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制度体系 >

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

发布时间:2017-11-28 13:51   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陈信雄   我要收藏

在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是改变管理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局面,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作出的规定,可对师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规范和激励,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制度的约束之下,克服教师和学生行为的随意性,这是管理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如果把学校的的管理制度当成压制、制约教师和学生的手段,甚至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敢触及的“高压线”,这样的管理制度就缺乏人文性了。
 
        “人是创造一切的主体。”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注定了现代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学校制度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含义绝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和“制约”,而应把人作为管理的能动对象和管理的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
 
        长期以来,柳城中学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以规范管理为着力点,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法规,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人为本,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柳城中学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学校的制度建设与实施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就教育而言,是人规定教育,而不是教育规定人。人为教育“立法”。为学应“立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制度就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朱兰称:"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抒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学校在教育教学、后勤等管理中,确保以学生为中心,应提出基本要求,且应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全面的强调。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我们制定校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维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不是为了歧视某类学生或剥夺某些学生的权益。因此我校除了坚决执行《中学生守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且不断完善过去制定的规章制度外,学校还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柳城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细则》、 《柳城中学学生考勤制度》,《柳城中学学生违反纪律的惩处制度》等,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各种行为进行约束的同时,在具体实施中注意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柳城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细则》,对部分身体不适的学生上体育课就做了体现人文关怀的规定:“因病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要有请假条,凡是请假者一律随队伍见习。”这既严格了请假制度,又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以人为本。在这些制度中,学校没有订出有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规定,如学生迟到不许进教室,犯错误在班级检讨等,在学校制度中找不到类似的字眼。   
 
  二、学校的制度建设与实施要体现以激励为本的教师理念   
 
  就教师主体而言,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当然需要谈奉献,但人首先是社会人、自然人,人们工作的第一需要是谋生。只有在物质上满足了教师的谋生需要,才有可能要求教师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做出努力。其次,于教师而言,满足其物质需要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其精神需要。学校是文化单位,是知识分子群聚的社会组织。教师劳动的精神活动性质和为人师表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特别重视自我的价值,重视个人的声誉和个人的组织中的地位,要求获得别人的尊重,也期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我国的教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群体性要求非常强烈。由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肯定,也希望在组织中受到大家的尊重。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出人的全部潜力,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因此激励对教师工作热情的保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是教师能够发挥潜在能力的催进剂,使教师能在同等工作条件下做出大的业绩。忽视了激励的作用,就会使教师的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使教师的积极性难以激发。
 
        为了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我校在教育体制创新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制度为依据,切实考虑教师的个人要求,重在激励,制定一系列激励方案。   
 
  第一、物质奖励。物质解决的不仅是学校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工作的必要条件。前面讲过,教师也是普通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需要生存和发展,所以,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稳定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按岗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会让教师感到公正公平,与他们的期望值一致。我们学校制定的《柳城中学高考奖励办法》、《柳城中学会考奖励办法》、《柳城中学中考奖励办法》等制度,从实践来看,都很好地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精神激励。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教师的需要除了物资外,更重要的是精神需要,如政治归宿,业务进修成绩的认可,劳动价值得到社会承认,希望成为教学骨干,如此等等,所有这些,学校都应尽可能给予满足教师这些精神上的需求。在具体的做法上,学校可以通过政治学习、榜样事迹、职业规范培训等方式来对教师进行理想教育,激发个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主人翁以及乐于为教育献身的进取精神等;通过新老教师座谈会、新春座谈会、个别谈心交流等,让教师之间有正确的舆论,懂得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经常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以此来激发教师的热情,使教师认识到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是一致的,并愿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恰当的工作安排。在以人为本的时代,管理的境界在于发现,也就是说管理者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培养了多少人。教育管理者应该从每一个教师身上发现其闪光点和优越于其他教师的强项。此外,适当的工作安排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学校应根据教师的长处进行安排与指导,发挥有特长教师的作用。同时在严格实行人事制度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只要是条件允许,不违反政策规定前提下,学校对教师的调动都可大开绿灯,让教师走得开心,这样,既满足了一些教师的要求,又调动了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师资队伍又能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第四、持之以恒的培训。给个人提供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培训意味着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以及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人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对学习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因而培训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学校制定的《柳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让教师老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台阶式的培养管理模式,并在教师培训、进修方面,每年都拨出大量经费,以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总之,制度是“死”的,而制定制度的人是活的,“活人”的发展不能扩死”的制度捆绑住。制度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人文,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当某些制度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时,就应该对其进行修改或废除,重新制定一些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制度,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以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实现学校制度管理的人文化。