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学校战略 >

发生存在危机的北京职业院校转型与突围:背景、行动及展望

发布时间:2017-11-28 14:12   来源: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   作者:史枫   我要收藏

  摘要:北京职业院校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面临许多发展制约,首当其冲的就是外地生源将被限制,北京职业院校目前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北京职业院校通过开展社会职业培训、对中小学生开放、贯通培养、对口支援、国际化等路径寻求转型发展和突破困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职业院校转型发展在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同时,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同时,职业院校转型发展应上升为一种战略,政府应该对职业院校的转型发展给予足够的支持。
 
  一、深度影响北京职业教育的背景
 
  (一)“四个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
 
  自2000年以来,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有一个演变过程。2004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北京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提出努力打造“人文之都、科技之都、绿色之都”;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北京作为首都必须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
 
  (二)持续推进的非首都功能疏解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北京不能作过多承载。2015年3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可以看到,疏解非首都功能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首都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异常严厉的人口调控
 
  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170.5万人,比2006年增长588万人,比2000年更是增长了813万人,人口增长十分迅猛。2015年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9%。外来人口增长过快是北京人口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
 
   2014年初,北京市第十四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是现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发展难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首都形象,关系发展全局,必须严肃面对、标本兼治”,并高调提出“加强人口规模调控,从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5—构、调控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引导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控制人口规模的治本之策”“切实把常住人口增速降下来”。
 
  (四)背景分析
 
  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对产业格局的影响很大,而职业教育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四个中心定位的确立表明北京第二产业、传统服务业都将受到限制,而职业教育的典型专业大多是服务第二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必然受到深度影响。教育被列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部分,职业教育在首都教育大格局中处在边缘化位置,有些职业院校已经成为被具体疏解的对象,要么由市区疏解到郊区,要么由北京疏解到河北。人口调控对北京职业教育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因为过去15年北京职业学校招收了相当数量的京外生源,而眼下的政策就是要求职业学校停招外地学生,以贡献于北京的人口调控。
 
  二、困境前所未有:北京职业院校出现存在危机
 
  (一)北京职业院校发展状况
 
  1.中等职业学校的状况与危机
 
  2015年,北京中等职业学校122所,其中中专31所、职高51所、技校29所、成人中专11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06万人,在校生13.43万人,毕业生5.53万人。
 
 
  图1反映的是近十年北京中职办学规模的发展变化。从2006年到2013年,北京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稳定在7万人上下,最低6.08万,最高8.33万人,2013年之后受政策影响中职招生快速下滑,每年只有4万多人;在校生规模在2007年为最高,达到26.23万,2013年开始大幅度下降,2015年只有13.43万。由于户籍人口初中毕业生减少和普高热持续升温,近10年来北京中职招生总量下降的同时,本地户籍学生比例逐年缩减,京外生源逐步占到招生数的一半以上。2015年,中职招生中北京户籍生源不足2万人。
 
  2.高职院校的状况与问题
 
  2015年,北京高职院校26所,其中公办高职18所,民办高职8所,在校生9.79万人。北京高职教育自2006年以来年招生维持在4万人左右,最多达到4.46万,最低3.12万;在校生规模2007年13.06万达到最高,然后持续下降,2015年最低,为9.79万人。
  最近3年,北京高职院校尤其民办高职出现招生计划不能完成的情况,而且愈演愈烈(图2)。
 
  
  (二)生源严重不足成为北京职业院校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

 
  1.中职学校对京外生源依赖性高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初中毕业生的逐年减少和普通高中扩招,北京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开始出现问题。1999年前后,北京初中毕业生达—6—到历史峰值18万多人,之后一路下降,2016年只有7.3万,而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即普职比却由4:6演变成8∶2,留给中等职业教育北京生源只有不到2万人。在这种情势下,北京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在2013以前还能维持在7万人左右,很大程度上是靠京外生源维持。这些京外生源主要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北京周边省份以及合作办学2+1或1+2模式。
 
