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校训校风 >

“校训”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10 13:08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   作者:陈桂生   我要收藏

任何一所学校,历时既久,总不免会形成某种传统,这就是该校的“校风”。优良的校风一旦形成,它所具有的无形的教育力量,为学校特有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而事实上不同学校的校风,往往相去甚远;任何一所学校,是否形成某种特有的办学精神,其成效更相径庭。所谓“校训”,即是学校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某种校训,若真正成为学校群体的精神,久而久之,可望自然而然地化为校风的组成部分。自然,流于空谈的“校训”,不在少数。惟其如此,“校训”、“校风”一向为学校当局所关注;问题在于现今相当多的学校,不明“校训”与“校风”之别,往往把“校训”(办学意向,即应有的校风)误认为实然的“校风”。且不说对实际形成的校风关注的程度如何,就连关于“校训”的表述,往往也缺乏斟酌,以致在关于“校训”(常误称为“校风”)的各种表述中,显示出见识殊异,成效差异甚大。

新近问世的《大中学校校训集锦》(姚德义主编,气象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集录我国高等学校校训101则,中等学校校训207则,提供了对校训问题比较研究的材料基础。这里拟就该书所列各种校训加以具体的考察。

在《校训集锦》一书中,集纳高等学校校训101则。其中一则与所称学校标榜的校训稍有出人。另有一所大学,兼提“校训”与“校风”,同多数学校体例不合,也不便列人统计。这样,列人统计的高等学校校训,为99则。

(一)关于“校训”的句式

从表述“校训”的句式分析,有如下情况见表1。

  

表明最普遍的表述形式,为“四言8字”(共68次),其次为“二言8字”(13次),再次为“四言16字”(5次)。这三项合计为86例,占总数的87%。其余个别表述形式,多属解放前老学校所为。

(二)关于“校训”中的常用词语

最流行的“四言8字”句式,在68例中,共用50个词语。其中,只出现1次的词语,为32个,2次的5个,3次的3个,4次的2个。表明有42个词语属偶然使用,较普遍使用的词语为8个。这8个词语使用的频率见表2。  

 
    

 (三)关于“校训”词语组合 

关于校训择定的词语的组合,在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词语(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严谨)中择其三者,共有24例。在5个词语范围内选择(择其四者)的,有21例,具体情况见表3.

 

以上统计的结果,将结合中等学校校训陈述的情况,综合加以分析。 

《校训集锦》一书汇集中等学校校训,共有207则。其中一则表述特别复杂,可作特例。列人统计的共206则。

(一)关于“校训”的句式
  

从表4可见,最普遍的陈述形式为“四言8字”,共122次,占总数206则的59%,其次为“二言8字”,为17次,再次为“四言4字”(12次)、“四言16字”(11次)。此四项合计为162次,占总数78. 6%,同高等学校校训陈述的情况相近。

(二)关于“校训”中的常用词语

单就“四言8字”句式分析,在122例中,共用词语113个。其中只出现一次的词语达77个之多,2次的11个,3次的4个,4次的7个,5次的2个,6次的1个,7次的1个,共103个。这表明占91%的词语属间或使用的词语;除此以外,10个较通用的词语使用频率见表5。
  

看来中等学校校训用语的选择与高等学校校训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三)关于“校训”的词语组合

在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词语中,择其三者的为31例,择其四者的为14例,见表6。 

 

此项结果与高等学校校训似又不谋而合。

怎样看待从以上统计中所显示的“校训现象”?

1. “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表征,从总体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校训集锦》一书编者说得好,“校训”如同一所学校的“魂”。“校训”有别于学校规范(校规),列人“校训”诸目,应为价值原则。“校训”作为价值原则的组合,集中体现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故“校训”宜乎采用精炼的口号式陈述。列人统计的诸多校训中,高等学校校训在8字以下的,共有93例,占总数的94%;中等学校校训中,8字以下的,有179例,占总数的87%。这表明绝大多数校训,具有精炼的口号式陈述的特点;相比之下,个别中等学校的校训,多达24字、36字,遂有把“校训”混同于“规范”之嫌,另有一所学校的校训,长达128字,似不明“校训”为何事,故作为特例,未列人统计。

2. 在所列校训中,最为流行的表述形式,为“四言8字”句式(在高等学校中占68.6%,在中等学校中占59.2%),仿佛成为校训的套路。此种表述形式之所以如此流行,其近因,或由于毛泽东曾把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风”,提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早开“四言8字”之先例;其远因,也许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全”意识相关。

3. 在“四言8字”句式中,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模式最为突出。有13所高等学校、9所中等学校,同以此种取向为校训。

实际上若把“奋进”、“进取”、“刻苦”、“向上”、“上进”等词语,作为同“勤奋”相近的词语,再把“开拓”、“创造”、“拓新”,作为同“创新”相近的词语列人统计,此种陈述框架的总数至少比现有统计数字翻一番;“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以及“严谨”5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同所用的其它几十个、上百个词语的使用频率相比,在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异常突出,显示出这5个价值原则确实反映了办学的时代精神。“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词语组合的意思是:全校团结一致,以勤奋努力,实现教育事业求实与创新的统一不过,这些处在不同地域、学校级别类别与办学条件如些悬殊的学校,采用同一校训,不也是一个问题么?

