提炼了许多学校文化要素中的具有训导作用的成分,综合为训辞,是学校成员概括性的工作(学习)原则、要求、策略或方法。
 
     精神性。校训属于精神层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成员的发展目标,集中反映为达到该目标所应走的路、应采取的措施、应注意的问题。
 
     长期性(战略性)。校训对于教职工和学生发展虽然有近期的和中期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长远的、战略性的影响。好的校训形成以后,不一定在当前都能落实到实践层面,但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明确地告知前进过程中的宏观的要求。
 
     渗透性。校训应能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德育、课程与教学、校本科研、社团活动、学校节日等各种活动之中,用来训导学校成员的言论和行为。
 
     相对稳定性。好的校训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必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不能频繁改动。我们反对“朝令夕改”,随意地“升华”。当然,也反对因循守旧。
 
     独特性。在提炼、确定校训时,不仅要考虑国家的统一意志和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社区特点、办学层次、“学苗”情况、学校特色和独特的历史、社区和政府对于该校特殊的要求等情况,要体现出校训的独特性。
 
     如果校训能够同时具备上述七个特性,则基本上可以认为该校训是先进的。
 
     2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空洞的校训

  在校训的制订与执行过程中,有的学校存在下列一些问题:把校训当成学校办学核心理念或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来对待。对于一些学校来说,提炼出来的校训,既是校训,又是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上述一些文化要素同属学校的精神文化子系统,有时候确实难以区分,但我们应当仔细揣摩、体会上述文化要素的不同。
 
     校训过于“形式化”,很多都是“四词八字”。我们并不是反对“四词八字”式,因为这毕竟属于形式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在该类校训中,有很多是很优秀的,但是如果该类校训占的比例过高,可能会对“百花齐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校训的内容过于肤浅或“政治化”,且雷同严重。北京市东城区教委2004 年对50 所小学的校训进行的调查显示,使用频率最高的四个词依次为:“勤奋”、“团结”、“创新”、“文明”。实际上,俗套、空洞、缺乏文化内涵的校训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同一学段学校的教育方针、主要课程的标准是相同的,同一学段许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在较大程度上相近;个别学校的校长把校训看作是一个口号、标语,是贴给别人看、说给别人听的。
 
     决定学校不同风格的文化基础是自由、民主和独立精神,如果缺乏这些,学校很难制订出具有一定独特风格的校训。
  
     校训过于深奥,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如果校训过于深奥,特别是引用古文化典籍中的一部分深奥的铭言所形成的部分校训,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多数学生对校训的含义不太理解,自然会影响到校训作用的发挥。
 
     校训的要求过高,难以转化成教职工和学生的言行规范。有的学校的校训要求过高,忽视了学校将来可能面对的条件限制,过于理想主义,导致校训很难成为学校成员的行为规范。
 
     把校长“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有些学校把校长个人“对于校训的主张”等同于校训。由于校长在校训形成过程中的较大作用,一些校长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校训”就是校训。
 
     产生这种认识以后,非常不利于把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有关的营养吸收进来。
 
     校训只适应于学生一方,没有考虑到教师等学校成员。目前有相当多的学校认为:校训只是专门针对学生的。所以,许多校训的要求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而没有考虑教师的发展。实际上,校训是针对学校全体成员的,核心是学生和教师。
 
     过于频繁地修改校训。有的学校,过于频繁地更改校训,特别是在新班子到任后,更是修改校训比较集中的时间段。我们认为,不应轻率地制订校训,如果制订,要尽力制订出高水平的、适合本校中长期发展的、不会轻易过时的校训。
 
     不重视校训的传达工作。一些校长和学校管理层不知学校的校训,这样的事并非个别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忘记校训,就意味着自断根基。如果学校管理者不重视校训的传达工作,广大干部、师生就会对校训不理解,甚至都不知道本校的校训是什么,就更谈不上把校训贯彻于实践之中,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校训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3 如何制订“更合身”的校训

  就多数学校而言,提出和提炼校训,一般要经过下列步骤:要系统地总结、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独特文化。在总结学校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总结正面的、积极的经验,还要反思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校训,反思学校发展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在客观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学校一代代师生相传不断的“文脉”。只有深入研究本校的历史并汲取养分,才能使校训对学校有较强的适应性,才能确保校训不是生硬地强加给学校和师生的。
 
     要全面、科学地分析学校目前和将来的环境与条件。校训不能脱离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社区发展、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校训不能离开学校内外的现实基础,不能脱离学校所处的社区背景和学校自身的条件基础,所确立的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必须是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
 
     要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制订校训。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大文化系统最基础的文化要素。学校的各种文化要素,都要服从于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校训也不例外。
 
     要认真研究、借鉴其他社会组织的校训、园训、企业训辞等。研究、借鉴其他中小学甚至大学、幼儿园的校训(园训),以及跨国公司的“企业训辞”,对于本校校训的提出和提炼,往往会有重要的价值。
 
     要请学校文化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的单位或专家给予必要的指导。请高等院校、教育类科研院所、文化企业中的学校文化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的专家到校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校管理者具体地掌握包括校训在内的学校文化战略纲要的编制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和技术。
 
     不要过于超前、理想化、好高骛远。校训如果没有超前性,只是适应教职工和学生目前的状况,对教职工和学生无法产生推动力;如果校训过于超前,看上去很“先进”,但根本不具备实现的条件,也不是好的校训。好的校训,一定是适度超前、对学校有推动力、经过努力可以基本实现的校训。
 
     要用简明、直白的语言科学地表述校训。尽管校训在风格上可以多种多样、因校而异,但在表述时应当有一些基本要求:应当高度概括,言简意赅;有很强的包容性;不要说“正确的废话”;语言应优美、朗朗上口。另外,释义也是校训的组成部分,也需要简明扼要,不要写成“详细说明”。
 
     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广泛研讨,深入论证。在研究校训时,要特别注意发动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走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路线”。要让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深度参与校训的制订过程,把制订校训的权力交给教职工和学生,只有反复地讨论、争鸣,才能逐步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