  2.高职学院中,民办高职是重灾区
 
  过去十年,北京高职院校的招生总体保持稳定,并且相对于中职学校,高职招生的减少幅度要小很多。但是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分化比较显著,8所民办高职招生锐减,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民办高职向来以招收外地生源为主,而现在面临限制外地招生和招生报到率下降,加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考办学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锐减,有些民办高职院校已经出现难以为继的困境。
 
  (三)危机来袭:生存成为一个问题
 
  1.职业院校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有招生资格的25所普通中专和53所职业高中总共招生13580人,校均招生量仅为174人。25所普通中专学校中仅有4所学校全部完成当年招生计划,53所职业高中学校中仅有8所全部完成当年招生计划。
 
  有4所职业高中招生数量为0,有4所职高招生数量为1人,总计有28所中专或职高招生数量在50人以下。高职院校整体的情况要好得多,2015年,26所高职学院的校均招生规模是1195人,只是民办高职招生面临困难,普遍完不成招生计划,入学报到率低,有的学校已经出现资不抵债、难以为继的状态。
 
  2.既有职业教育自身原因,也有政策和人为因素
 
  北京职业院校尤其中等职业学校由生源危机进而演化为生存危机,既有学龄人口大幅度降低导致生源减少的客观原因,也有在过去的十几年北京没有进行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没有对职业教育进行整体战略规划,导致当前职业教育陷入被动局面的因素。职业教育在北京处在十分不利的边缘化地位,普职教育关系处置不当,在战略和政策层面将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悄悄地、变相的人为消灭职业教育。所以,表面上是一个单纯的招生问题,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综合结果。
 
  三、职业院校的行动:寻求转型发展和突围尝
 
  试职业院校的转型发展是指由原来主要承担学历教育,主要服务于在校全日制学生转变为在保持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较多地开展社会培训、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和其他依托学校资源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的多种服务,服务面向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办学功能拓展为丰富化、综合化。而职业院校的突围则指突破地域、时空、学历层次、发展领域、各种界限等制约,职业院校在圈内圈外、在横向纵向、在开放合作等不同层面有所作为,从而寻求和拓展出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大力开展社会职业培训
 
  1.培训面向
 
  职业院校跟行业、企业和就业市场结合相对紧密,拥有专业师资和实训基地等丰富培训资源,在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北京职业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主要有以下类型:①面向行业人员的培训,如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为地铁行业人员开展轨道交通管理、信号控制、机电、安全生产等专业技能培训,北京市轻工技师学院承担本市150多家食品企业实验室自检人员岗位技能培训。②面向企业员工的培训,如北京市金隅科技学校承担北京电力设备总厂职工培训。③面向社会人员的培训,如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年面向社会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NIT)、数字办公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培训。④面向特殊群体的培训,如大兴区第一职业学校常年承担劳动力转移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残疾人职业培训等公益性培训。
 
  2.培训收效
 
  北京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在培训规模、培训效益等方面都得以持续扩大,培训还赢得社会的积极认可,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影响力。北京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年均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由3年前的9.73万人天增长到11.89万人天,其中年均培训社会居民达到4836人,增长18.67%;培训收入也十分可观,年均达到1094万元。北京金隅学校作为金隅集团华北唯一一所建材类中职校,坚持“集—7—团发展到哪里,学校服务到哪里”思想,依托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010站,大力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企业员工达到2.35万人天,是3年前的4倍还多。
 
  (二)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和技能训练
 
  职业院校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体验往往通过“职业启蒙”“职业渗透”与“职业选择”等形式。北京市职业院校在此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西城区研发职业教育社会课程,使职业学校成为中小学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东城区开放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为全区中小学生建立职业体验选课制度,并以社会大课堂为抓手,开展职业体验培训,开发初中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课程,完善初中科学实践开放性活动课程。丰台区职教中心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建立“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两年来开发职业体验课程25门,编写教材10本,受益中小学30所,参与学生达1771人次。密云区扩大职业高中实训基地使用效益,为中小学生开放职业技术教育体验活动,已开发出三大类49门实习实训服务课程,年均接待中小学生5000人次。
 
  (三)开展文化传承、技术创新及终身学习服务
 
  结合北京“文化中心”“创新中心”等城市定位,职业院校利用各自专业优势,服务区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文化传承与推广
 
