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人力资源 >

“双师型”中职师资结构模式及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16-03-10 13:33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作者:张建荣 李小健 王   我要收藏

一、中职师资特征及传统结构模式

(一)中职师资的主要特征

师资队伍的素质一般应从教师个人素质和师资队伍结构两方面考虑,这两方面相辅相成:队伍结构的优化有赖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不同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从而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高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科目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人大学进行专业深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师资要求是“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高中阶段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系统深人地对某一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全面掌握其理论原理及应用技术,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深厚理论基础。其师资的要求相对较高,除基本素养之外,教师不仅要对学科知识有全面深人的掌握,而且要有创见性的理解和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在学历上“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则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对于文化知识以够用为度,不必强调其系统性;对于相关职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只需了解其适用部分,而不必进行理论上的深人研究。这就对职教师资的个人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既能像传统的“教师”那样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像企业中的“师傅”那样示范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即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中职师资的传统结构模式

我国传统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公共课(如政治、外语、体育等)、文化课(如数学、物理等)、专业课(常为相应大学本科的专业教学内容删简而成)、实训课及企业实习五部分,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也相应地由公共课教师、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教师及由企业指派指导实习的师傅所组成,如图1所示。

 

在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并以课程的形式加以体现,各门课程由不同类别的师资来负责,分工明确,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高效率的结构。但是,这种模式将人的整体素质构成简单化,人为地割裂了人的综合能力,机械地将人的综合素质看成是几种知识的简单堆砌,教师在教学中各行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僵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经验少,劳动技能低,动手能力差。

二、“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内涵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教师职业的法定操作标准。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10条第3款规定:“职业高中、中专和技工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具备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但是,仅仅以学历作为职教师资的任职条件显然是不全面的,而且对于职教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的任职资格尚没有具体的规定。在1995年由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中也仅规定:“取得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没有对文化课、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要求。

“双师型”职教师资概念的提出是我国职教界的一个创举,它是在总结了世界先进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并按照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在认识到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职教界提出了“一体化”职教师资的概念: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具有敬业精神的,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素质的新型教师。实际上“一体化”职教师资的概念已经很接近“双师型”的含义。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要求:“一是说,在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要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做到既能教授理论,又能传授生产实践技能,具备“双师”素质;二是说,在这支队伍中,应该有一批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由他们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师资的这个要求,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决定的……”李岚清副总理从职教师资的个人素质和整体结构两方面指出了“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职教界在“双师型”职教师资概念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许多争议,主要原因是对“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标准界定不明确。对于“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标准,各个地区在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主要问题在于“教师”以外的另一个“师”的标准是什么?以什么“证书”为准?

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地区强调“双师型”应该是“教师+工程师”,因此,只有在教学和专业技能两方面都拿到中级职称或中级证书的教师才能算是“双师型”教师,并以此类“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作为评定一所职业学校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悖论是:学习一项应用技术并达到中级的技术等级,对很多教师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从职业学校和企业出来的技术能手,必须达到大学本科的知识水平并有至少五年的教学实践才有资格申报中级教师职称,这种标准很明显过于苛刻。于是,也有人提出以“教师+技师”作为“双师型”的标准,从技术层面上说,“技师”比“工程师”更接近职业教育对师资业务能力的要求。

有些地区则规定,只要教师具有相关行业入门的职业资格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问题是由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与人事部门颁发的专业资格等级证书基于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完全无可比性。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如果教师的技能仅仅是人门的等级技术,则无法实现学生的技能达到高水平。

还有些地区规定,只要参加了“全国职教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某一培训班,即可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不同培训班的办学内容、形式、目的和要求均有很大的区别,仅以一纸培训证书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显然很草率。降低“双师型”师资的标准,同样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

另一方面,在“双师型”师资的认定方式上也有争议。要确定新型的人才观,不是有了高学历就是人才,有技术有能力同样也是人才。若单纯追求在“证”上的达标,有证才是人才、才是“双师型”,那么实行“双师型”职教师资标准就与新型人才观相违背,本末倒置,终将失去“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本来意义。

也有专家对“双师型”师资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认定指标: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师须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师除须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外,还应具备本专业某一工种的初级工操作技能,而实习指导教师须具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操作技能达到中级工及以上水平。区此处不仅对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包括学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而且对职教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指导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技术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这种标准没有摆脱传统的案臼,仍然试图将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培养用几方面的教学活动拼合而成。