4. 以上陈述,大致揭示校训表述中若干趋同现象。趋同,或证明其中不乏“英雄所见”。如果其中的多数学校,出于从本校实际情况与需要出发,经独立思考作出的抉择,而非迎合潮流,盲目抄袭,草率地拼凑,那便可以认定校训表述中的趋同现象,或多或少反应了现代办学思想的潮流;其实,校训,作为一校之训,按理该从本校特殊情况出发,把握本校特有的契机,亮出本校独特的取向,在现代中国学校之林中,别树一帜。若无独特追求,“校训”,不提也罢。无此一举,倒也没有追求表面形式之弊。

尽管在表述校训的诸多句式中,以“四言8字”句式最为通行,然而,有的学校以“团结、勤奋、求实”为训(北京中医药大学),不表示该校无“创新”之意;有的学校标榜“求实、进取、创新”(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不可谓其无“团结”之心;有的学校只以“勤奋、求实”为训(温州医学院、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还有几所学校的校训。,一言以蔽之:“实事求是”(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大学附属中学、天津实验中学),上海市复兴中学更以“求真”一语以尽之,有何不可?在“校训”中,价值原则的择定固然重要,而价值原则的结合能否集中体现出一种总的精神(价值取向),更不可忽视。故虽不必认定校训用语越简越好,而用语精炼,确有意向集中、旨趣鲜明之妙。至少,“四言8字”不是不可突破的程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校(往往是老学校)标榜“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南开中学)、“诚毅”(集美大学、集美中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颇有个性;惟在校训表述中,也得讲求一定个性。有的学校以“智、仁、勇”为训,不知现在还用否?这种校训,虽在现今以百计的校训中,只此一家,毕竟老矣。此外,还有所谓“一切为了祖国”、“为四十岁做准备”,堪称别树一帜,在一定时间里,或可起到激励作用,问题是,这类表述是否失之空泛?

我国老学校原有立“校训”的先例,或受古代“家训”的启发。现今常把“校训”称为“校风”,盖因“训”字不合民主潮流。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就采用“校风”提法。其实,“校风”与“校训”不是一码事。前者为“自然之风”,后者为“应然之风”,即着意建树之风。“树新风”,其此之谓也。

任何一所学校,总不免存在某种风尚。有长期劲吹之风,也有一时兴起之风。它或为和煦的春风,也可能是不正之风。“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观“风”,可以知过,也可以知功。深明风“起于青苹之末”的道理,可使歪风止于“青苹之末”,亦可于“青苹之末”,发现转变风气的契机。

研究“校风”,不太困难。可以从本校群体的感受和外人观感中,捕学校实有之风。中国古代有道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陈,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大序》),那是指的《风》诗,学校当局不妨把学校内外的反映,当作《风》诗解读。惟重要的是明“校训”与“校风”之别,正视学校中客观存在之风,“想实然”而不“想当然”;“想当然”,把有待落实的“校训”,当成业已形成的风尚,非自欺欺人而何?

明立学校之“训”,无非是为了自觉地发扬学校优良风尚,并建树学校新风。问题在于如何化“训”为“风”?

在校园中最醒目的墙壁上,大书特书“校训”,使其成为学校中一劳永逸的教育版面。若再加上林林总总的标语(名人语录),“让校园中每一块墙都说话”,那就叫做“校园文化’。算得上是最经济、最省力的教育法;可惜,“校园文化”多一分,“校园自然”总不免减些许。不过,这似乎总比一套又一套规章制度束之办公室抽屉好一些。然而,若无相应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之举,大书特书的“校训”,不过是徒托空言。它本身不窗是每日每时给全校师生开设的“非求实”的“隐性课程”。“校训”,若止于壁上,那还谈得上什么“校风”?只有把“校训”从壁上移人学校群体心中,方见得“校训”之功。这首先得考虑:“校训”“校训”,“训谁”,是“谁”之训。

《校训集锦》一书编者,称校训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如是,恐怕该书所列数以百计的校训,其中的大多数,就有名不副实之嫌。在众多的“校训”中,有“立志”、“有志”、“尚学”、“笃学”、“好学”、“勤学”、“善学”、“求业”、“守纪”、“尊师”、“成器”之类表述,证明不乏单以学生为对象的见识;也有一些学校,把“校训”单作为对教师之训,所表述的“校训”中,“敬业”、“爱生”、“育人”、“育才”之类提法,便是明证;其实,面向学校群体,才堪称一校之训。依此看来,大多数“校训”,并未错位。

“校训”,若为一长之训,势必置学校群体于受训地位,何能成为共识?一般学校经一定的民主程序,确立“校训”,正是为了使其成为指引学校群体自我教育和共同奋斗的旗帜,按“政廉则俗朴,政浊则俗颓”道理,举一反三,学校诸“长”的行为,对于化“训”为“风”,倒不是小事。

“校训”,一旦彭明,如何落实?有些学校于“校训”之外,别立“教风”(“教”之训)、“学风”(“学”之训)。别立“教风”、“学风”似乎可使“校训”具体化,问题是如此叠床架屋,会不全反而分散对“校训”的注意力?

“校训”有别于“校规”。学校中除本校特有的规范外,尚有各校通行的规范在。现行规范,左一套,右一套,令人记不胜记。现今学校管理并不缺乏规范,缺乏的是规范的落实和渗透于规范中的价值原则的把握。“校训”,无非是于各种通行的价值原则中,集中体现一种本校着力建树的精神;“校训”彰明以后,日常关注的,校风而已。于校风中,捕捉落实规范、价值原则的契机,以建树新的校风。治校,按规矩办事,为“规范管理”的起码要求;把握“校训”,审视“校风”,才不失为治校的大手笔。如今,不少学校当局相当关注学校的特色。“学校特色”也者,无非是优良校风而已。一所学校,在客观上,价值方向、目标不鲜明,“特色”云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