  北京信息管理学校对国内外中小学生开展珠算、茶艺等文化传承活动;完成《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动画片并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创新传统空竹的外观设计,利用特色德育活动进行推广;对社区居民开展书法、国画、中国结制作、编织等培训千余人次,积极促进了优秀文化传播。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成立故宫学院,面向社会大众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培训,助推北京皇家艺术文化传承;该校烹饪专业姜波老师拥有制作378种老北京小吃的精湛技艺,何亮老师在央视“中国名俗”栏目开讲北京饮食文化,促进北京饮食文化创新与传承。北京市商业学校聘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建立“燕京八绝”花丝镶嵌等大师工作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技艺传承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接,助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2.技术研发
 
  北京昌平职业学校自主研发9个蝴蝶兰品种,于2013年1月通过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新品种国际认证,其中“昌平天使”蝴蝶兰在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成为昌平区园林业发展新亮点。北京国际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参与星级餐厅“京味斋”、首都机场国航的菜品研发,引领分子餐技术,学校3位教师成为央视、北京卫视、河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专栏节目客座专家。北京工贸技师学院依托首席技师工作室积极承接高端研发项目,研发产品16项、加工样件147件,如国产歼15发动机叶片模具、微型心脏供血器、空间泵和真空分子棒等首件试制加工,为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自身贡献。
 
  3.建立市民终身学习中心
 
  东城区积极盘活职业教育存量,挖掘增量,开放师资、课程、教学等资源。该区以5所职业院校为基础,以学区为单位,成立8个市民职业体验中心,提供99门课程菜单供市民体验,为市民终身学习增加更加新颖和鲜活的学习乐趣。昌平职业学校建立“首都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实践基地”,开展职业体验培训、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市民生活品位。近两年来,实现劳动力转移培训2243人,人均增收三成以上,为区域内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中国人寿等企业开展职业礼仪培训3114人次;为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科普培训5718人次。
 
  (四)努力推进产学融合和集团化办学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作为北京商贸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积极探索组织化运作模式,形成了以“合作项目”为载体、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北京市商务人才需求调研、企业工作站、优秀学生境外访学等30多个项目。
 
  依托集团举办的商贸职业教育产教对接活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和市场营销专业联盟中高本衔接教学标准研讨会都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牵头成立东城区职业教育集团,涵盖了区域9所中职校、2所成人高校、2所高职校及17家企业。集团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探索东城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模式,培养大批适应东城产业结构调整—8—和经济方式转变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初步树立东城职教品牌。
 
  (五)拓宽中高衔接和高本衔接,提升办学层次
 
  1.3+2中高职衔接改革试验
 
  采用“3+2”学制模式实现中高职衔接,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教育基础上,再接受为期2年的高职教育,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于2012年开展“3+2”中高职衔接试验。该模式遵循“专业能力递进、职业素质提升”指导思想,通过共同研讨与备课,实现课程对接、能力递进。
 
  中职教育阶段,重点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备从业基本能力。高职教育阶段,通过技能大赛、专业社团等活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增强专业拓展能力。两个教育阶段,建立实训基地共享模式,优势互补,丰富实训内容,开拓学生适应多样化设备品牌的操作能力,掌握全面操作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2.五年一贯制办学
 
  五年一贯制模式的特点是初中学生应届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学习期满达到要求后,颁发高职或者高等专科院校毕业证。顺义区将1所高职院校(原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2所中职学校(顺义区汽车职业高中、顺义区第一职业学校)并入职教中心,完成了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原)牵头的职教资源重新整合。2013年,三个试验专业顺利完成招生。其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螺旋形课程论和效益最大化理论为指导,设计出“四类型学习领域”模块课程,以阶梯渐进的方式实现了“中职是基础、高职是提升”的人才培养衔接目标。
 
  3.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
 
  北京市于2015年开始启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项目,向上搭建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培养人才的通道,即将高等职业教育延伸至本科层次,使高等职业教育(含本科层次)逐渐成为首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贯通培养,定位相对“高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例,首先是高水平保障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着眼国际化,各校建立高水平英语师资队伍,加强英语教学;其次,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尤其在前两年的高中教育阶段,采用新聘任、与优质高中合作等方式,为试验班配备了大量基础类与艺术类教师,提升学生人文科学及艺术素养;第三是教学与生活管理,为项目行政班配备班主任,同时设立教学辅导员岗位,负责管理学生操行,在学生公寓设立生活辅导员,加强学生宿舍纪律和卫生管理,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
 