笔者认为,“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概念应界定在任职资格上。即以任职资格而非职称为标准来界定“双师型”中职师资资格。职教师资队伍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具有“双师”的素质:作为“教师”的教学示范素质和作为“师傅”的劳动技能素质。“双师”中“教师”以外的“师”应该是“师傅”而不是“技师”,更不是“工程师”。这里的“师”所体现的是一种职业、一个岗位,而不是技术等级或职称,其内涵对职教师资提出了如下要求:了解生产活动、熟悉劳动过程、掌握操作技能。“双师型”所包含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它不能作为一个简单的评判标准,而应该作为新教师的培养目标、老教师的发展方向和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的结构框架。

三、“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结构模式

造成上述对“双师型”概念理解不一、实施标准各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与培养目标不协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显然,这对中职师资的综合能力提出了相当高要求,而图1所示传统模式中教学内容及师资配备则是呈条块分割的,难以体现出对中职师资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除了提高中职师资队伍的教师个人素质之外,还应改革中职师资队伍的结构,要淡化甚至取消目前不合理的中职师资结构模式和分类方式,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采用如图2所示的中职师资结构模式。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上,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教学应融会贯通地开展。教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公民的基本素养(包括政治、道德、法律、基础外语、体育等)、专业知识泡括与之相关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在师资类别上,应取消传统的公共课教师、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的分类及分工。职业教育师资的构成应包括以下三部分: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向社会聘请的兼职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实习师傅。

这种贯通式的结构实际上对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能传授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而且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可以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真正做到一专多能。这种中职师资结构既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也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的界限,使各方面素质培养实现了沟通与综合,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集体性的职业,需要各课教师的通力合作完成教育任务。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从调整教师队伍的结构模式入手,然后按照整体目标要求落实各类人员的教学任务。“双师型”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同样也牵涉到学历、职称、年龄等多种结构问题,但日前最突出的是师资素质问题。

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也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截止2001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中文化课教师5.67万,占30.7%;专业课教师12.28万,占66.6%;实习指导教师0.49万。技工学校中理论课教师11.57万,占74.6%;实习课教师3.94万,占25.4%。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12.99万,占48.4%;专业课教师12.69万,占47.2%;实习指导教师0.59万,占2.2%。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职教师资有的是从普通高中转岗来的,在旧的教学模式中他们可以担任文化课教学,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则需要进修与培养。过去因人设岗、因人设课的管理方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专兼职教师的比例问题。兼职教师比例过低会导致校企联系不强,实践教学力量薄弱;过高则会带来教学管理上的困难,而且兼职教师一般不熟悉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学技巧,也会在一定层面上影响教育效果。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建议“原则上兼职教师不少于核定编制专任教师的15%”。这个比例其实并不高,因为兼职教师不可能像专职教师那样满负荷从事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只能偶尔作一些讲座,因此,如果把它改为“不低于15%的学校教学任务应由兼职教师承担”,则更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际。

要形成新的中职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和革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应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和劳动过程为导向确定培养方案;在教学实施中,应逐步淡化以至取消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分类,发挥教师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从整体上塑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对已经具有工程技术领域或师范教育领域本科学历的教师,应作为专职教师来培养。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要舍得投入,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各方面予以支持,创造条件,通过进修培训,使其获得另一领域学历或教师资格,并安排在企业进行一定时段的工作实践,掌握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同时建立配套的人事制度和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参与师资素质改革。依托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项目,培养有硕士学位的职教师资,提高职教师资的学历层次,做好教师学历职称的达标工作。

聘请企事业单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时,应确保兼职教师的水平。兼职教师一般应具有中级职称,同时应进修一些教育学课程,掌握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保证其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实习师傅应是在企业中具有中级工以上技术职称的优秀员工,身处生产第一线,具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职业学校应同企业协商,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实习师傅进修部分理论课程,提高其理论素养,使其做到带教深人浅出;还要学习一定的教育学课程,掌握一些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使实习师傅的实践指导更加科学、合理。

有针对性地建立起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加强职业师范院校、职教师资专业的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使毕业生在进人职教领域之时就具有专职教师的“双师型”基本素质,以较高的起点进人职业教育领域,并在职业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迅速成熟。

中等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参与者观念更新;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各部门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联系和合作,树立全局性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