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标准:赋予教师队伍建设更多内涵
摘 要:
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坚持师德为先、师能为主、师才为要,认真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双师工程”“校本教研工程”,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打造了一支稳定、高效、优质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
作者简介:乔宗富,盐城市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盐城,224003)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6-01-20
Professional Standards: Endowing the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with More Connotations
Yancheng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bstract:
Yancheng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mplement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tandards(for Trial Implementation)", strengthens the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and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It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s of ethics first, teacher ability and aptitude based, and implements various projects to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happiness, in order to build a stable, efficient, high-quality teaching faculty.
Keyword:
vocational school; professional standard; teaching faculty 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Received: 2016-01-2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而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在注重加强常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通过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技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旨在打造一支稳定、高效、优质的教师队伍。
一、坚持师德为先,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
《专业标准》贯穿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一) 让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人先正己”。 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学校在注重实效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职工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 围绕师德建设这个中心,定期开设时事辅导讲座或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邀请老同志或先进人物现身说教, 讲他们献身学校、献身教育的先进事迹;邀请领导、专家讲形势、讲政策,讲教师光荣、职业神圣。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延安、井冈山、大连等教育基地参观、接受熏陶,创造献身教育光荣和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广大教职工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伟大与神圣,从而更加热爱教师职业,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二)让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增强服务意识。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确定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以对学生终身负责的理念为支撑, 为学生形成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在服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 教育观念的转变、服务意识的增强,对学校确立“培养文化蓝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贴近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的办学思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三) 让教师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和理论
学校加大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的力度,积极倡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多举措打造学习型团队。 组织教师采用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为“自己充电、加油”,不断更新和拓宽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性知识。 同时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专著的学习,学习教育理论、课改理念,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邀请省、市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传递科研信息,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此外,学校还定期编发校内学习材料《师训文摘》和《师讯》,使教师了解国内外教育动态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理论,展示教师的教研成果。
二、坚持师能为主,提升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增强教师专业成就感
《专业标准 》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提出了60 条基本要求。 近年来,学校在教师管理中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放在与学校发展同等重要的程度来对待,通过专业培训,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主动了解与解决实际需要,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
(一)实施 “青蓝工程”,保证青年教师年年有进步
1.“结对子”“指路子”。 让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学计划、 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命题、辅导学生等教学常规,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指导青年教师备课10 节,听课5 节,评价指导5 节,听课记录上要有评价指导意见;青年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汇报课,听指导教师的课不少于20 节, 每学期期末指导教师要写出指导总结,被指导教师要写出接受指导的成长体会。
2.“搭台子”、“压担子”。 青年教师刚毕业到岗进入教师角色,业务的提高有一个过程。 因此,学校给他们留出一个空间钻研教材、熟悉课程。 随着教学各环节的熟悉和经验的积累,学校再从教学的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过教研组公开课、青年教师赛课会、教师优质课比赛等平台,逐步锤炼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同时根据情况逐步压担子,让他们在重压下逐步成长。
(二)实施“名师工程”,保证教师专业化成长
1.制订名师培养计划。 学校列出培养苗子,请省市专家来校讲学,并在教科研经费、外出学习、培训以及出版著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在评优、奖励、晋级、宣传、报道等方面给予倾斜,提升骨干教师的待遇和知名度。
2.推进课程改革。 学校把课改作为实施 “名师工程”、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承担课改项目的教师,学校从导向上、精神上、工作条件上、学习交流机会上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这种正确的导向,使热心课改的教师越来越多,项目涉及学校现有各个专业,而且内容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
3.鼓励教师写论文。 通过科研和写作,磨砺自己,提高自己。 为了使大多数教师易于起步,学校每年都要开展校内论文评选,优秀者向上级报刊推荐。 平时只要教师教研有了成果,发表了论文著作,学校及时在校内刊物上给予刊登,期末时进行全面统计,总结时给予大力表扬,并在评价考核时赋予较高的权重。 目前,学校有全国名师3人,省特级教师2 人,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若干。 教师编写的5 种教材正式出版,并在全省作为项目教学课改教材推广使用。
(三)实施 “双师工程”,保证专业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齐头并进
1.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高校学习、深造,接受行业或国家、省、市组织的专业人才或师资培训,丰富、更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2.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及教学指导,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促进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
3. 组织教师参加国家、 省、 市的各项技能比赛,强化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目前,学校专业教师中有43 人持有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38 人持有高级工证书,24 人具备国家级考评员资格,有10 名教师在省级以上各类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荣誉,有50 多人次在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 自2007 年技能大赛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金牌5 枚、银牌1 枚,有138 人次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对口高考本科录取率一直名列全市同类学校之首。
(四)实施“校本教研工程”,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1.加强校内的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做到 “三三四”。 即“天天教研三个有”:每周固定半天为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并做到教研活动有专题、有记录、 有实效;“课课教研三道关”: 强调在备课时“集体备课、集中磨课、二次备课”,丰富“开课、评课、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模式的内涵;“人人教研四个一”: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后记,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周提供一个问题(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年轻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
2.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每学期,学校总体统筹安排“一日一课一评”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 如,观摩课、优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 每次听课结束,立即组织听课教师对本节课进行详细的评价。 教师通过评课和教学反思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3. 开展竞赛评比活动, 搭建教师快速成长平台。 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组织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积极开展以教案、课件和说课为内容的“新三项”基本功训练。
4.撰写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并且要写出反思札记。
三、坚持师才为要,构建“和谐型”团队,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专业标准 》为中等职业学校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 健全教师绩效管理机制,实施教师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建设一支团结高效、相互信赖、分工协作、相互激励的教师团队对于学校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团队意识,树立敬业精神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注重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教师个人成就与集体荣誉有机结合, 建成了一支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教师团队,形成了“敬业、爱岗、奉献”的教师精神。 团队意识的培育,促使教师充分发挥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把使命感注入到工作当中,敬重自己的职业,将学校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专心致力于教书育人,千方百计将工作做好。
(二)建立考核机制,培养创优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建设好教师队伍,使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教师管理条例》,规范了评估条件与内容,为检查、评比、督导、奖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让教职工在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行为准则方面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逐步引导其由被动接受约束转变为主动自觉管理自己,逐步形成了管理自觉化。 同时,通过考核评估机制的形成和实施,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 班长抓班子、 班子带队伍、 队伍促发展”、 人人“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三)关爱教师成长,构建和谐环境
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都广泛听取意见,通过校务信息群、校园论坛、校长信箱等途径让教师自由表达,实现沟通,吸引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制定、教育教学等工作中来。 学校按照“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管理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和“求实、求精、求深、求新”的工作目标,突出“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活干部管理机制,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进一步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