  (六)走出去,融入京津冀区域发展
 
  1.分享职教资源,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5年10月,北京市与河北省签订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确定建立两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主任、厅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两省市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协调解决教育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11月,北京教科院主办了“区域教育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坛上,来自京津冀苏沪等多地多家知名专家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主题开展研讨。京冀两地正式签署对话协作机制,从政策保障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为两地教育合作进行了顶层设计。部分职业院校在京津冀合作实践中也进行了系列尝试,如:密云职业学校同张家口市、承德市承德县开展职业教育合作,重点在师资培训、实训基地使用、专业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该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合作帮扶承德县职教中心;接收竹溪县计算机应用、现代服务管理两个专业班学生来校免费学习。
 
  2.发挥首都职教优势,开展对口支援与携手发展
 
  首都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职教资源优势,与其他省市开展对口支援,共同推进职教合作发展。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通过建立帮扶互助合作长效机制,帮助云南腾冲一职中建立云南中草药种苗生产基地;支持什邡职业中学新建园林绿化专业,助推腾冲一职中和什邡职业中学顺利进入第二批示范校建设行列;吸收青海玉树80名学生到校就读。金隅科技学校为贵州省建设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学校提供“日产5000吨水泥中控仿真系统”和“中国建筑五金门窗培训系统”技术支持,促进西部地区职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分批次对广西中职学校校长及教学科研管理层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培训;各重点建设专业均建有手拉手学校,促进海南省文昌职校、深圳龙岗二职、安徽铁路服务学校等对—9—口__________支援单位的专业建设更快发展。
 
  (七)大力拓展国际化合作与办学
 
  国际化是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北京一半以上的职业院校尝试了国际合作办学。北京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在形式上主要包括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引进先进课程和教材,引进国外师资,合作开发国际教育课程及合作教学;相互间进行师生学习和交流以及学生互换;设立国际教育学院等。北京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积累了30年的经验,并愈发凸显了价值与前景。
  1.引进国外职教资源,借力提升自身水平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引进先进的职教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引进国外的职业资格证书项目。早在2001年,北京市首批13所职业学校就开展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试点工作,合作设立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   (City&GuildsofLondonInstitute)职业资格证书项目中心。2010年5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8所高等职业学校与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三方签署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中德合作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项目协议,合作举办IHK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2.双向合作交流,师生互换,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一直在中餐烹饪专业延续国外招生;北京农职院2014年招收了第一批18名留学生,分别来自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主要学习国际贸易;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留学生在2016年达到600多名,主要来自英国、法国、俄罗斯、埃及等,这些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语言培训后,回国从事贸易、语言翻译等工作,深受欢迎。
 
  3.服务“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走出去
 
  作为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先锋,中国企业正在全面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而职业教育也在为这一宏大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金隅科技学校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优势,探索国际化办学,在两年示范校建设期间积极承担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水泥企业36人的培训任务,选派5名教师参与尼日利亚援外工程的技术服务。
 
  四、对职业院校转型与突围的思考与分析
 
  (一)关于职业院校转型的理论分析
 
  1.职业院校的功能:

  基本功能、拓展功能和多元功能职业院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学历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发展初期或者学历教育任务过于繁重的时期,这是主要功能;职业院校的拓展功能是培训功能,主要是社会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具有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具有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优势;职业院校的多元功能是在学历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基础上,再加上各种社会服务功能。从基本功能到拓展功能,再到多元功能,是职业院校的一种递进发展,也意味着职业院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增强。

