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校企合作 >

“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机制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6-01-18 13:38   来源:电子制作   作者:刘锋   我要收藏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十堰浩玥装备机电有限公司”和“十堰隆茂行贸易有限公司华晨汽车4S 店”合作建立了两个“厂中校”实训基地,为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奠定了基础,经过近两年的运行发现两个基地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的生产和学校的教学脱节,矛盾难以协调。这为我们进行“厂中校”合作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平台,提出了问题。该课题从研究“厂中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入手,通过建立一整套畅通的校企沟通协商机制和制度,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解决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的矛盾,切实发挥校企共建基地的效益,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

1 “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1.1 “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厂中校”就是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生产加工设备、材料、专业技术人员等资源通过合作的形式与学校共享,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协同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是一座集生产与教学功能于一体的平台。这种教育行业与企业联合的实训基地解决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企业学校无法深度合作等诸多问题,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2“厂中校”的优势

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下锻炼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亲身体验企业内部文化,同时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逐渐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为了解最新技术以及企业组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同时企业方面又可以通过学生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焕发出新的活力,对自身生产管理技术方面所存在的弊端有了新的认识。

1.3“厂中校”合作模式的存在的问题

合作教学的层次偏低,合作内容单一;基地的效益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企业现实生产活动与学校内部教学内容步调不一致,企业生产内容与学校理论教学内容脱节,关联性不强,对学生的实习管理不到位,“放羊式”的实习对学生意义不大。

2 新型的“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类型

2.1 校企“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企业及学生三者通过合约的形式,由学校向企业提供相应数量及质量的合约式人才,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共同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成为企业和学校深层联系的纽带,它不仅仅为企业定期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明确了学校指导教学的目的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共赢。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根据自身岗位需求确定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和规格;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课程与计划,在“厂中校” 的模式下,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人才输送对象以及实践性学习的内容,深化课程改革的项目。

同时校企双方可共同培养学生,根据制定的合约,校企双方可以从专业课程开发,专业内容设置,师资力量配备,动态实践课程等多方面培育人才。实行考核的时候,双方也可以共同协商多样化考核方法,比如:闭卷、现场操作答辩、实践报告、撰写论文,制作产品等等。

2.2 阶段性顶岗模式

将学生在“厂中校”的实习分为阶段性,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交替穿插,学生在学完专项知识技能之后到企业实训基地学习,这种分段式动态顶岗实习,可以更快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将结合,而且这种方式有利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这种阶段性顶岗模式可以灵活地让企业根据生产的淡旺季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当企业生产淡季的时候,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当企业生产旺季的时候,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方式解决了传统式集中时间顶岗实习的问题。学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前,提前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状况,保证企业人力不匮乏,学校教育不停歇,实现企业顶岗实习与学校理论学习的动态流动模式。

2.3 借鉴“职教集团”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方式是现代迅速崛起的一种办学体制改革,在上海等一些发达地区,这种体制改革的优势已经初见成效。这种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在政府主导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二是,以行业为基础、专业技术为联系纽带创建行业联合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三是,以学院为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职教集团主要由职业学院、实训基地、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在政府的主导下组成,或者自愿组成,各个成员单位之间通过协商规定,确定分工,成员之间秉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团结一致发展的理念,学院为企业发展和效益服务并提供人力支持,企业给予学院适当的资金、设备、教学等支持,双方合理利用对方资源,实现互惠互利。

3 建立“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机制的有效对策

3.1 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模式

在建立实训基地之初,通过协商规定,以合同协议的形式明确企业和学校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协商中规定企业在允许范围能可行使的权力,将校企合作的资源分配、经费利用、生产管理、人才培训等多方面问题制度化,形成企业-- 学校双元化教学体系。

3.2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层联系

学校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生产安排要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模式,配合企业的生产发展,同时学校应针对企业在技术管理生产等层面所存在的弊端提出解决的方案,帮助企业创造效益;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的加工过程中,学习工厂的专业技能,这也为企业在未来人才储备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深化课程改革,增加学生管理考核模式

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培训基地负责人,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院名誉教师,与学校老师一起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及学生理论课程教学。

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实际,将加工生产所需理论知识汇总成报告形式,呈报学校,学校根据内容调整增加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并将课程课时尽量与企业生产加工同步,使得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

双方共同对学生实训质量进行考核管理,现场生产教学与学院理论课程教学双管齐下,学生必须同时通过现场和理论两项考试才算合格。现场实训的内容要完全按照企业生产工艺方法或者生产模式制定教学安排,企业的设计的产品作为教学内容时,可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让企业车间的每名师傅带一名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评比也调动车间师傅教学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参加到实际产品的设计生产之中,使其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成就感,对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更好的效果。

3.4 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建设,使其真正产生效益

将企业与学校各自的优势融合利用起来,学校出人,企业出设备,在企业的内部与学校共同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建设拓宽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让学校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而企业同时从学校了解到更多专业性的生产知识,企业越多的为学校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训条件,学校就越多地为企业输送人才,提高技术力量,使实训基地真正产生良好的效益。企业岗位需求与专业培训目标对接;

课程体系建设与岗位技术要求对接;专业技术创新与课程学习内容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以上四个对接需要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及专家共同协作完成,可以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成为校企技术委员会,将所涉及的人员纳入其中,直接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去。

3.5 注重校企文化探索新型合作

随着企业与校方合作的深入,校企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定然会成为新的问题。职业学院要吸纳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增强成本效益意识,为学院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观。同时企业也要重视校园文化,学习学校向上的积极文化精神,使企业内部更具创新精神和企业凝聚力。

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资源、设备生产、组织运行、资产资金等方面必然存在着短期难以解决的差异,因此校企合作在这些问题上不能过分纠结,跳出这些问题的包围圈,积极探索新的共赢模式,关于人才合作长培养就是一个全新的模式。

4 结语

本次课题简述了“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现状针对其提出分析对策,从合作模式、校企联系、管理制度、人才输送、新型合作模式等方面提出策略性建议,通过几种合作模式机制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解决校企之间的矛盾,真正使得校企双方达到双赢,同时也为未来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合理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