 
  2.国外职业院校多功能发挥的启发
 
  社区学院是美国承担职业教育功能的主要院校,其基本职能一是为进入普通四年制本科大学提供预备教育,比如基础学科学习、语言培训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转学教育职能;二是立足社区服务,为相关学员提供专门的职业预备训练,包括职前和在职培训以及各种成人补偿教育,学生来源既有应届高中生,也有大量的成年人。美国社区学院的特点就是注重转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服务协调发展的同时,坚持以职业教育和社区服务为中心,面向地区为基础,突破社区和地域局限,服务于更广泛范围和地域。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高职教育的代表,其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构建有与中学和大学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多层次的综合教育体系。英国的各种学院(College)作为一种综合性院校,是英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全英大约有60多所,它们开展广泛教育和训练,服务对象包括完成义务教育并准备中学高级水平考试的学生(他们是全日制学生的主体)、职业教育学生、高等教育学生、企业员工、学徒和成人等。以上三者都具有明显的多功能特性,与社会其他组织联系紧密。
 
  3.多功能中心是职业院校的一个应有定位
 
  职业院校除了全日制学历教育还可以举办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以及开展多种社会职业培训,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完全可以把自己办成职业培训及鉴定中心、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市民终身学习中—10—心、中小企业技术技能开发中心、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等等。多功能中心的定位,不仅有助于职业院校突显社会价值,摆脱生存困境,也有助于传统功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化,还有助于将学校办出活力,跟社会需求多方面融合为一体。
 
  (二)北京职业院校转型的主动与被动
 
  1.转型与否的比较
 
  北京140多所职业院校中,有中职国家示范校21所,有高职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6所,除人才培养质量过硬走在前面之外,都特别注重学历教育之外功能的发挥,而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也强化了职业培训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相比之下,凡是综合办学水平低、招生极其困难、处在存亡边缘的职业院校,不仅学历教育办的不理想,多功能发挥方面也都较弱。其中,民办职业院校就普遍存在培训和社会服务很少乃至没有的情况。
 
  2.转型是一种战略
 
  如果说十年以前北京职业院校是否转型,是否多元化发展和多功能拓展还仅仅是一种选项,一种优化发展的策略的话,那么现在则成为北京职业院校的一个战略,因为这关系到其生存,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发展。当然,如果某所职业院校在转型发展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基础,恐怕为时已晚。有望度过眼下艰难时段的职业院校,要把转型发展切实上升为学校战略,加以认真谋划。
  3.从被动走向主动
 
生存危机之下,北京很多职业院校面临被动局面,人心不稳,前景不明,如果说转型发展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那么眼下不妨试着由被动转型走向主动转型。因为,职业院校的转型是为了突显自身的存在价值,从自身出发是为了生存,为了应对挑战,换一个角度则是更好地贡献于社会。
 
  (三)突围是北京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延展
 
  1.增强职教吸引力满足两种需求
 
  社会吸引力不足一直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难题。职业教育面对两种需求,一种是用人需求,主要来自于企业,这个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因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著高于普通高校;另一种是教育需求,来自于学生和学生背后的家庭,这个一直以来困扰着职业教育,也就是只要有条件,还有其他选择,学生和家庭就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两种需求的倒挂,说到底还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北京职业院校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通过“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以及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等路径,为接收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劲,将职业院校学生有机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必将优化两种需求的满足。
 
  2.在空间上拓展
 
  北京职业院校走出北京,无论是到北京周边开展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还是跨越京津冀支持带动中部西部职业教育提升,还是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合作与发展,都是在空间上的积极拓展,都是跟国家战略的密切结合,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准扶贫和一带一路。北京的职业教育具有资源优势,走出去就别有一片蓝天。
 
  3.跨界发展适合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由于跟产业、行业和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必须淡化边界,走出所谓边界,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火。职业院校皆有必要走集团化之路,深化跨界合作,校企融合发展。同时,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师能力和实训资源,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合作,同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产品中心、设计中心等,乃至自办小微企业或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谋求学校的创新创业发展。跨界发展对于职业院校就是要跨越学历教育和学校教育,乃至跨越教育和培训,走产学深度融合之路,以产业带动专业,以产业支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五、关于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展望
 
  (一)未来十年北京职业教育格局与模式预期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重心持续上移。职业教育逐步从中职为主过渡到以高职为主,积极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并有一定数量本科职业院校涌现。
 
  二是职普两类教育的融合持续加深。职业院校尤其中等职业学校增强为普通教育的服务。普通中小学的职业活动型、职业体验型课程以及技术技艺类课程不断增加。积极发展综合高中以及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逐步转为综合高中。三是综合型混合式职业院校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
 
  (二)职业院校转型发展呈现加深态势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尤其全日制学历教育由绝对主业演化为其职能的一个部分,职业院校将持续加强非全日制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职业技—11—能体验、面向企业面向社区的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大部分都将发展成多功能中心。这种加深主要是基于职业教育全民化和终身化的趋势,基于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和提升,比如全面发展、个性化、国际化等。
 
  (三)转型发展亦会遇到制约和不乐观因素
 
  一是来自职业院校内部的制约。职业院校的转型,对管理层是挑战,对教师也是挑战,内部是否支持转型,是否存有障碍都将成为不确定因素。二是转型发展还将迎来竞争。这里面既有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有来自大学的竞争,还有来自成人教育院校的竞争。三是政策支持的力度。
 
  职业院校要转型,政府的态度很重要,政府是否支持,是否为职业院校转型给予多方协调和政策便利,尤其在人员经费和财政拨付方式上加以支持和转变将成为关键。
 
  六、若干政策性建议及发展策略
 
  (一)以发展的态度认识和对待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要转型,但职业教育依然要发展,因为北京不能没有职业教育。要从城市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角度认识职业教育,要从科学把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的角度对待职业教育。可以预见到2030年,北京将会保留很小的中等职业教育,但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重要内涵,必须考虑给予那些难以适应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一个出口,所以不能消除中等职业教育。而且,五年以后初中毕业生的回暖也是需要考量的一个因素。对职业教育实施布局结构调整,应避免将职业院校并入大学。北京并不缺少一般化的高等教育,优质的职业教育反倒十分宝贵。必须吸取十多年前因为生育低谷,大量砍掉幼儿教育机构导致今天学前教育学位严重不足的教训。
 
  (二)政府对职业院校的转型努力要给予支持
 
  首先是经费上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面向社区提供的服务,对中小学生开展的职业体验,属于公益性质,政府要买单,体现出政府购买服务。其次是人员编制的支持。不能因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这个“主业”缩减而压缩其人员编制,职业培训、社会服务等“副业”同样也是这些院校对首都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难得贡献。第三是机制上的支持。对职业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等给予积极鼓励,让院校实施培训和社会服务有切实动力,加强部门协调,支持职业院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职业院校走出去服务国家精准扶贫等战略,切实提升首都职业教育的对外辐射与贡献。
 
  (三)职业院校转型发展但不可弃本
 
  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基本功能,没有这个基本功能职业院校就不再是院校,就成了职业教育机构。并且,职业院校的功能拓展是密切依托人才培养这个基本职能的,没有人才培养,就没有专业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就会不稳,实习实训等各种专业资源和教学资源也将衰减或降低品质,也必然不利于拓展功能的发挥。由于生源减少,职业院校可以将原有专业分别保持一个较小但相对均衡的规模,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实施精品化的学历教育,同时对专业教师在承担教学和其他任务之间实施轮换和兼顾。
 
  (四)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必须随之转型
 
  首当其冲的是教师转型。之前,职业院校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现在还要面对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等需要接受培训的人;之前面对的是职业院校适龄学生,现在还要面对中小学生;之前主要是上课,现在还要承担社会服务、技术咨询乃至开发。
  如此,教师转型势在必行,转成另外一种“双师”甚至“多师”,既是教师也是培训师,还是咨询师、指导师等,具备多种能力,成为多面手。
 
  (五)职业院校转型也需要错位发展
 
  转型发展具体到某所职业院校不应是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学校所在区域的需求加以选择。院校之间应避免过度竞争,甚至应该合作发展。服务外部需求的空间很大,职业院校应善于独辟蹊径,巧妙布局。
 
  (六)关于民办职业院校的一点考虑
 
  民办高职院校留在北京转型确有困难的,不妨考虑迁出北京,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迁到河北,或者考虑合并,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职业教育集团。北京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中下层次的教育供给,在目前的形势下,属于产能过剩,这是个基本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